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地时间11月17日凌晨,在3GPP RAN1 87次会议上5G短码方案的讨论中,最后华为主导的Polar Code(极化码)方案凭借59家代表的支持战胜了高通主推的LDPC和法国主推Turbo2.0,成为5G控制信道eMBB场景编码方案。这堪称是最近几代移动通信(2G、3G、4G)技术上,国内企业最大的一次突破了。
截止到雷锋网发稿前,华为还没有对此置评。
该图显示,支持Polar Code方案的代表除了国内华为、小米、中兴和三大运营商之外,国外ST、博通、Marvell、英飞凌等芯片商也是这一编码技术的支持者。
实际上,信道编码技术是5G背后众多核心技术的一种,它包含了毫米波技术(万兆传输速率的基础)、帧格式(低延时的关键)、多址接入(支持密集场景)、信道编码以及数据编码等。
业内人士表示,在此之前,国内企业曾在帧格式和多址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3G时代的TDS-CDMA和4G时代的TD-LTE,但欧美地区都没有使用TDS-CDMA和TD-LTE,所以这些专利无法在全球推动,而信道编码不同,这是全球移动通信产业统一使用的技术,未来只要部署5G网络,就必须使用Polar Code。
他还说,国内企业也曾多次提出相关方案,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也造成了中国在2G、3G以及4G时代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华为这次突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移动通信行业谁先开发出成熟的5G技术,谁就能在未来国际5G技术标准的制定中获得有利地位,并在未来产业化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支持。
Polar Code最早是土耳其毕尔肯大学(bilkent)Erdal Arikan教授在2008年提出的概念,而华为是Polar Code最大的拥趸之一(所以Polar Code只是一项半自主技术)。Erdal Arikan曾理论证明了在二进制输入对称离散无记忆信道下,Polar Code可以“达到”香农容量,并且编码和译码复杂度很低,这是其它信道编码技术无法比拟的。
然而,这仅仅只是理论上的推断,Polar Code和问世50多年的LDPC以及20年前诞生的Turbo的相比还显得太稚嫩,几乎无法实现商用,这是Polar Code一直没被认可的原因之一。
这次和Polar Code竞争的依然是LDPC和Turbo,不过因为华为在提交的方案中做出了优化,即不使用HARQ而避免了时延大的问题,Polar Code才在不孚众望成为了控制信道上行和下行的编码方案。
“过去几年Polar Code一直都是通信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而其产业化的速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华为凭借在Polar Code积累的专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高通在标准制定上的影响力。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华为或者中国在5G的话语权上将明显提升,这是一件喜大普奔的事,但“华为Polar Code成为了5G的标准”、“华为碾压高通”、“5G标准中国定”等等说法都毫无根据。
这次会议证实了Polar Code在控制信道短码上的优势,但与此同时,另外一个讨论结果也不容忽视,即数据信道的上行和下行短码方案依然是高通主导的LDPC,10月14日的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的会议上,LDPC还被选定为5G的长码编码方案。
这些都是移动通信的基础技术。控制信道传输控制信息,数据包小,但对可靠性要求高;而数据信道就是传数据的,是大包业务,速率要高,一般情况下这两种信道都需要不同的编码技术。
通俗点讲就是,手机用数据信道传送APP等业务的流量,但是系统中有很多手机,这时候就需要基站通过控制信道告诉手机使用数据信道的方法方式,包括时间、频点、信号大小等。因此,在编码技术上,华为并未完全撼动高通的地位,它只是移动通信行业的一股新势力。
根据最新的资料显示,国际5G标准将会在2019年发布,国内预计会在2020年正式实现5G的商用。华为主导的Polar Code成功拿到5G的船票是国内移动通信行业整体技术实力提升的体现,不过,目前该方案只是被3GPP认可,最终的标准需要国际电联ITU裁定。此外,5G涵盖的技术太多太多,例如多址方式和帧结构仍不明确,因此,要在这一代移动通信上获取绝对的优势,国内企业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