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网按:2020年8月7日,全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峰会(CCF-GAIR 2020)正式开幕。CCF-GAIR 2020 峰会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雷锋网联合承办,鹏城实验室、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协办。从 2016 年的学产结合,2017 年的产业落地,2018 年的垂直细分,2019 年的人工智能 40 周年,峰会一直致力于打造国内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跨界最广的学术、工业和投资平台。
8月8日下午,在CCF-GAIR 2020「AIoT专场」论坛上,TCL实业控股CTO、鸿鹄实验室总经理孙力进行了「家电行业智能化转型」的主题分享。
演讲中,孙力就“家电为什么要智能化”、“家电如何智能化”、“家电智能化转型本质是什么”这三个家电智能化转型中最关键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和解答。
他认为家电行业之所以逐渐走向智能化,有三个原因:
第一,大家对智能化都有所期许,我们在做用户访谈时,特别是年轻人在购买产品时,大家还是愿意购买智能产品;
第二,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方案逐渐成熟,家电智能化成为可能;
第三,场景化智能体验是趋势,家电智能化也不仅仅是联网,更多是要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场景体验和服务,打造「多功能的智慧家」。
并指出,家电智能化有两种——重智能化和轻智能化。
轻智能产品数据浓度比较低,例如空调,没什么数据浓度,加上感知和连接模块,可以用手机APP控制空调,可以用语音控制空调;重智能产品数据浓度比较高,因而需要有很强计算能力,要有智能操作系统,再加上摄像头、AI算力和语音、多麦克风等模组,可以更好地实现诸如教育、健身等能力。
但不管是带屏还是不带屏,是“重”还是“轻”,最终智能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家电产品最后一定会转化为智能电子产品。
具体谈到如何智能化,孙力将其总结为四项工作:感知、连接、交互、智能。
而谈到家电智能化转型本质,孙力也表示:
老百姓理解的人工智能和学术圈里说的深度学习不是一回事,例如下班回家一开门,灯就亮了,这是不是人工智能?做人工智能的学术专家觉得这不是,但是消费者就觉得是。
我们说人工智能不是泛人工智能,它是算力+统计算法,所有的都得用上,关键是提供个性化和爽的体验,这是很重要的,是泛智能的概念。用户买单的不是技术,而是智能的价值和体验。
以下为孙力在CCF-GAIR 2020「AIoT专场」论坛上的演讲原文,雷锋网做了不改变原意的整理:
各位朋友下午好,我是TCL实业控股CTO孙力。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家电行业智能化转型。
家电这个词听起来比较老,但今天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我想说一下人工智能这个大变量对于传统行业、传统产品能带来什么样的全新体验和思路。今天我的演讲会分为三个部分:
家电为什么要智能化?
家电如何智能化?
家电智能化转型本质是什么?
无论是什么设备,叫家电也好,叫家里的电子产品也好,在谈人工智能之前,首先需要把产品本身做好。例如,空调首先要做好制冷,制冷做得不好,加再多人工智能也没有用,所以,产品基本功能竞争力是根本,得把空调、洗衣机、厨电设备最基本的功能做好。
家电设备的基本功能就如同“1”,单品智能化、联网智能化、交互智能化就如同后面的“0”,得把核心功能做好后,才能谈智能化。
智能化先从本体做起,家电本身先要实现智能化,即单品智能。不是装了智能操作系统就叫做智能化,例如电视装了安卓智能操作系统就智能了吗?其实,你应用的时候仍然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要用遥控器遥控半天才能实现一些功能,所以首先要为家电设备加入语音、加入多模态等能力,让家电本体变得更聪明。
其次各个产品之间还要联网,实现联网智能。虽然家电产品都在家庭空间中,但是如果无法联网,例如空调、台灯等设备本身内置的传感器太少,无法联网、通过网络控制,就无法感知到每位家庭成员是热还是冷,所以在家庭场景下无法实现闭环控制。将来在智慧空间中就要联网,通过联网克服空间限制,才能实现进一步的智能化。
交互也要智能化。原来很多设备采用的都是很传统的交互方式,有一个触控屏已经不得了了,这么传统的交互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居民要求,因而交互也需要实现智能化。
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智能化,这些智能化建立本身都要有竞争力。例如我们在做用户访谈时,智能化虽然影响不大,但是大家对智能化还是有所期许,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在购买一个产品时,大家还是愿意购买智能化产品,而且希望这些产品之间要能互动起来。
我们看到支撑智能化的核心技术已经都在变得越来越成熟,例如网络、蓝牙、5G都在变得成熟,刚刚华为孙总也讲到5G,我们把5G应用到智能电视中,用来实现4K、8K视频播放,家里有Wi-Fi可以用Wi-Fi,室外的高清显示屏没有Wi-Fi怎么办?这时候就需要应用该5G。
人工智能越来越被民主化,以前人工智能是阳春白雪,高高在上的深度学习,现在所有的产品基本上都会用到了人工智能,新的产品基本上都要重做一遍。比如说控制空调现在可以直接用语音,甚至可以直接对着电视通过语音控制空调温度,例如你对着电视机说好热,空调就能自动调低温度。这时,语音助手变成非常重要的入口。此外,未来还会加入视觉等多模态交互能力。
这么多设备都要实现联网、控制,要实现万物互联,就离不开云服务。网络中断后,要实现局部设备联动,可以用局域网,但是如果父母在另一座城市,要与我们进行远程沟通,没有云服务是不可能的,所以,联网最重要是要克服空间限制,让设备之间通过网络实现协同。
再说智能化,智能化离不开场景。人生活的空间里有这么多电子设备,尤其是现在的智能手机,每个人都已经离不开它,除了手机之外,周围这么多设备要实现某些功能都要考虑场景化,家电设备不仅需要联网,联网后还要有个性化、千人千面的场景体验和服务。
这个服务可以是各种服务。例如刷抖音,以前电视是横着的,手机投屏上去,电视两边都是黑边,无法全屏播放,很不爽。现在我们做智能电视,比如说竖过来,有五六十寸的大屏,全屏都能刷抖音,你就觉得很爽,这就是场景化。顺应潮流就要顺应生态和场景化的需求,才能逐步满足人们对个性化的需求。
视频通话原来是在手机上,如果你在洗着碗,在冰箱上能不能直接实现视频通话?门铃响了,在抽油烟机上能不能看到门外访客是谁呢?这时候,视频通话能力就会溢出,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屏,这个屏可以是冰箱上的屏、厨房里的屏,这些信息都是流转的。
还有身体健康状态,平常你拿手机健身很难受。你装了KEEP,但是KEEP没有反馈,你只能跟着它做,做得到不到位都不知道。所以就要加上视觉技术,有了摄像头,就知道你动作做得到不到位,这样的技术现在已经很成熟了。
我们再来说如何智能化,这张图(下图)解释了传统产品和家电如何智能化。
智能化有两种:重智能化和轻智能化。一般来说,有的产品数据浓度会比较高,有的产品数据浓度比较低,例如空调,它能有什么数据浓度?但是电视就不一样了,它可以有教育、健身等诸多应用。
对于需要轻智能化的产品,例如空调,为空调等低数据浓度产品加上感知、连接模块,就可以用手机APP、用语音控制空调;对于需要重智能化的产品,因为需要很强的计算能力,需要有智能操作系统,可以通过加摄像头、语音模块、多麦克风阵列以及其他各类传感器,实现智能化。
但不管是带屏还是不带屏,是“重”还是“轻”,最终智能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最后所有电子产品一定会转化为智能电子产品。
要实现智能化,就不能光做结构、硬件、工业设计和制造,要重视软件、服务和个性化,根据千人千面的场景数据驱动体验势必是未来智能化很重要的内容。
单品智能化逃不过这张图(下图),不管做什么样的电子产品,首先要有通讯,还要增加传感器,没有传感器就没有办法实现智能化,例如洗衣机、冰箱,不加传感器就无法实现工作设备工作状态监测,将来所有设备都要加上传感器,因为不加传感器,设备就无法感知空间的行为。
以前做家电是一个个做,未来讲求的是智慧空间,人总是活在一个空间里的,不管在会议室里还是在家里,空间里的设备一定是有多个设备不停贡献数据,最终实现智能化联动和体验。
智能化是不断更好地服务人的体验 ,例如冰箱如何实现智能化?加个屏,例如加上21寸的屏幕能做什么呢?在里面听音乐、喜马拉雅、FM收音机,也有留言板,会提示盒马鲜生打折……
这其中有没有伪需求?
有,不过一旦有新的需求加入后,数据浓度就会增加,因而总会有一些新的体验出来。
家电要实现智能化,首先要有感知。
未来这些设备无法独立存在,一定是每个设备有传感器,通过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信息。
例如我们大会所在的会场一定要能感知环境信息、感知人的状态,因为你不感知人的状态就不知道怎么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在汽车里,为什么后面有单独的控制温度的面板呢?就是因为每个人希望有不同的空调温度,只有当它不是由人主动控制的,设备通过传感器主动感知人的意图并实现功能,从而把人释放出来,这才是空间智能化。原来是人控制这个、控制那个,两个人之间还有冲突,未来一定是更智能化的体验。
除了感知之外,还有一个重要能力就是连接。没有连接,这些设备就没有办法一起控制。内部的连接和数据平台一定是统一在一起,而且还要与外部生态打通。这些设备实现互联,并通过数据资产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向。
其次,还要实现多模态交互。交互我们认为也会有个性化应用,原来交互很多是老掉牙的,触控大家不陌生,手机都可以进行触控,甚至是电子白板都可以触控,卫生间的镜子也可以触控,触控是我们这一代人生来就会用的;还有语音、APP控制,我不在家的时候,这么多设备怎么管控?就需要通过APP实现交互和控制;此外,还有一些手势交互、跨屏交互……
我们现在为什么总是放不下手机呢?因为其他设备太“傻”了,没有办法分发你要的服务。当其他设备越来越智能化的时候,你可以稍微放下手机。跨屏将来也将会是很重要的一类交互方式,例如看电视的时候,想看一下厨房里煲的汤,能不能把电视漫游到厨房的屏幕上呢?我在上洗手间,能不能把音乐漫游到洗手间呢?不管是空间漫游还是跨屏漫游,这都是非常核心的东西,能把手机内容、生态、使用和体验都民主化到很多设备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人工智能我就不再赘述,有诸如语音层面、视觉层面的人工智能,还有一些推荐、搜索层面的人工智能。我们认为语音和视觉只是感应,未来要实现数据驱动、实现数据智能驱动千人千面的推荐系统,所以所有的设备都要实现感知,在这样的智慧空间、这么多屏和显示中,怎么给用户分发他那一刻的想要的服务,这是最关键的。
再说一下AIoT,大家说IoT和AIoT,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呢?
表面上看是为了增加一些卖点,实际上,本质是要把传统的设备加传感、数据、连接等技术,把数据传到云端。
为什么要传到云端呢?
将来所有设备在云端都会有数字双胞胎,都有“影子”在云端,因为在云端就没有空间的限制,非常容易达成网络的协作效应。
没有数据就谈不上AI,但老百姓理解的人工智能和学术圈里说的深度学习不是一回事。
比如说一开门灯就亮了,这是不是人工智能?
做人工智能的专家觉得这不是人工智能,但是消费者觉得这就是。我们说人工智能不是泛人工智能,它是算力+统计算法,所有的都得用上,关键是要提供个性化体验,这很重要。用户买单的不是技术,而是智能的价值和体验。
最终做IoT和AI还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体力,让人类更方便。
例如早上我只有5分钟时间,你别让我自己看新闻了,能不能像今日头条一样整合5分钟新闻推送给我呢?我看什么和我太太看什么是不一样的,将来所有设备登录都是个性化的,都是有不同人登录的。有的人说得为家里的狗构建一套单独的系统,有一个人给家里的狗买了电视,放动画片,狗坐那儿都看半天。
将来的智能是千人千面的,要把个性化的内容分发到人们和宠物面前。智能还要增强人的安全、健康,提供有益的生态和服务。
我们说了半天智能化,比如说空调,空调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其实大的技术本身没有太多的演进,甚至在近20年来,空调本身的制冷技术、制热技术没有太多的发展,那我们要做什么呢?
未来的设备一定要加传感器,因为加上传感之后就能感知空间和人。
最大的痛苦是面对面,但是没有交流,人与设备也是如此。
在家电中加入传感器,例如加毫米波雷达,6-8米的空间就知道是人,老年人最怕的是冷风,当我检测到是老人过来后,空调自动把冷风停掉;等老人走过去后,再把冷风调过来。
空调能不能识别二氧化碳的浓度呢?这就需要要加入识别二氧化碳的传感器,让它聪明起来,这些数据也会传到云端存起来,用户不懂这些东西,但关心是否有舒适的体验,只有这样用户才会买单。
我们回过头来说,其实我们做IoT和智能设备最重要是产品一定要在线,如果产品不在线,就无法克服空间的限制;其次,用户一定要在线,这样设备才能与人进行互动;此外,服务也要在线,原子化的服务一定是主动找人的,不能傻乎乎什么都要人控制,否则就谈不上它智能。
回归到TCL,我们怎么做?TCL比较特别,我们有三个特别核心的内容:
第一,TCL黑电和白电都有。黑电和白电听起来是颜色的差异,其实黑电是以芯片、操作系统、通讯为基石,白电比较多的是变频、压缩机等结构为主的产品,它不存在鄙视链的区别,都是为人民服务,关键在要全部实现联网,在云端都要有“影子”,然后协同化,之后要了解人的行为,把人放在空间里,让人在空间里漫游服务。
对TCL来说,要有手机、电视、空调、洗衣机、冰箱等所有的设备,黑电和白电的技术、操作系统、云端和APP融合。
第二,TCL有显示技术。华星光电我们已经投入了2千多亿,我们有自己的显示技术。显示是核心技术,下一步,屏幕将会是无处不在的,带屏设备不能再简单地说是电视机,而是智能屏。未来的屏幕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还可以弯折,卷曲等。
摩托罗拉翻开的卷折屏就是我们供应的,显示技术是我们很重要的内容。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特点,对于TCL来说,未来智慧空间里面,屏到处都有,也是内容分发的载体。
第三,全球化的市场。我们电视机是全球第二大电视厂商,也是谷歌第二大合作伙伴,海外营收占比是60%。
今天主题是人工智能和智能化,我今天讲的泛智能的概念,TCL是All in智能化,但是这还不够,还要有传感,一定要把生态接进来,让原子化的服务服务于人,否则单品的控制价值是有限的。
另外,通讯的技术、显示的技术,这些我们都在进一步进行协同。
总结一下,真正传统的家电公司、电子产品公司要重新做一遍,路径其实很简单:
首先是先联网,别扯别的,先将所有设备连起来再说;
其次要上云,除了肉体外,所有特性都要在云端有数字化双胞胎;
然后要有交互,要互联互通起来,在一个空间里面进行打通。大家经过很多空间都不智能,比如说今天的会场,未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此外,还要放在一个场景中;
最后要靠数据、AI驱动、个性化的体验,用户才会买单。
这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