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网6月26日消息,由The Linux Foundation主办的旗舰年度开源盛会LinuxCon + ContainerCon + CloudOpen(LC3)进入第二天的议程,腾讯刚刚成为Linux基金会的白金会员,腾讯移动互联网事业群总经理刘昕以腾讯开源顾问和Linux基金会董事身份发表题为《如何自下而上在腾讯做开源》的演讲。
在外界看来不那么开源的腾讯,甚至还有些“封闭”,腾讯打算如何做好开源?
2010 年的“3Q大战”是腾讯从封闭走向开源的分水岭。
2010到2015年,腾讯首先在内部倡导开源,提倡“开放、共享、合力开发”的研发模式,可靠组件公司内部实现复用,减少重复造轮子,提升效率。
“这是一个观念和习惯培养的过程,大家先通过内部开源试水,好的项目会跨团队、跨部门、跨业务得到广泛使用,这是对外开源的基础”,刘昕表示。
“2016年,腾讯开始有非常优秀的开源项目在Github上公布,那个时候,一个项目的从内到外经过的开源合规审核需要长达3个月之久。对于公司做开源来说,尤其是在和基金会合作的过程中,我们都发现,合规是基础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一年,我们精耕细作,完善开源合规流程,与法务同事合作,效率翻了3倍。”
从时间线来看,腾讯前几年的开源更多在内部,进展相对缓慢。雷锋网了解到,到2016年底,腾讯正式发布的开源项目共计 36 个。
而2017全年,腾讯就开源了将近20个项目,2017年以前腾讯开源是从无到有,2017年之后才是从有到快。
这20个项目覆盖云计算、腾讯游戏、腾讯AI、腾讯安全、小程序等相关领域,其中不乏世界排名前十的前端开发工具WeUI,阅文集团、科大讯飞等公司都广泛使用的微服务框架TARS,可以快速建立大规模机器学习平台的AI开源项目Angel等受国际社区高度认可的优秀开源项目。
“做开源,腾讯认真了”,刘昕此番话并不是说说而已。
在第一日的议程中,腾讯正式成为Linux基金会白金会员,同时腾讯宣布将其两大自研开源项目——高性能RPC开发框架TARS,及其轻量化名字服务方案TSeer贡献给Linux基金会,TARS和TSeer已经在腾讯内部打磨十年之久,并在手机QQ浏览器、应用宝、手机管家等160多个核心业务、5万多台服务器上广泛应用。
雷锋网了解到,截止到2018年6月,腾讯发起的开源项目累计在GitHub获得了近15万Star,腾讯现在的开源项目的社区数据指标中,GitHub Star数最高的WeUI项目已经有1.9万个Star,超过1万Star数的项目有5个,超过5000 Star数的项目有9个,超过3000的有16个;腾讯开源提交数Commits最高的10个项目中,平均社区提交的Commits占开源后总体Commits的25%。
“腾讯到底适不适合做开源?我想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刘昕一句话回应了外界对腾讯做开源的疑惑。
他分别从三个层面作出阐述,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主流的开发平台Linux, Android等逐渐开源化,IT产业想要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拥抱开源可说是当务之急。
从腾讯内部的技术积累来看,腾讯内部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完整,有超过8000个开源项目,横跨各个技术领域,经过海量用户验证。腾讯能够源源不断向开源社区输出优质开源项目。
从生态机遇来看,开源能够很好的服务于腾讯重点战略方向,例如作为腾讯云的Paas、Saas服务封装,推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或者通过行业标准的制定领导下一代的技术创新。这些都是开源能够给腾讯带来的生态机遇。
一张图列出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做开源的不同,但是两种路径面临的困难和具备的推动力不尽相同。
那么,自下而上做开源,相对于自上而下来说有哪些优势?
刘昕表示,首先通过内部竞争并开源出来的技术是得到了广泛实践验证的,这是项目的质量强有力的保证;
第二,相对于聘请专职开源人员来维护,通过完善的社区治理规范和机制,更能够保证项目不受某个人的离职或者转岗的影响;
第三,自上而下的战略容易受KPI的导向或者与现有业务做紧密捆绑,很难实现长期价值的积累,或者允许创新发力,推动新兴技术的开源,因为战略的制定有时跑不过创新的速度。
雷锋网认为,与其说是腾讯选择了自下而上做开源,不如说因为腾讯之前从内部做起的开源模式已经打好了自下而上的基础。
“无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有几点是共通的,从技术驱动走向商业战略,从部落到联盟,建设健康的开发者生态,实现共赢,最后,最重要的,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刘昕最后强调道。
相关文章:
2018腾讯云+未来峰会三大关键词:智联网、首份用云量报告、超级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