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科技行业观察家反复警告称,科技泡沫可能正在形成,因为据市场研究公司CB Insights的统计数据显示,估值达到或超过10亿美元的私人公司(独角兽)数量已飙升到了163家。分析认为,独角兽遍地都是的情景,是否意味着对科技创业公司的估值过高?科技界最近蔓延的情绪,是担忧2000年那场互联网泡沫再次降临,而这一次引发的灾害甚至更大,“独角兽”尸横遍野的言论也不绝于耳。
但即便如此,科技界尤其是硅谷却存在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部分独角兽的融资轮仍在高额进行,投资者动辄抛出几千万上亿的融资额,并推动这些创业人公司估值继续飙升。那么,这不是很矛盾吗?
首先,科技泡沫存在吗?
硅谷著名一线基金TEEC Angel Fund的创始合伙人张于庆表示,独角兽估值虚高或者说估值泡沫的特征之一是共同基金直接介入VC行业。这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共同基金巨头富达投资集团(Fidelity Investments)对于Snapchat和Zenefits的投资。
“独角兽”概念创造者、风投人物Aileen lee在去年的《独角兽俱乐部2015:十亿美元公司启示录》中写道:
平均来说,过去的十年(2003—2013年)中,每年会有八家独角兽企业诞生。而2005—2015的十年中,尚未诞生一家超级独角兽企业(市值超过千亿的企业),不过现在一共出现9只成熟独角兽了,是上一次发文时的3倍。
值得注意的是,培育一只独角兽最好的年份是2007年,成功率达27%,或是2009年的18%。而最近的两年里,初创企业成为独角兽的概率高达45%。
2009年至今的每年独角兽增加走势图
很明显,从2014 年第一季度起,独角兽的增长速度急剧提高。去年,美国处于一个低息时期,市场的机构资金大量累积,并涌入科技行业,从而让个别基本面缺乏支撑的公司获得了过高估值。不过,美联储已经开始酝酿加息。
而从目前数据来看,独角兽出现较为严重的估值下调问题,其中下调幅度较大的包括Jawbone,Zenefit,Dropbox、Evernote,以及大数据公司Nutannix。
图片来源:界面
至于市销率对比,数据显示,独角兽上市后的平均市销率为 14.31 倍,远远高于纳斯达克平均2.3 倍市销率。所谓市销率( Price-to-sales,PS),是指总市值除以主营业务收入得出的值,市销率越低,说明该公司股票目前的投资价值越大,反之越小。这表明,美国二级市场存在泡沫。
而总的来说,基本面存在问题(盈利)的独角兽确实存在着价值被高估的问题。但是,大部分这些被高估的独角兽短时间内也不至于横尸硅谷。根据数据显示,基本所有在近12个月以来有过一轮融资的独角兽,账面上都还存着有大量的现金,即使接下来仍不能盈利甚至亏损,它们也还能够撑过18个月或更久(美国规定,公司每轮的融资间隔应该大于或等于18个月。更长的是22个月)。但假若距离上一次融资两年左右未能成功完成下一轮融资的,则将面临较大的风险。或许如投资者预言,未来一两年内将有一批独角兽倒下。
同样来自于Aileen lee的报告:
除去61%的私募公司,其它公司至少需要将近7年才能“变现”。这是一次漫长之旅,远远超出股权承兑期。这些“私人独角兽”的资本效率出奇的低,未来将有可能影响投资者、创始人和雇员的回报水平。
Social+Capital的合伙人表示:
这里有一堆骗子公司融资了太长时间,以前不是这样的。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Aileen lee在去年的《独角兽俱乐部2015:十亿美元公司启示录》中表示:
与2014年相比,2015年成为独角兽的初创企业有84家,增加了115%,实属惊奇。而这个数字的大幅增加还要归功于“纸质独角兽”——尚不具备资产变现能力的私人企业,但他们确实是世界罕有的事物:受风投青睐的消费级和企业级科技创业公司中,我们名单上的企业只占了其中的14%。
那么,为何现在诞生的独角兽比2013年那时多了这么多?Aileen lee写道:
乐观的私募市场为一部分“纸质独角兽”提供掩护。当企业处于私有化状态,创始人就能不断地谈情怀,而不需向投资者汇报太多;并且资金是非流动性的,约束着估值的变化。这些因素,连同以上几个原因,为私人和上市公司的估值推动了至关重要的“通货膨胀”。
纸质独角兽,江湖人称“PPT造独角兽”。用一个PPT或者一个视频向投资者进行演说,然后获取投资者的青睐,或者说,很多投资者只是抱着不能错失时机的心态进入。尤其是过去两年处于低息期,大量的私人资本进入,就如现在让人云里雾里的超级独角兽Palantir那样,他们的CEO融资时说的正是硅谷的信用游戏规则:“相信我们,我们会让你赚很多的钱。”据Fenwick的调查研究,75%估值过10亿的融资交易由非风投资本家领投(比如对冲基金,共同基金等等)。这些集团企业对投资回报的期望各不相同,甚至经常带着公开市场投资者的心态在投资,期望1.5-2倍的IPO回报。
与此同时,在前一段时间,活跃的公共市场催生了乐观情趣:2015年较2014年相比,纳斯达克指数上涨了32%,包括2015年第一季度各大科技公司公布财报业绩后,推动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3.3%,是2014年10月以来的最大涨幅,弥补了互联网泡沫造成的损失。标准普尔500指数收于创纪录的2117点,上涨1.8%,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升253.84点,达18080 .14点,涨幅1.4%,突破3月2日创下的最高记录1.1%。大家对科技股又再寄予了厚望,只是美好的只是瞬间,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重振纳斯达克的科技股都是具备盈利能力的,比如微软、亚马逊、谷歌。如今,当投资者意识到估值过高后,私募市场积聚的泡沫让诸如Uber、小米等本身表现良好的企业也失去了公共市场发展的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硅谷投资界的心理周期从之前的“贪婪投资”转至“害怕震荡”,灵敏的投资者们迅速撤回。某些估值虚高的独角兽便“东窗事发”。
全球顶尖风投家Marc Andreessen表示,一旦市场出现变化,那些烧钱太快的创业公司就会“蒸发”。2000互联网泡沫来临前夜,《巴伦周刊》发表一篇文章叫《钱烧完后》。
根据美国国家风险资本协会的报告,在今年第一季度,风投公司进行了1035次交易活动,投资总额约为148亿美元。根据CBinsights数据,从2016年2季度开始,将可能有15家独角兽开始融资,下半年第三和第四季度美国需要融资的独角兽多达40多家。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独角兽都能获得投资。资本寒冬的给不同初创企业带来的寒意并不相同。据《福布斯》报道,如今风投对独角兽的投资,大多涌向晚期轮融资,而不愿意参与那些渴望跻身独角兽以及亟需保住独角兽身份的初创公司的融资。业内人士表示,风投行业有一个误区是:
很多人觉得VC看项目多,有经验,能把握方向,但实际上,大部分投资人是不懂的,尤其是前期天使VC阶段,数据缺乏、运营、市场、财务等都不太靠谱,很多时候就是运气、情怀、趋势、行业及进入壁垒的判断,但是判断是很难的事,多数人不具备判断能力,只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后者比较适合PE IPO阶段。
所以,和2008年经历的资本寒冬不同,美国投资市场目前正在经历的寒流并没有达到使投资停滞的程度,仅仅处于估值调整的“缓慢期”。这正是我们目前看到的现象。
令独角兽的投资者们想不到的是,他们曾经以为新一批初创公司将能够改变原有的科技公司组成的格局,营造新的行业秩序,但现在来看情况似乎事与愿违——像亚马逊、Google、Facebook这些“老”巨头仍然长势良好,并不断进入各新兴领域,争夺初创公司的利益。
估值暴跌是显而易见的迹象。Social+Capital的合伙人最近发出警告称,对旧金山创业公司的投资已经失控,这些资金让那些不怎么样的创业公司存活了太长时间。但是,“资本市场里的大部分钱最终会追逐少数真正优秀的公司。”
《财富》杂志报道称,目前风险投资家筹集资金的速度达到了十年来的最高点,2016年第一季度,他们攫取了大约130亿美元。但是,其中大部分现金近期内并不会流向新的创业公司。相反,据风险资本家和有限合伙人透露,如今风险投资公司将面临经济衰退的危机,并开始增加储备来保护已经投资过的创业公司,以免他们走向破产。
美国国家风险资本协会报告称,在风投公司新筹集的资金中,大多数资金都将会用来支持独角兽公司,或者准确说是“十角兽”公司——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区别于估值超过10亿美金的独角兽。那么对于其他投资份额就大大减少。
总的来说,独角兽的境遇也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现在,尽管许多创业公司并没有能力变现或上市,风险投资家对筹集资金没有多少问题。根据汤森路透的数据,目前风险投资家募集的130亿美元是自2000年泡沫以来达到的第三个高峰。而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Bulger Partners的数据显示,现在,风险资本和私人股本公司手上还持有3820亿美元的现金流可用于科技公司投资。
《财富》报道称,那些所谓“独角兽”初创企业的急速增长——比如Uber和Airbnb等一些在众多风投的基础上估值已达到数百亿美元,已经让许多高附加值的初创企业没有了“退出投资战略”——按照硅谷的说法,一般对于一家新的创业公司,会有四种结果:破产失败、被收购、上市或是自给自足(私有化)。破产或是被收购算是真正的退出。
这是因为,经历了之前的萧条,华尔街已经没有了消化亏损公司首次公开发行(IPO)的胃口。今年,市场并没有由风险投资支持的科技创业公司上市,而去年有幸成功IPO的——包括企业存储公司Pure Storage和云储存公司Box——也出现明显的股价持续下滑。与此同时,高额的估值也吓跑了潜在的收购者。Scale Venture Partners的行动充分体现了风险投资行业盛行的谨慎型投资策略。尽管完成了最新一轮融资,但Scale Venture Partners却选择缩减投资,同时将资金储备增加10%以上。
但事实上,投资者才不关心你上市或被收购。硅谷泛伟律所关于独角兽企业的估值条款调查显示,除了清算优先权这样的下跌保护条款,投资者还能够在融资条款中享受到估值上升收益保护。比如倍数清算优先权。此条款规定,投资者可在普通股股东(也有可能是其他优先股股东)在清算中获得任何资金之前,收到多于其初始投资的资金)。
过去几个月由于血检公司Theranos东窗事发,行业内开始引起对独角兽们的质疑,导致这些昔日的宠儿面临严重的融资困难,甚至不惜降低估值,流血融资。那些数月前还在向往“帮助改变世界”的投资者纷纷退出竞争(退出策略的缺失导致资金得不到下跌保护)。但是,正因为泡沫的恐慌像浪淘沙一样留下了一些超值的优质公司,某些基金更加会选择在大部分人退出的时候买入。所以,如果说泡沫已经开始爆破,那么一些人恐惧出逃,正是某些人贪婪的时候。
然而,当前我们更加质疑的,是那些所谓超级独角兽几百亿美金的背后,真的具有能够创造价值的技术吗?如今,排名前四的独角兽,同时也是十角兽,已经倒下了两个。硅谷繁荣的底下是虚无,如同赫胥黎笔下人性殆尽的“美丽新世界”。但游戏总是要继续的,要不然接着去哪里?但说到底,要改变的是“相信我们,我们会让你赚很多的钱”这样的信用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