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build2017大会上,微软打出了一套复杂的“组合拳”,有些招式是我们能够预见的,比如在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有些则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比如一笔带过的Windows,以及即将进入Windows商店的iTunes。微软令人眼花缭乱的招式背后,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呢?在技术更迭的分岔路口,这家老牌科技巨头又为何会做出这样的抉择呢?下面我们试着逐招拆解。
Windows操作系统一直是微软最为核心的业务之一,但在今年build大会的揭幕主题演讲中却几乎没有露面。这不免让人生出“Windows系统已经在微软业务中被边缘化了”的怀疑。如果稍微查询一下数据,这种怀疑还将进一步加深。据雷锋网了解,2010年时Windows部门的营收还有180亿美元。而到2016财年,Windows所在的个性化计算部门的营收就下滑到了147亿美元,低于Office所在的生产力部门的236亿美元和智能云部门的192亿美元,营收贡献比也只有17%。
Windows部门表现疲软的原因有二:
一是Windows的主战场——个人pc市场已经趋近饱和。据知名IT研究与咨询公司Gartner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货总量为6220万台,再次下降2.4%。这已经是连续第10个季度下降,也是自2007年以来全球PC出货量单季度首次降至6300万台以下。
二是近年来微软在移动终端市场投入甚多,最终却大败而归。众所周知,微软在两年前就开始对Windows Phone施行缩减计划。而在微软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的财报中,Windows手机业务的营利情况已不再被提及。微软方面也已经证实,他们不会再向手机业务注入更多的资金。5月2日,微软官方更是首次公开宣布下架Lumia系列产品。
对,但也不对。
深受粉丝追捧的“乔北峰”——Windows手机负责人乔·贝尔菲奥(Joe Belfiore)上周在build大会上公开亮相,并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谈及了 Windows 手机的未来。他说道:“我们将持续支持Windows Phone。”
此外,微软CEO纳德拉最近接受莫利·伍德(Molly Wood)采访时也大胆直言:“我可以肯定我们将会制造更多的手机,但是这些手机看起来与今天的手机不同。”
言外之意,微软已经不再执念于Windows手机的消亡与否,但这并不意味着微软打算放弃移动终端市场。在当前环境下,微软如果硬钢iOS和安卓,将毫无优势可言。但智能手机已经步入了创新的瓶颈期,未来很可能会被新的计算平台取代,可能是混合现实,也可能是别的设备。微软的目标就是,当下一代计算平台来临时牢牢抓住机会。而要做到这一点,微软就必须继续耕耘手机市场。为此,微软做了这么几件事情:
1. 把iTunes带到 Windows Store中。本月初,微软发布了针对校园市场的 Windows 10 S ,这款轻量级系统只能安装来自Windows Store的应用,这就意味着无法运行iTunes等应用。但很快微软就在build大会上宣布,苹果正在开发 iTunes 的 Windows 应用商店的版本。今年秋天之后,你就可以在 Windows 10 S 设备上同步你的 iPhone 和 iPad 了。
2. 为iOS 和安卓开发应用。据雷锋网粗略统计,微软已经分别为iOS和安卓开发了数十款应用。
3.两大更新。微软近期发布了针对Windows 10操作系统的两大更新:Creators Update和刚刚在build大会上宣布的Fall Creators Update。通过这两次更新,微软重新设计了交互界面,同时增强了Windows系统的跨平台协作能力。
微软试图通过开放自己的应用商店留住iPhone用户,同时借帮助iOS 和安卓开发应用,悄悄在iOS和安卓平台上搭建自己的生态。一攻一守之间,尽显智慧。微软在更新中增强跨平台协作能力的目的也在于此。以Clipboard为例,升级这项功能后,你在 Windows 电脑上复制一段内容后,可以粘贴在安卓、iOS 的各种设备中。这个功能苹果已经有了,不过苹果只支持自家的设备,而 Windows 将支持全平台的操作。
重新设计交互界面的目的则在于提前布局下一代计算平台。因为设计语言的变化往往意味着操作系统的改变。在build大会上,微软发布了一套名叫“fluent design”的设计语言。这套设计语言源于微软的游戏平台Xbox平台,光线、深度、动态和材质是其最大的特色。高光、阴影和纹理共同赋予了“fluent design”系统立体感,这在3D操作系统中至关重要。随着VR技术愈发成熟并不断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多维度操作系统不断涌现出来。但迄今为止,却没有一家科技公司知道如何将2D设备的旧世界与3D操作系统结合起来。而微软推出“fluent design”设计的目的就在于无缝对接2D和3D操作系统,提前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布局。
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都在产生大量数据,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这些数据的体量还将迎来指数级增长。而人类下一次科技变革的钥匙就藏在这数据的海洋之中。对于大数据的处理,云计算近乎完美地展现出了自己强大的功能。各大科技巨头已经纷纷布局:亚马逊的AWS一骑绝尘遥遥领先;英伟达在不久前的GTC大会上也重申了GPU云的概念;而谷歌则刚刚推出了最新的全球分布式关系数据库Cloud Spanner。微软加码云服务既是出于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召唤,也是出于自身的需求(要实现Windows系统的跨平台协作能力,云服务必不可少。)
Build大会上,微软公布了一系列关于Azure云服务的新动向。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推出支持多语言、多平台和移动端应用的开发工具Azure Cloud Shell。
·发布允许开发者在地域间弹性拓展的云数据库服务Cosmos DB。
·推出全新的Azure IoT Edge云服务,将AI人工智能和高级分析工具提供给支持该服务的设备。
今年的build大会上,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几乎无处不在,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在刚刚开幕的Google I/O大会和不久前的GTC大会上,人工智能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攫取了几乎所有的注意力。人工智能未来将渗入每一个垂直领域,并将引发深度的变革,如今普通消费者感受最为明显的就是家庭场景。
亚马逊此前推出的Echo智能音箱在北美市场早已突破了500万销量大关,可以说是大获成功。谷歌紧随其后推出了Assistant语音助手和Google Home音箱,据雷锋网了解,Assistant已经在1亿台设备上安装使用了,而且在刚刚的I/O大会上,Assistant又迎来了6大更新。传闻中苹果也正在秘密研发一款运行Siri的、带屏幕的智能音箱设备,目前已经濒临问世。微软则与哈曼卡顿联手推出了加入人工智能语音助手 Cortana 的智能音箱 Invoke ,而且据说微软还正在改进Windows以适配更多小屏幕家庭设备,充当智能家庭的中心。
当然,这些不过是一城一地的得失。对于微软来说,赢得下一个时代的关键在于如何吸引更多的开发者。相比谷歌的开源深度学习开发平台TensorFlow,微软的CNTK在技术上并不见得落后多少,但前者对开发者们显然更具吸引力。其中的奥妙在于,我们提到微软时总习惯于表述为“老牌科技巨头”,微软总是给人一种暮气沉沉的感觉,而谷歌则显得年轻多了。
为了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微软在本次build大会上尽量展现出了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同时给予了开发者众多支持。例如在计算能力方面,微软有遍及全球的 Azure 云服务;在算法方面,微软人工智能研究院一直在进行相关的研究;在数据方面,微软通过旗下各项服务可以帮助开发者访问更多的数据,在可信的平台上拥有和控制数据。
此外,微软还将人工智能与已有业务进行了充分融合。比如最新推出的Azure IoT Edge服务,在Azure IoT Edge中有种各传感器和小型计算设备追踪工业场景中的数据,然后由微软的云和AI工具进行分析。
要而言之,本届build大会上,微软既有决绝也有决心。对于过去在移动终端市场犯的错误,它选择了接受和面对,不再无谓挣扎;转身眺望远方和未来。这或许就是这家老牌科技巨头在过去几十年间长盛不衰的奥秘吧。只是前路漫漫,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下一代计算平台究竟是什么?微软的竞争对手们又暗藏了那些大招?微软未来还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且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