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当着几行古典文字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你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关于未来探索的科技盛会的开场视频。
但这就是 2017 腾讯 We 大会,大会的主题就是“若有光”。
雷锋网了解到,作为一场极具想象力与前瞻性的科技创新盛宴,腾讯 We 大会致力于探索和分享最前沿的创新思想和技术,被认为是互联网与科技行业的“风向标”。今年的 We 大会,腾讯请到了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等专家和学者来进行演讲。
霍金在演讲中,主要提到了人类未来可能面临的危机,以及在这种危机到来之前寻求太空移民的可能性和探索。霍金表示,到 2600 年,世界将拥挤得 “摩肩擦踵”,电力消耗将让地球变成“炽热”的火球;因此,探索太空就变得非常有必要了。
据雷锋网了解,其实在 2016 年,霍金就与企业家 Yuri Milner 一起推出了一项名为“突破摄星”的长期研发计划,目的就是让星际旅行变成现实。在这次演讲中,霍金对这一计划进行了更为详细的介绍;其中提到一个迷你太空飞行器,可以由光束驱动达到光速的五分之一,也就是每小时一亿公里,“可以在一小时内抵达火星,几天内到达冥王星,一周内就可以追上并超过旅行者号探测器,并在仅二十年后到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
不过在演讲的最后,霍金表示要想实现星际旅行,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霍金对此持乐观态度。
似乎是霍金演讲的补充,“突破摄星”执行董事 Pete Worden 的也来到了现场,对霍金所提到的迷你太空飞行器进行了详细说明,并提到了该飞行器在太空飞行中将会面临的种种挑战。
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计算泰斗姚期智教授发表的是关于量子计算的演讲。在演讲中,他通过通俗的语言解释了量子计算的原理和优势,并着重描述了量子计算在包括破解密码、大规模运算以及推进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研究等领域的优势。
作为科幻小说家的郝景芳,主要通过一个虚拟的故事描述了人工智能在当前发展情况下的种种局限,以及它对人类自我认知的意义。郝景芳表示,人工智能其实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己,是“人类的镜子”,是“人之彼岸”。
此外,未来学家 Pablos Holman、腾讯 CXO 网大为、癌症研究科学家张康、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中国区科学总监 Ed Gerstner 等也在本次 We 大会上发表了自己的演讲,内容范围涉及生命科学、癌症研究等涉及到未来科学发展的重要领域。
附:雷锋网总结的霍金演讲全文
你好,北京!我是史蒂芬 霍金。欢迎来到腾讯 WE 大会。
我今天的演讲,是关于在宇宙这一背景下,地球和人类所扮演的角色。为了最好地阐述,我需要从两个维度出发,一是思考人类的未来,二是研究我们探索太空、寻求其他潜在宜居星球的选择。我今天的目的,是问大家两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做什么才能够确保,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人类的未来达到尽可能完美?其次,我们为什么要考虑探索其他宜居星球?
一个原因是,对我们来说,地球变得太小了。在过去二百年中,人口增长率是指数级的,即每年人口以相同比例增长。目前这一数值约为 1.9%。 这听起来可能不是很多,但它意味着,每四十年世界人口就会翻一番。 2022 年,我将庆祝自己 80 岁的生日,而在我人生的这段历程中,世界人口比我出生时膨胀了四倍。
这样的指数增长不能持续到下个千年。 到 2600 年,世界将拥挤得 “摩肩擦踵”,电力消耗将让地球变成“炽热”的火球。这是岌岌可危的。然而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我们可以避免这样的世界末日,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民到太空,探索人类在其他星球上生活的可能。
但是理由充分吗?难道留在地球上不是更好? 在某种程度上,今天的情况就如同1492年前的欧洲。当时的人们很可能坚信,哥伦布的探险注定是徒劳无功。 然而,新世界的发现,对旧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那些被剥夺权利地位、走投无路的人来说,新世界成为了他们的乌托邦。人类向太空的拓展,甚至将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这将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甚至会决定我们是否还有未来。它不会解决地球上任何迫在眉睫的问题,但它将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全新视角,让我们着眼于更广的空间,而不是拘泥眼下。希望这能够让我们团结起来,面对共同的挑战。
当我们进入太空时,会有怎样的发现呢?会找到外星生命,还是发现我们终将在宇宙中踽踽独行?我们相信,生命在地球上是自然而生的,是在漫长的进化后,实现了与地球资源的高度契合。因此,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星球上,生命的存在也必定是可能的。即使这种可能性极小,但宇宙是无限的,我们还是可以假设,生命会在某处出现。不过,如果概率很低,那么出现生命的两个星球间的距离,可能将异常遥远。
在太阳系中,月球和火星是太空移民地最显而易见的选择。水星和金星太热,而木星和土星是巨大的气体星球,没有坚实的表面。火星的卫星非常小,并不比火星本身更优。木星和土星的一些卫星也存在可能。比如木星的卫星之一欧罗巴,它的表面是冰层,但其下可能会有液态水,也就可能会孕育生命。那么我们如何确定这种可能?是否必须登陆欧罗巴,然后钻一个洞?
星际航行必然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我所说的长期,是指未来二百到五百年。
但是,还有另一种选择。去年,我与企业家尤里 米尔纳(Yuri Milner)一起,推出了长期研发计划——“突破摄星”,目标是让星际旅行变成现实。如果成功,在座各位有些人的有生之年内,我们将向太阳系最近的星系——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发送一个探测器。
“突破摄星”是人类初步迈向外太空的真正机会,为了探索和考量移居太空的可能性。 这是一项概念验证的使命,其中涉及三个概念:迷你太空飞行器、 光动力推进和锁相激光器。“星芯片”是尺寸被缩小到仅几厘米、但功能完备的太空探测器,它将附着于“光帆”上。“光帆”由超材料制成,重量仅有几克。我们设想,一千个由 “星芯片”和 “光帆”组成的纳米飞行器将被送入轨道。 在地面上,激光器阵列将共同形成一道超强光束,光束穿过大气,以数十吉瓦的功率射向太空中的“光帆”。
这项创新背后的想法,是以光束来驱动纳米飞行器的前进。这样产生的速度虽然不及光速,但也能达到其五分之一,约合每小时1亿英里。这样的系统可以在一小时内抵达火星,几天内到达冥王星,一周内就可以追上并超过旅行者号探测器,并在仅二十年后到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重要的是,“星芯片”的轨迹可能包括“比邻星b”,这颗位于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宜居带的行星,与地球的大小类似。正是在今年,“突破摄星”与欧洲南方天文台携手合作,进一步探寻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的宜居行星。
目前看来,这些都可能成为现实。但我们也看到重大的挑战。1 吉瓦功率的激光器仅能提供几牛顿的推力,不过因为纳米飞行器因为只有几克重量,恰恰可以克服这个问题。但是工程方面的挑战是巨大的。纳米飞行器必须经受极限加速、极寒、真空和质子,以及与太空粉尘等垃圾的碰撞。另外,由于大气湍流,将一套总量 100 吉瓦功率的激光组瞄准太阳帆,也是很困难的事情。
还有一些严峻的问题。如何让数百道激光穿过大气波动时聚合,如何推动纳米飞行器又不烧毁它们,如何让它们瞄准正确的方向?此外,我们还需要让纳米飞行器在冰冷的真空环境中工作二十年,这样它们才能将信号传回到四光年外的地球。然而这些都是工程设计要解决的问题,而工程挑战往往最终都会被解决。随着技术进步日趋成熟,我们可以展望更多令人兴奋的使命。如果“突破摄星”计划能传回毗邻星系中宜居星球的图像,这对人类的未来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希望我已经解答了我演讲一开始所提出的问题。人类作为独立的物种,已经存在了大约二百万年。我们的文明始于约一万年前,其发展一直在稳步加速。如果人类想要延续下一个一百万年,我们就必须大胆前行,涉足无前人所及之处!
感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