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汛期来势汹汹,北斗高精度时空服务有望大显神功:不仅能预警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频发,甚至还能变身“天气预报员”预警极端天气。
7月14日,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以下简称“国家灾研院”)与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寻位置”)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充分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导航定位、授时、大容量短报文、地壳形变监测、大气层和电离层环境监测等优势,逐步实现重特大自然灾害风险“超前感知、智能预警、精准防控、高效救援”应急科技减灾目标。
此次双方牵手,借助国家灾研院自然灾害防治科技优势,以及千寻位置全球领先的时空智能基础设施能力,将共同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面向地震、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极端天气灾害、水旱灾害、城市灾害等重大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救援需求,国家灾研院与千寻位置将展开北斗自然灾害防治及应急救援关键技术攻关,共同突破极端环境下北斗高精度定位、高精度实时天气监测、“北斗+”多灾种地表形变监测以及短报文应急通信等关键技术,形成北斗灾害防治及应急救援系列标准、规范及体系。
北斗之所以能够发挥预警作用,是因为拥有“明察秋毫”的“千里慧眼”。千寻位置建设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卫星地基增强系统——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全国一张网”,并依托云端一体化的监测终端及后处理的时空智能算法,打造了监测数据智能采集、及时发送和自动分析的监测预警系统,能进行实时厘米级、后处理毫米级7x24小时高精度自动化监控,对可能的滑坡、沉降、裂缝、水库遇险、河流水位暴涨等险情进行预警,提供形成科学预判的依据。
此前,千寻位置发挥北斗高精度时空能力,已落地灾害综合检测、应急测绘、无人机监测等多类综合应用。
2020年7月,在浙江省桐庐县瑶琳镇,为了防止梅雨季的强降水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千寻位置携手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针对瑶琳镇的滑坡隐患点,架设了20个专业监测设备,实时监测隐患点表面位移、深层位移、地下水水位、局部精细化雨量等数据,守护当地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同样是2020年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情严峻,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同大镇石大圩发生决堤,千寻位置利用搭载北斗高精度时空智能服务的无人机,进行高精度三维建模,及时还原了安徽合肥市庐江县同大镇的受灾状况,为防汛救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9年3月30日,北京密云发生山火,千寻位置联合合作伙伴立即赶到火灾现场飞行9个架次提供火场态势,进行快速应急测绘制图,为灾情处置提供地理信息数据。
7月11日至12日,京津冀等地出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大部地区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雨量之大,极端性之明显,可见一斑。
随着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未来,北斗也有望变身一名“气象预报员”,在北京暴雨这类极端天气发生前提供监测预报。
根据合作协议,国家灾研院与千寻位置将基于“北斗+GPS”的对流层、电离层和地壳动力学,联合展开基础科学研究。基于国家灾研院的地壳动力学、对流层、电离层算法模型及“张衡一号”电磁监测卫星数据,以及双方的“北斗+GPS”站网数据资源,联合进行地壳形变监测、对流层暴雨短临预报、电离层空间天气影响等相关科学研究。
在卫星定位应用中,电离层和对流层延迟是两种主要的误差来源,需要被剔除掉,同时,这两种误差也可以应用在相关的基础科学领域,作为科学研究的数据来源。
基于遍布全国的地基增强站网和自主研发的时空智能算法,千寻位置拥有电离层和对流层的大范围长期连续的高质量观测资料,积累了开展空间天气和大气科学研究的海量数据。依托于实时的站网和平台,千寻位置可提供高可靠性的实时观测,实时解算电离层活跃水平、对流层湿延迟等数据,与灾研院的合作,有望将应用场景拓展到极端天气的预警和预报。
国家灾研院是应急管理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共建的我国第一家国家级自然灾害综合性防治科研机构,主要承担自然灾害防治重大政策、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要装备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等工作。
千寻位置是全球领先的时空智能基础设施公司,基于北斗卫星系统(兼容GPS、GLONASS、Galileo)基础定位数据,利用遍布全球的地基增强站网、自主研发的定位算法及大规模互联网服务平台,提供厘米级定位、毫米级感知、纳秒级授时的时空智能服务。
雷锋网雷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