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边界催生了米家,米家的边界催生了“有品”。
“有品”前身是米家(App)dock 栏的一个电商入口,目的是方便用户采购周边和耗材,用小米生态链副总裁、有品负责人高自光的话说,作为独立电商,“有品”其实完全不在生态链最初的计划范围以内。
据高自光透露,到目前为止,米家的联网设备在 6000—8000 万之间,用户量 5000 万左右,每天的活跃设备 1000 万左右。以此为基础,在几乎没投入什么资源的情况下,关联交易和耗材产生的年销售额就超过了十亿人民币。
用户规模、销售额双增长,再加上论坛上的米粉反馈,去年年底,小米生态链决定,“将原来在米家 APP 上简单的电商引流做成一个独立电商,朝精品生活有关的电商发展”。于是四个月后,他们发布了米家有品。
8 月 16 日,“米家有品”改名为“有品”,这一举措常被外界解读为去小米化,但实际上,据高自光透露,在决定做独立电商之后,他们内部便想去掉“米家”,之所以经历“四个月后改名”,不过是商标注册问题。
在互联网语境中,开放是一种政治正确,小米拥抱这种正确时很谨慎。
据云麦 CEO 汪洋回忆,当有品电商团队找过来,希望他们入驻时,他感到意外,一方面,在他印象中,小米很封闭;另一方面,云麦的智能秤与小米有很强的竞争关系。
不过合作还是谈得很顺利,好轻mini 2 上线时,云麦给了米家有品“足足一个月的独家销售”。而像云麦这样的“纯第三方”的产品,大约占到了有品的 25%。
据高自光透露,“有品”现在大概有 500 个 SPU,其中米家品牌与非米家品牌对半开,而在非米家品牌的产品中,有一半是米家主动找的第三方,另一半是生态链公司自有品牌。
比例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按小米的主观意愿,“哪怕是剩下的 25%,也希望他们能成为那 75%”,换句话说就是,今天的“纯第三方”,很可能成为小米的投资对象。
“这么做的逻辑是可以控制他的品质。如果这么算,75% 的品质完全可控,25% 里卖得好的再让他变成 75% 一部分。这个循环会持续走,不好的淘汰,好的投资。”高自光说。
雷锋网注:小米生态链副总裁 高自光
理论上,拓展边界对小米生态链来说并不难,但他们依然希望沿用自己的产品逻辑。
据高自光透露,建立合作的第一步,是对方向小米生态链阐述对行业的理解,“哪怕只是做一个内裤,也要说出它的技术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么做主要是考察这个公司有没有长期运营的能力。”
其次,入驻的三个硬性标准是:相对好的产品质量;相对好的性价比;以及一定的科技含量。
性价比无疑是最敏感的。
高自光告诉雷锋网,“对于第三方产品,我们没办法要求它跟小米产品一样有那么高的性价比,但很多行业的毛利率超出想象。以衬衣为例,8—15 倍,常见的床垫也是 5—15 倍,生产出来多少钱,要乘以 5 或者 15 卖给消费者,也就是说买到乘以 5 的都是很便宜的。”
换句话说就是,这里面有很大的腾挪空间,以便“有品”与供应商周旋。
相对于其他渠道,有品的优势是自营,与供应商之间没有代理;其次,在同一个产品品类,有品不会引入过多的供应商,省去了他们购买竞价排名的费用。
当然,焦点位置的选择目前还是参考“新品、折扣、卖得好”等维度,“但从长远来看,未来还是会按价核算,要不然会存在问题。”高自光表示。
另外,为了保证体验的一致性,有品也在尝试统一仓储和物流。
小米在全国有很多大仓,供应商可选择将货品屯在里面,在合理范围内周转免费,过期则会收取一定数目的仓库管理费。至于具体的周转时间,高自光并没有透露。
小米的“三驾马车”如今已面目全非,据最新口径,小米的三大业务版块分别是:硬件、互联网服务与应用,以及新零售。
硬件包含手机、电视、路由器和生态链产品,是为核心业务;互联网服务包括 MIUI、游戏互娱;新零售则包括有品、小米商城和小米之家。
“新零售是一个倒三角,最外延是有品,经过稳定发展,它会有 8000—10000 个 SKU;其次是小米商城,主要是生态链公司为小米定制的产品,2000 个 SKU 左右;再有一部分就是小米之家,大概有几百个 SKU。”
据高自光预测,到今年年底,有品的 SPU 大概在 1000 左右,GMV 在 30—40 亿之间。内部虽然没有具体的 KPI,但实际上大家对有品心照不宣的期待是,两年内把年交易额做到 100 亿。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有品加大了针对女性用户的产品开发力度,会逐渐引入一些不那么基础的基础款,但又不会过分个性化,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希望将男女用户比例调至 6:4。
另外,在线下开店也已经进入了有品的议程范围。据高自光透露,他们目前的策略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先在小米之家开辟有品专区;另一方面,根据有品专区的销售反馈,再制定“有品线下店”的运营方式。
显然,有品的未来从没让“小米杂货铺”如此名副其实,但高自光告诉雷锋网,在他看来,这个词已经从当初的讽刺,变成了一种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