资讯 工业数智化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锂电、光伏爆火, 3D 视觉检测又「支棱」起来了?

作者:刘路遥
2023/08/24 10:30

“前几年火的3C电子检测、锂电检测,没有一家是好过的,订单都是断崖式下滑,增量市场的创新点在光伏、新能源赛道。”

类似的表述反复出现于从业者、投资人口中,而这正是当下3D视觉检测赛道的真实写照。

目前,机器视觉检测赛道已然十分内卷。国内机器视觉公司中,仅检测赛道,就有十家左右的上市企业,包括3C电子、半导体、锂电等领域。

今年以来,当工业视觉各个赛道都像霜打了的茄子一样,光伏检测和锂电检测赛道却表现得极为乐观。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上半年我国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同比增长均超六成,锂电池产量同比增长超四成。

不难预见,在已然拥挤的赛道上,将有大量企业加码光伏和锂电检测。

「定位引导」和「质量检测」:3D视觉两大应用的河东与河西

3D视觉领域,先前定位引导赛道是资本宠儿,现在生意更大的质量检测赛道已然添了不少热度,两大细分赛道的此起彼落,不过几年时间。

“上海原来做双目3D、面结构光3D的公司,现在都在往检测走,做线激光。”一位工业视觉领域的从业者说。

当前,3D视觉企业纷纷转向检测赛道做线激光,正成为一种趋势。

一直以来,定位引导类和质量检测类作为3D视觉的两大应用方向,在海内外有着不同的关注度。

海外企业做定位引导类的较少,多聚焦于质量检测类,做得较好的如日本的基恩士、加拿大的乐姆迈(LMI)、德国的视明锐(SmartRay)等,国内情况正好相反,质量检测类并不如定位引导类那么风生水起。

一位定位引导赛道的创业者指出,原因在于定位引导类技术门槛更高,企业能够获得更多融资。

“检测类只需解决视觉算法问题跟硬件问题,定位引导类要与机械臂做搭配,还需要解决机器人的适配、机器人的建模、机器人的运动规划和壁障等问题,与检测类相比,解决问题的复杂度更高,技术栈更全,产业链也更长。”

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初期从事引导类业务的厂商,开始涉足质量检测业务?

从标准化程度上看,质量检测类比定位引导类更容易标准化。

定位引导类的应用场景中,每个工厂的产品规格、包装形态、上下料方式等都各不相同,定制化特征极其明显,很难做成标准化产品。

检测设备相对标准化,加上技术成熟早,经过多年沉淀积累,算法模型已经比较成熟稳定。

投入产出比上,质量检测类比定位引导类,更容易算得过账。

一方面,聚焦于定位引导场景的3D相机,很难成为设备的一部分,而是要与机械臂做搭配,类似“项目型”,而非“设备型”。项目型意味着需要招聘大量工程人员,且验收交付周期漫长,很难形成规模化。

另一方面,质量检测类面对的是现有场景的替代问题,即已经出现的2D视觉场景,可以通过3D视觉进行替代。定位引导类面对的则是新场景的开拓难题,前期需要对市场进行教育和培训,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投入。

站在销售角度,质量检测类比定位引导类更容易交付落地。

定位引导类场景难以复制,且单个客户需求量不大,企业想要做大,打磨出相对通用的标准化产品,而后依靠集成商进行分销,是最佳路径。然而,其中亦有诸多坎坷曲折,具体可以参看《内卷的3D视觉》一文。

质量检测类落地过程中的工程部署、调试等,则相对更为简单,通过对接一些大客户,有条件以直销模式大量出货,人力与时间成本耗费更少。

上述种种吸引力,也具象地表现在机器视觉的龙头企业身上。

以基恩士为例,作为全球线激光出货量最多的公司之一,基恩士在2022年实现了63.46亿美元的总营收,且毛利高达81.82%。凭借这份傲人的成绩,创始人滝崎武光也一举超越孙正义,跃居2023年日本富豪榜第二名。

一位机器视觉领域的从业者坦陈,基恩士这份亮眼的财报,对国内机器视觉企业颇具吸引力。

爆火的光伏与锂电检测:好看不好吃

然而,线激光检测的生意固然大,基恩士的财报固然好看,但只有找到一条快速增长的赛道,并成功打入其中,才是一个好的开场。

质量检测类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3C电子检测、半导体检测、锂电检测、光伏检测等。

半导体检测行业,门槛极高,大多数厂商被拒之门外,尚未进入的厂商已难寻机会。3C电子检测,随着消费电子行业不可避免地周期性下滑,已再难重现往日辉煌。

机器视觉公司开始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光伏检测、锂电检测赛道。

其中,光伏检测赛道背靠的是一直呈现高增长趋势的光伏产业。

今年第十六届全球光伏大会上,有业内人士做出预测,“预计今年全世界光伏新增装机将在350GW左右,明年累计装机量很可能超过水电,2026年将超过天然气,2027年将超过煤炭成为第一大能源。”

“双碳”目标下,光伏作为未来新能源革命的主角之一,正带动核心技术、产品制造、设备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同样承载“双碳”战略重要使命的,还有动力电池,锂电检测的火热正来自于锂电池规模化制造的指数级增长。

随着锂电池相关应用场景横向拓展,以及中国锂电池加快进入国际供应链,客户对于安全、高一致性、高品质要求不断提升,带动了机器视觉检测在锂电制造环节的检测点不断增多,电芯成品外观检测也被列入规范项,全线视觉检测正成为动力电池企业的标配。

今年6月9日开幕的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又喊出“TWh时代,未来已来!”的口号,为锂电检测继续添了一把柴火。

然而,光伏检测、锂电检测的前景虽明朗,蛋糕虽大,想要吃到却并不容易。

以锂电检测为例,这条赛道最赚钱的,无疑是跟着宁德时代做动力锂电池检测的一批厂商。

但同时,他们也面对着锂电行业对安全隐患零容忍的挑战。

“锂电行业对产品安全性的要求极其严苛,因为汽车电池爆炸会造成死亡,一旦发生爆炸就会追溯这批车的电池是从哪条产线出来的,这条产线用的谁家的检测设备。”国内一位机器视觉设备供应商如此解释其在锂电检测上投入较少的原因。

在这种意义上,锂电检测赛道可以被看作机器视觉厂商们的一块“试金石”,产品性能的高下,过往案例经验的沉淀,都显露无疑。

当前,3D视觉在线检测领域,包括宁德时代、中创新航、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动力、欣旺达等动力电池企业在内的国内主要市场份额,仍被基恩士、LMI、康耐视、德国SICK等外资品牌占据。

锂电检测赛道的另一大难点,在于其对大客户、大项目的依赖性比较强。

另一位机器视觉设备供应商直言:“做检测设备的,必须要有大的业务订单,否则企业是完全跑不起来的。”

由于终端客户对产品的稳定性、一致性要求极高,机器视觉企业为服务好大客户,通常会针对客户需求做定制化开发。

比如基恩士的线扫、面扫等大部分光电传感器,几乎没有一个芯片是标准件,感光元件均来自索尼定制。

得益于索尼定做的 CMOS 传感器,基恩士线扫激光的检测分辨率能够做到0.1微米。过硬的产品性能,使得基恩士在“讨价还价”这件事上极少妥协,并常年维持着70%以上的毛利率。

但宁德时代是为数不多的一个例外。

三年前,宁德时代开启加速模式,在全国各地扩产,基恩士闻讯很快从日本派来团队跟线,针对宁德时代专门设计产品。

前期的定制化开发意味着,基恩士面对宁德时代的“讨价还价”几乎没有退路,一旦订单丢失,将意味着“基恩士整个锂电行业就没有了。”

锂电检测行业对大客户的依赖,正让机器视觉厂商感受到威胁。

但相比于其他赛道,定位做核心零部件的质量检测,业务受外界影响相对要小得多。

“芯片、电路板、电池等产品都属于基础零部件,做这些产品的质量检测,抗风险能力强,除非遇到系统性的大萧条。”

在某视觉检测企业创始人看来,定位做核心零部件的质量检测,可以确保企业处于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安全”状态。

低价内卷,带不来真正的性价比

在国产厂商尚未形成气候之时,国内机器视觉检测市场有两个景象:

一边是基恩士、LMI等进口品牌以每台检测设备高达十几万的售价,在国内市场如入无人之境;一边是屈指可数的几家线激光创业公司,在客户端“吭哧吭哧”做着扫盲工作。

过去几年,国内一批企业已将检测设备的单价打到了3-4万元,即使内卷至此,还未及底线。

掘金志获悉,今年,海康研发近5年的检测类3D视觉设备,已开始批量出货。

“海康供应链的议价能力很强,直接把价格干到一万几,底价甚至低于一万。”面对海康的新定价,赛道玩家们不得不在恐慌中面对现实,接受新一轮行业竞争的洗礼。

当下,如何在赛道的进一步内卷中找到解法,无疑是国产3D视觉厂商们最关心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从基恩士、LMI等进口品牌的身上找到。

一个事实是,在海康尚未入局,国产厂商以3-4万价格侵入市场的阶段,低价策略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规模效应,进口品牌依然是不少国内终端客户的首选项。

其背后的原因,来自于客户对国产3D视觉厂商“天然”的不信任。

国内一位机器视觉设备供应商表示,“进口品牌中,SmartRay和康耐视有的硬件表现并不好,但在国内依然有不少出货,主要就是因为它们是国外的产品,所以客户才用。”

国内终端客户“进口的即是好的”的认知,现在仍然普遍存在。

一位上海的集成商向雷峰网坦陈,其公司集成的产品中,国外产品占据绝大多数,甚至连用到的第三方设备很多都是国外的。“一方面客户不想用国产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愿意为了节省成本用国产的。国内产品稳定性各方面还是达不到要求,长期看性价比很低。”

对于客户来说,依靠价格战内卷下来的价格,带着所谓“性价比”的标签,实际上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性价比。

对于行业来说,过低的定价对行业也是有害的,有时甚至还会沦为客户为与目标厂商压价而利用的工具。

当下,国产厂商虽然在某些单点上取得了技术突破,但3D视觉的落地是一个综合性的方案,国内厂商在高精度检测性能与软件成像系统上,与国外品牌仍存在一定差距。

客观原因在于,工业场景项目交付难、复制难,一开始就是行业的内生困境。

工业领域的应用场景一直在变化,量产交付中存在众多痛点,加之行业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大家对缺陷检测的定义,各有各的说法。

工业领域的解决方案也十分碎片化,产品虽存在一定的可复制性,但具体到每一个厂家、每一个需求、每一台机器时,需求又变得五花八门,一个项目完整交付后,再想复制落地,难度很大。

对这种困境感受最直观的,无外乎辗转于项目现场的执行层人员。

某3D视觉公司的技术人员坦言,在工业领域做技术、服务很累,其身边不少同事、朋友,或选择转行,或又重回传统安防行业。

客观因素之外,机器视觉要走出自己的国产替代之路,我们不仅要有进口品牌有的技术和能力,还要有他们没有的。

借用一位投资人的观点,问题的根本或许还在于,“国内缺乏产品的定义者”。

结语

今年以来,整个工业都不景气,在机器视觉检测领域,光伏和锂电是少有的让人感到希望的赛道。

然而,又有谁知道,光伏与锂电的上升周期将在什么时候结束?

机遇与危机总是并存,投入与产出总是要追求一个健康的平衡。

在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看来,国内外厂商在产品上的差距不足为惧,真正可怕的或许是,问题的答案就像皇帝的新衣,而大多数人只是选择视而不见。

企业应当磨练自身武功,而不是自废武功,否则将永远活在无止境的无效内卷中。

如果您有更多关于机器视觉的故事和看法,欢迎添加作者微信MOON_ERS进行交流。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锂电、光伏爆火, 3D 视觉检测又「支棱」起来了?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