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美国权威调研机构Gartner近日发布了一份中国企业AI案例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中国企业热衷用AI来提高生产率、改善客户体验和促进业务增长,产业AI颇具土壤。
报告中,Gartner分析了五家企业,相关的AI技术包括文本分析、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视觉等。分析认为这些AI都被应用于“生产”系统,具有非常强的实战性。
中国企业热衷于AI的原因,Gartner给出了13大驱动力:
1、提升效率;2、节约成本;3、改进用户体验;4、大数据集分析能力;5、竞争力抢位;6、创新体验;7、收入增长;8、弹性服务;9、辅助决策;10、客户画像;11、劳动者安全保障;12、差异化服务提供;13、缩短上市时间。
总体而言,Gartner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企业对AI具备强烈需求,产业AI或将在下一阶段迎来巨大发展。
一般意义上,由于Gartner在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领域的权威性,入选即意味着已经在行业处于顶尖地位。雷锋网注意到,Gartner提供了5组案例,分别是宝尊、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兴业银行、特驱集团、徐工集团,而特驱和徐工之所以成为中国产业AI落地的受益企业,实际上在其背后,都有着阿里云ET大脑的身影。
·特驱集团采用阿里云ET农业大脑,利用图像识别、声学特征、红外线测温等技术科学养猪。
现在,特驱猪场铺上了有ET农业大脑加持的摄像头,解决了人工大规模养殖的深度拓展和降本增效问题,还形成了更智能、更精细的养殖模式,预计今年母猪年生产能力可以提升3头,死淘率降低3%左右。
·徐工集团则联合ET工业大脑共同搭建徐工工业云。
早在2016年5月,徐工集团就和阿里云共同搭建了徐工工业云,从基础设施到平台到软件,贯穿了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整体服务模式。徐工工业云的定位是通过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搭建共享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推进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打造中国工业的云平台。
现在可以看到,农业、工业和人工智能“联姻”由来已久,目前业界均将人工智能视为中国数字化转型的一剂良药。
2017年12月,阿里云就提出“人工智能的下一站是产业AI”。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云栖大会·北京峰会上也指出,人工智能不应仅是实验室里的、PPT上的“概念里的AI”、“单点的AI”,AI必须要脱虚入实,在产业当中发挥价值。
眼下,ET大脑正将这种人工智能的能力走进具体场景,并相继推出城市、工业、农业、环境等多个场景适用的ET大脑。以ET工业大脑为例,过去的一年中已成功服务光伏、橡胶、能源、钢铁等数十个工业细分领域,帮助企业创造利润数十亿元。而ET城市大脑则在新一波智慧城市的浪潮中,不断帮助城市步入新的发展维度。
整体来看,由于不盲目追求深度学习等单点AI技术,更追求在产业场景下发挥多体智能的价值,阿里云ET大脑正依靠自研的认知反演等技术持续走向落地——当然这是产业界十分欢迎的变化。雷锋网觉得,在数字中国的建设走向纵深的大背景下,将会有更多企业AI的落地案例出现,脱虚向实会成为AI产业的下一波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