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圣殿中,艺术通常被认为是最具人文属性的——它是人类的专属领域,是最不可能被替代的。
之所以不可能被替代,是因为艺术对创造性的独特追求。
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际上一直在影响着艺术的变迁,甚至于,摄影、电影等艺术直接依托于影像技术本身的发展;而数字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诞生,也在创作、传播、接受方式、风格等多个维度上直接影响了艺术。
物理学家李政道说: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画家吴冠中也表示:
科学探索宇宙之奥秘,艺术探索感情之奥秘,奥秘与奥秘间隐有通途。
而伴随着 AI 时代的到来,艺术更是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仅仅从人类最为重视的创作领域而言,AI 已经在大量的艺术领域进行了原创性工作,包括 AI 绘画、AI 作曲、AI 唱歌、AI 导演、AI 写诗、AI 写稿、AI 雕塑、AI 平面设计……许多看起来不可替代的工作,AI 都可以完成,甚至在有些方面比人类做得更好。
是的,面对如此超越意料之外的艺术动态,我们也是时候重新审视 AI 与艺术的关系了。
作为国内最早关注这一轮 AI 技术变革与发展的媒体之一,雷锋网致力于对 AI 对整个社会发展各个行业和领域所产生影响的关注和报道,这其中自然包括 AI 在艺术领域的进展和由此引起的思考。
2020 年,在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的主办之下,雷锋网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将在承办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 (CCF-GAIR) ;本次大会将以 "AI 新基建,产业新未来" 为主题,探讨 AI 的学术基础研究和产业落地。
其中,基于当前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发展的最新态势,我们特意开设了 AI + 艺术专场。
这是 CCF-GAIR 举办五年以来第一次开设 AI + 艺术专场,也将是 AI 与艺术之间的一次跨界互动。
本专场旨在探索 AI 在艺术领域所产生的思想和技术的变革,通过介绍 AI 在艺术中的应用以及艺术家对 AI 的思考,向人们展示 AI 与艺术的相互触动。为此,峰会将邀请领域内最顶尖的艺术家和计算机专家,分别从艺术视角和技术视角对两者的结合作以深度探究。
目前,已经有多位学者和专家确认出席本次 CCF-GAIR 大会的 AI + 艺术专场,本文简单介绍如下。
费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某集体交互媒体创意总监、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联合策展人。
1992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2005 年毕业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电子综合艺术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主任,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联合策展人。
他以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从事艺术与科技研究、教育与实践,他的艺术实践主要关注由虚拟和实体空间的共同构建的混合空间。他的艺术及设计作品曾在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展览和艺术节中展出,并荣获了德国IF设计奖、红点设计奖和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等荣誉。
他曾经于 2005 年在美国 Schein-Joseph 国际陶瓷艺术博物馆举办 "费俊作品展",并于 2010 年在北京 798 意中艺术工作室举办 "陌生人-费俊作品 2010" 个人作品展;他参与的群展包括:“58 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首届国际新媒体艺术展”、 “第一届北京新媒体艺术节”、 “化身世外-国际多媒体装置展”、 “北京国际新媒体三年展”、 “智慧城市国际信息设计展”、“Move on Asia 国际艺术展”、德国“B3 动态影像双年展”、韩国“2015 Asian Arts Space Network 展”和“共享与再生”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平行展等。
近年来,费俊教授将视角重点关注在艺术与科技的教育与实践,他是艺术与科技学科的推行者,曾担任“技术伦理” 2016 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后生命” 2018 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戏游 Lost in Play” 的联合策展人,2019 亚洲数字艺术展的策展人,也是艺术与科技的实践者,2019 年他在第 58 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展出的系列作品是其近年来跨学科实践的成果示例,其中《有趣的世界》装置二是一个结合AI人工智能技术的交互式叙事装置,装置中的网络摄像头会基于图像识别技术来识别每一位现场观众的外貌、表情和衣着的色彩等特征要素,并给每个人打上分类标签,基于这个“以貌取人”式的综合认知,人工智能程序会运用具有语意关联能力的算法来为每一位参与互动的观众生成一段独特的基于虚拟地球的叙事漫游,将观众连接到世界上任何一个从算法逻辑上具有“相关性”的人、物或场景。
费俊教授认为,今天我们讨论艺术与科技,需要运用跨学科的语境来理解这个新学科产生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也需要应用跨学科的逻辑来重新架构艺术与科技实践和教育模式。我们今天应用的学科系统是建立在工业时代的产业结构逻辑上的,面对由科学和技术的高速发展所形成的信息时代,以及即将到来的智能时代,由哲学、艺术、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法学等构建的认知系统的严重滞后和伦理系统的逐渐失效,是今天构建艺术与科技这个跨学科学科的时代语境。
费俊教授认为,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代表学科之一,它的核心价值不只是美学价值,更是批判思维和创意思维带来的人文和创新价值,艺术家将成为伦理秩序建设以及科技创新发明的重要参与者,正如他所说:“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不仅使得科技有了伦理考量,而且能帮助科技发现创新应用场景。”
科技伦理秩序的讨论和建立不仅仅是科学界和科技产业的责任,还需要哲学、艺术、社会学、人类学、法学等和其它学科的介入,这个讨论甚至需要我们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来从广义的生命角度重新思考技术对于生命体、自然环境、动植物生态、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本次 CCF-GAIR 大会上,费俊教授将亲自出席分享自己对于艺术与科技实践的思考,敬请期待。
郑达,跨媒体艺术家,“低科技艺术实验室”(Low Tech Art Lab)创立者。作品获得英国 “The 2017 Lumen Prize” 互动艺术大奖。“2018 第三届王式廓奖”艺术奖得主。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DMA)主任、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艺术系访问学者和韩国首尔 CPI 研究员。
艺术工作聚焦于跨媒体互动艺术,其创作轨迹映现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交错点的探索和实践,包括游戏艺术、互动艺术、机械装置、媒体剧场等。他创立的“低科技艺术实验室”专注于当下媒体文化和跨学科的融合,基于电子虚拟环境的艺术实验,先后完成“游戏空间—多种物”、“入侵计划”、“后机器计划”“后人类的副本”等系列作品。作品展出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未来展”, 上海 K11 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等,曾在专业艺术机构、美术馆举办个人媒体艺术作品展。
互动机械装置《捕食器的函数》
数据化声音装置《生理反应 3》
互动影像装置《生成的线索》
互动灯光装置《机器的自在之语》
灯光机械装置《上传者》
郑达在艺术与科技之间找到了一条通道,这条通道连接着他对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思考。用科技作为艺术语言,用科技来反思科技,郑达的作品透露出自身对事物的感知、批判和提问。他把自然转化为数据,通过算法将数据转译为机器的语言,以工科思路进行艺术创作,在跨学科式的系统构建中使作品具有生命力,在不断迭代的过程中探索艺术创作的更多可能性。对于媒体艺术家来说,这是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必经的创作路径。
什么是“算法”?对于郑达来说,它绝对不是一个局限于工科或者科学领域的概念,它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孕育在政治诸如选举、经济诸如证券交易、文化诸如交友信息匹配等领域。对他来说,“算法”已经不仅仅是所谓的计算的问题,而是决定了整个社会的规则,改变了人的群体模式、行为模式。郑达通过数据的可视化和机器装置的呈现,把这些不可见的东西变得可见,让非物质性的东西转变为物质性,让人们参与其中。
“'机器' 于我意味着新的生命体,特别是智能化的兴起之后,数字技术发展到对硬件的控制和相互链接,模糊了人与物的界限,我们习惯透过机器来看这个世界,但同时我也很想知道机器是怎样观察现实世界。”他认为,未来机器的智慧肯定会超过人类,对此情景他非常乐观,因为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之下,人工智能正在取代人的部分功能,比如 AlphaGo。
郑达在对科技的迷恋的同时也保持对科技的反思:“作为生活在当下的人,我们对人工智能、对新的技术、对所有的数据是依赖且拥抱的,这种拥抱形成了一种亲密的、互相依恋的关系。但是当技术越来越强劲、人越来越依赖这些新技术的时候,这种关系会导致社会阶级的重新再分配,所以用户与人工智能、与数据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亲密关系,而是一种危险的关系。”但他也曾设想“机器要替代人类,人会被释放出来,会跟机器去谈判或共谋,然后找到大家共处的互相制约的方法,是特别酷的一件事。”
本次 CCF-GAIR 大会,郑达将带来《自然、传感器和互联:后人类时代的智能化艺术》的主题演讲,值得期待。
张海涛(Zhang Haitao),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艺术档案网主编、天津美术学院硕导。
2004 年至今在国内外已策划百余场学术展览。
2007 年创办艺术档案网。
2009—2017 年先后任宋庄美术馆执行馆长、元典美术馆副馆长、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副馆长、荔空间策展人、NO!SPACE艺术总监。2019 年第七届“金拴马桩奖”大学生影像艺术节终评评委;2008-2017 年北京独立影像展选片人; 2015-2019 年丽水摄影节学术委员、评委;首届圈子艺术青年奖评委。
2012 年出版个人著作《未来艺术档案》。曾在各大美术学院及北京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课程、工作坊指导或参加论坛、讲座。
张海涛策展作品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渗入到艺术领域,张海涛也开始对 AI 和艺术的问题进行思考。2016 年他发表了文章《机器·人·艺术·时代一一平等地建构未来机器人社会体系》、2020 年《“自律与自省”人工智能艺术学导论 》;另外在 2018 年,他发表的论文《人工智能学与 AI 艺术观念简史》,主要探讨了 AI、哲学和艺术的历史逻辑。
张海涛认为“人工智能学是科技与哲学高度融合的学科,而人工智能艺术的观念性研究,就是将人工智能赋予思想性的表达,观念是哲学与艺术所共同拥有的条件——这也是人工智能与艺术的结合点所在。”“技术一旦具有势不可挡的力量,彼时的文化艺术必然随之变化。技术变革同样可以带来人文思想、情感,甚至信仰的变化,相反人文的思维变化也会为技术的变化起到影响作用。”
张海涛还谈到:“人工智能是技术的形态,而人工智能学是对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人文反思。人工智能的出现触碰到政治权力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变化、社会伦理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对终极话题生命存在意义的重新思考。机器人艺术是人工智能艺术里最具有视觉艺术优势、最直接、最有表现力的艺术媒介、材料和主体。机器人将来逐渐会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角和载体;而机器人艺术与人工智能艺术都是新媒体艺术的一个分支。”
但同时,张海涛也表示:“机器人一旦有能力自主创作,和他合作的人类艺术家与它的关系会变得复杂化,谁是主体是个争议的话题,机器人难道会一直是人类的附属物存在,作品的版权究竟归谁,这些在未来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本次 CCF-GAIR 大会上,张海涛将亲自出席并分享自己对于未来艺术和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之关系的思考,敬请期待。
王成良,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交通设计专业,交互艺术设计课程教师;同时授课于设计学院平面视觉传达、数字多媒体、时尚服装、产品、首饰设计等专业的物理交互艺术设计课程。
王成良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他的个人研究项目以生物遗传变异理论(设计生长)与数字化电子交互系统为背景架构基础, 推导出以下两个主要研究学科方向:
1、诱导设计--深入探寻和分析预判未来交互设计的发展的前瞻走向。
2、接口设计-从专业格局自身内部的释放,转向对双向和多方向边界消融的交互突变。实现具备战略性设计的未来社会接口设计和诱导设计自结合的全方位自组织模式。
他的项目涉及领域广泛,擅长在物理传感交互硬件的艺术设计,新材料的应用研究,计算机数字图形图像设计,交互多媒体影像制作等数字新技术层面与生物表现遗传学理论产生的新结合。
《远程药丸》
《混种崇拜》
《拔毒》
《0 度转向语音识别》
《虚空的手》-2
《虚空的手》-1
在中央美术学院,王成良先后为视觉传达、数字媒体和交通工具设计等多个专业授课,开设《物理交互艺术设计》《接口设计》《诱导设计》三类核心课程和多类创新课程。
不仅如此,王成良策划和参与了多项大型展览项目,先后参与国家级、部级、校级科研项目,获得资助与奖励,并将最新的艺术科技理念融入教学研究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教学。作为中国新兴的交互设计学科的探路者,他的作品也多次参与中外各类活动,包括展览、论坛和会议。
其参与设计的大型展览有:
2020/01 中国首届光影大赛 最佳入围奖 山西大同
2019 年 12 月《参数主义的时尚-编码编制》课程作为设计学院优秀课程入选上海《2019 年“春华秋实——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成果文献展” 》。
2018/09 《为中国驻德国慕尼黑领事馆制作官邸入口交互乐器墙》 德国慕尼黑
2018/08 《传承奥运,展望 2022》奥运文化主题展 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
2017 年,获批中央美术学院 “百年辉煌” 工程重大理论研究项目资助;
2016年《生活的史诗》被选为国家艺术基金海外传播项目;卢森堡大公国欧盟议会展出
2016/01 《 设计之变 2016 上海艺术设计展-未来场》上海西岸艺术中心
2015/10 《电动改装车》设计比赛整体策划实施 北京五棵松万事达广场
本次 CCF-GAIR 大会上,王成良将从交互的角度出发,探讨在 AI 时代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的全新结合点,值得期待。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高峰
高峰,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博士后、博云视觉联合创始人,“道子智能绘画系统” 研发者。
2007 年获得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是人工智能领域计算机人脸表情识别技术。2018 年获得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主要以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究探索计算机科学与绘画艺术交叉领域。
现为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与艺术交叉学科,探索人类未来生活中人工智能技术在安防、医疗健康、教育、艺术等领域的应用。多篇论文发表于国际顶级多媒体会议 ACM Multimedia、IEEE 会刊、国内核心期刊《计算机学报》等,相关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中国美术家协会、雅昌集团等单位。
雷锋网了解到,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成立于 2017 年 12 月,由高峰的合作导师徐迎庆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而高峰就是未来实验室第一个博士后。
未来实验室本着不断创新、探索未来领域,突破学科壁垒的使命感,深入展开跨学科交叉研究与学术交流,产生引领性原始创新重大研究成果,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未来智造、未来教育与医疗、未来人机物融合、未来人居、和未来材料。
高峰的目标就是模糊掉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界限。
在五年时间里,高峰打造了一个人工智能绘画系统,“道子智能绘画系统”;该系统的绘画原理是利用计算机将自然图像以风格迁移的方式转变成艺术图像,进而通过机械手臂,根据所得艺术图像进行水墨画绘作,实现技术与艺术间的跨界融合。
“道子”系统专注于研究传统中国画的风格技法和审美方式,对齐白石、徐悲鸿等国画大师的留白、笔墨、线条做了专门的深入优化设计,使得它更懂中国画。
为了比较这套系统在中国画风格迁移与市面上其他主流风格迁移模型的效果水平,高峰所在的团队还专门邀请了近百位专业画家和评论家进行主观评价实验,最终证明 “道子” 系统确实比其他现有模型表现更好。这一研究成果成功被国际多媒体领域顶级会议 ACM Multimeda 2018 所录用发表。
高峰表示,自己研发“道子”的目的之一,是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性,而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前沿科技的结合,对传统文化的拓新、普及与传承都大有裨益。同时,高峰表示,研发这款系统也有个人原因。高峰自己在研究计算机技术之外,平时也很喜欢国画,出版过个人画册。
值得一提的是,高峰在 2018 年就参加了 CCF-GAIR 大会,并对 "科学与艺术跨界融合" 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高峰表示,AI 无法取代人类的艺术创作,而且目的也不是取代人类艺术家,因为人类的艺术创作是文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器创作的艺术也许属于机器的文明,人类创作的艺术才属于人类文明。
高峰的艺术作品
高峰称,未来他希望“道子”能逐步建立属于自己的情感和记忆机制,更有真性情。目前道子创作的艺术主要还是给人类看的,希望以后它可以不必顾及人类的感受,创作更不受限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给机器看的艺术,从而创造属于机器自己的文明和艺术。
本次 CCF-GAIR 大会,他将再次出席,并发表自己对 AI 和艺术创作之关系的最新见解和进展突破,值得关注。
雷锋网按: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雷锋网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承办的 2020 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简称 CCF-GAIR 2020),将于 2020 年 8 月 7 日至 9 日在深圳举行。
自 2016 年创办以来,CCF-GAIR 已先后邀请到诺贝尔奖得主、图灵奖得主,20 余位中美英法加等国院士、百余位 IEEE / ACM / IAPR Fellow、数百位在各自专业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以及 AI 领域的知名企业家、投资者和创新者共襄大会,做主题报告、主题演讲以及精彩圆桌分享,成为目前本土人工智能领域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峰会。
与往年的大拿云集一样,今年 CCF-GAIR 大会的嘉宾阵容同样也是强大无比,备受关注和期待。
最后,从今天起到明天 24:00,我们将发放 30 张福利赠票(原价 3999 元/张)。添加小雷哥微信(ID:leiphonesz2018),获取限量免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