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o B赛道中,金融板块向来都是决胜之地
1993 年,曾被视作IT产业代名词的 IBM 公司濒临崩溃。作为美国科技实力的象征,计算机产业与数据库产业的起点,其财务状况极为糟糕,不仅累积了 80 亿美元的亏损,还处于急速下跌态势,三年累计亏损达 168 亿美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当时中国 A 股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和。
在此情形下,传奇总裁郭士纳出任 IBM 总裁,并在一年后成功扭亏为盈,为其在 2000 年后重回高峰奠定基础。IBM 也是迄今世界上唯一一家存续百年的 IT 企业。郭士纳执掌 IBM 改革期间,格外重视对金融行业的服务。
上任伊始,他不仅迅速联系老东家麦肯锡,还接连拜访证券、银行、保险等领域的巨头,决心在金融领域重塑品牌形象。郭士纳不仅为底层员工确立了坚决以客户为中心的准则,还要求 IBM 的高级管理班子每人拜访 5 个客户,切实了解行业需求。
为何如此重视金融行业?
要知道,IBM 最初就是服务于金融行业,创始人沃森家族最早为政府和企业生产制表机、打孔机等计算工具。上世纪前半叶,IBM 是美国各金融巨头的最佳合作伙伴,正因在金融行业口碑良好,二战期间接到大量政府订单,为美军提供计算服务。也正因如此,1948 年 IBM 开始研制半自动电子计算机,前后投入 50 亿美元,相当于马歇尔计划的 1/3,最终推出 system360 计算机。如今人们都说计算机产业早期的买单者是美国军方,但 IBM 能获如此巨大投资,源于其在金融行业的出色表现。
可以说,任何时代,一家 To B 公司若能在金融领域广受认可,其专业性、安全性、效率性也会被其他行业普遍信赖。
所以,一项方案若能做到极致并获广泛认可,便会被称作金融级能力、金融级效率、金融级解决方案。
数据库产业更是如此。在数据库诞生的60、70年代,IBM都是把它当硬件产品的附属品免费赠送给客户,但是他们家自己做层次类数据库的同时,却写出了关系型数据库的论文。使用VAX小型机的企业人员到IBM参观,结果被关系型数据库的演示品吸引,想要购买却被告知并未生产。就在这时候,Oracle创始人横插一脚,根据IBM的论文开发出了第一套关系型数据库。
这套数据库的迭代产品很快被美国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这些小型机的使用者们所追捧,从金融和国防两个领域出发,Oracle作为集中式和关系型数据库的鼻祖,迅速成长为美国最大的数据库公司。
在当前这个阶段,全球数据库产业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整体市场超过833亿美元,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超过470家,产品数量超过500款。我国是除美国以外数据库产品最多的国家,其中在以 OceanBase为代表的分布式数据库方向上,更是占据着技术高地。然而为世界第二大互联网中心,我国的数据库市场在全球市场只占据7.2%,其增长前景仍然非常巨大。
从欧美市场的发展规律来看,金融领域仍然是数据库市场的必争之地。
二、作为增长最快的市场,金融机构对数据库需求何等苛刻
近年来,得益于金融信息化的加速推进,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金融超越电信与互联网行业,成为平台软件的最大应用市场,销售额达 147.5 亿元。
然而,数据库公司要服务好金融客户并非易事。
其一,金融机构不断增长的信息化需求,对数据库的数据处理能力有了更高要求。
在数字经济时代,各行业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据 IDC 测算,我国数据总量预计在 2025 年将达 48.6ZB,占全球总量的 27.8%。
在金融领域,随着移动端金融服务逐渐取代柜面交易,开放金融、供应链金融、全场景金融等新场景不断涌现,金融机构数据量从过去的 TB 级跃升至 PB 级,甚至 ZB 级。
金融机构原有数据架构亟待升级,而国内能稳定承接这种数量级的数据库公司寥寥无几。
并且,金融行业的业务模型复杂度以及对数据一致性的要求远高于互联网。
电商时代,传统的架构因稳定性、易用性成为主流,但随着“秒杀”“大促”等更灵活电商业务模式的出现,金融数据库在流量高峰期对高并发事务的处理能力愈发被强调。
其二,金融机构业务本身对系统容错率极低,特别是金融服务升级后,对数据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标准。
对于任何一家金融机构而言,数据库 0.1 秒的延迟或服务中断,都可能给公司和客户带来巨额损失,影响机构的声誉和业务连续性。
当下,金融机构的整体战略正从“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为提升客户体验,IT 系统不仅要 7*24 不间断服务,面对天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也要确保服务不停、数据不丢。
这些现实需求,促使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对数据库升级的需求也从边缘系统转向核心系统。但金融数据系统的复杂性,常使架构升级成为“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
这无疑对数据库公司的技术稳定性和架构设计的科学性带来新挑战。
其三,在上述性能要求的基础上,数据库采购运营成本也是金融机构选择数据库产品的重要考量因素。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通过数据重塑传统业务与组织模式,构建企业新型竞争力。数据库是金融机构的刚需产品,核心数据库采购额动辄千万甚至上亿,如果新的数据系统架构无法在原有基础上降本增效,就很难吸引客户。
这些严苛要求,给金融数据库公司带来了更高的挑战。可以说,数据库公司几乎是“得金融者得天下”。
三、在独立数据库厂商中,为何OecanBase拿下金融最大份额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中国金融行业分布式事务型数据库市场份额》报告,2023 年中国金融行业分布式事务型数据库的市场格局仍由头部厂商主导,原生分布式数据库 OceanBase 的市场份额占比达 17.1%,仅次于三家云服务商,在独立数据库厂商中位居第一。
报告还披露了 OceanBase 占据的另外两项第一:本地部署市场份额第一、保险证券子市场本地部署份额第一。
要知道,金融行业的核心交易系统只能本地化部署,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控性,本地化部署的应用系统对分布式事务型数据库的建设标准更为严苛。
为何 OceanBase 能斩获如此大的份额?
OceanBase 自 2010 年立项以来,已累计服务数百家金融机构,业务覆盖 70%资产规模千亿元以上的银行,证券、保险、基金行业资产规模前 20 的企业覆盖率也基本过半。
这些头部金融机构作为业内数字化转型的先锋,对数据库厂商提出了更高要求。OceanBase 与客户的信任,是凭借长期过硬的技术保障和高性价比解决方案建立起来的。
例如在与四川农商联合银行合作升级数据库时,OceanBase 首创“三地五中心”城市级故障自动无损容灾新标准,持续提升高可靠性。
四川农商联合银行是服务四川三农的主力军银行,客户交易具有小额高频的特点,旗下分支机构众多,且多位于地震活动区。所以,在“重要系统需建立异地灾备中心”的明确监管要求下,四川农联行在“两地三中心”模式基础上更进一步,采用“三地四中心五节点”模式,增强多活容灾能力。
在数据库选型过程中,分布式架构的 OceanBase 与四川农商行的需求最为匹配。约一年左右完成分布式云平台“蜀信云”的建设,基于 OceanBase 建设的分布式核心系统已完成主体开发。截至目前,四川农联行已有 49 个系统在 OceanBase 上稳定运行,其中至少 6 个为关键系统。
分布式的优势在于解决扩展性和容灾问题,但冗余的多副本设计最大的弊端是成本较高。不过,凭借高压缩比的分布式存储引擎 LSM-Tree 和高效的 SQL 优化器,在同一业务的数据存储量下,OceanBase 能大幅节约存储空间,降低存储成本。
比如 2022 年底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与 OceanBase 合作改造的 P17 核心客服系统,在达成业务成功交易率不低于 99.99%、交易总平均响应时间小于 1 秒、整体并发量 1500 人等预期性能指标的情况下,OceanBase 通过高压缩技术,存储容量节省 80%以上,为客户带来高性价比。
经过多年的商业化打磨,OceanBase 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上下兼容、上下游均适配的迁移部署方案,保障了合作的安全稳定。
四、信息密集型产业越来越大,数据库市场格局初定
近年来,国内流量红利见底,To C 行业增速显著下降,流量成本持续攀升,各大公司进入精耕细作阶段,To B 行业迎来空前发展机遇。
在产业发展更成熟的北美,科技领域大公司 To B 和 To C 的比例为 1:1,而中国仅为 1:4,当然中国人工成本较低是原因之一。从长远看,随着人力成本不断提高,系统投入成熟后边际成本不断下降,To B 产业必定呈快速增长态势。To B 产业兴起,国内科技产业才能从市场红利驱动型逐步转变为高效管理驱动型,最终实现技术创新驱动的目标。
这一规律,已在欧美市场的两次 To B 企业信息化革命中得到验证。
第一次是上世纪 70 年代,发源于二战的信息技术从军用转为民用,最早被一批券商和银行巨头接纳,彼时诞生了 IBM、SAP、Microsoft、Oracle 等一批巨头。
第二次是本世纪初前10年,云计算产业走出互联网公司,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Salesforce、sprinklr、WORKDAY、Servicenow 等百亿美金公司皆由此而来。
在当前这一轮数字化革命中,金融市场仍是To B公司决胜领域。
数据库犹如“大树”(数据架构)的“根基”,“根基”左右着“果实”(数字化转型)的品质。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发展至今,中国数据库市场已从最初的理论探索阶段迈进技术爆发阶段。当下,中国是除美国外数据库厂商数量第二多的国家。
国产厂商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源于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长。
据 CCSA TC601 测算,2022 年中国数据库市场规模达 59.7 亿美元(约合 403.6 亿元人民币),预计到 2027 年,中国数据库市场总规模将达 1286.8 亿元,市场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 26.1%。
另一方面,国内市场格局也在悄然改变。
出于技术安全性等方面的惯性思维,Oracle 目前在中国数据库管理系统市场的占有率仍居首位,但原先的优势数据库管理系统厂商如微软、IBM、Teradata 等销售额均有下滑。2023 年初数据库巨头 Teradata 退出中国市场,便是例证之一。
与此相反,OceanBase、巨杉数据、华为 GaussDB 等本土数据库厂商,凭借各自的核心技术和市场定位,逐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鉴于金融机构对数据处理的严苛要求,金融数据库公司的门槛和壁垒极高,是典型的厚积薄发行业。
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大数据白皮书(2018 年)》中指出,分布式数据库取代集中式是必然趋势,中间件架构的分布式只是过渡形态,原生分布式数据库才是发展方向。
就目前的技术架构而言,金融行业数据库仍以集中式为主。然而,以 OceanBase 为代表的原生分布式数据库,无疑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金融板块在市场大盘中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谁占据金融,谁掌握战略主动权。
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雷峰网雷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