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网12月12日消息,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主办、中国开源云联盟、全国信标委云计算标准工作组协办、至顶网承办的第八届中国云计算标准和应用大会在京召开,大会聚焦企业上云和开源两个重要议题,会议期间《边缘云计算技术与标准化白皮书》正式发布。
工信部总工程师张峰在会上提到,当前我国云计算产业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产业保持高速发展态势,2018年我国云计算产业延续强劲的发展态势,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软件百强企业、云服务相关的运营服务收入增长超过了90%,数据处理、服务收入增长1倍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SaaS、PaaS占比稳步增长。
二是技术实力不断提升。骨干云服务商在微服务、服务器架构等新兴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开发运维一体化、智能化,运维水平逐步提升,云服务商纷纷发布人工智能开放平台,推出各类新型云服务,有效满足深度学习等高性能的计算需求。
三是行业应用拓展深化。云计算应用、政府互联网,向制造、金融等更多领域渗透。各地积极推进云计算在制造业的应用,作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提升业务效率的重要手段。
四是企业上云全面开展。目前20多个省市出台推动企业上云的政策文件,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的重点,加大支持力度 ,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企业上云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7年到今年上半年浙江省新增上云企业18.8万家,江苏省已上云企业数量也超过19万家,山东省新增上云企业也超过了6万家,有力促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
标准是云计算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虽然技术的发展大多先于标准制定,但标准客观上规定了产业的发展方向,边缘计算即是一个蕴藏巨大价值的市场,边缘计算诞生于传统云计算技术无法满足终端侧“大连接,低时延,大带宽”需求的背景之下,《边缘云计算技术与标准化白皮书》主要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和阿里云等单位编写,在本次大会期间正式发布。
雷锋网了解到,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边缘计算市场规模达到10.32亿美元,预计2020年达到81.28亿美元。2018年有40%的数据需要在网络边缘侧进行分析、处理与存储。Gartner预测,2021年将有40%的大型企业将边缘计算作为战略计划的一部分。
《边缘云计算技术与标准化白皮书》指出,未来边缘计算和云计算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边缘计算的定位是拓展云的 边界,能够把计算力拓展到离“万物”一公里以内的位置。将边缘计算和云计算相结合,目前业界有很多尝试,也是技术研究的一大热点。
边缘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分布式IDC,运营商通信网络边缘基础设施,边缘侧客户节点(如边缘网关,家庭网关等)等边缘设备及其对应的网络环境。
雷锋网从白皮书了解到,边缘云可以最大程度上与中心云采用统一架构、统一接口、统一管理,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用户开发和运维成本,真正实现将云计算的范畴拓展至距离数据源产生更近的地方,弥补传统架构的云计算在某些应用场景中的不足之处。
根据所选择的边缘云计算基础设施的不同以及网络环境的差异,边缘云计算技术适用于以下一些场景:
将云的计算能力延展到离“万物”10公里的位置,例如将服务覆盖到“乡镇,街道级十公里范围圈”的计算场景;
“物联网云计算平台”能够将云的计算能力延展到“万物”的身边,可称为“一公里范围圈”,工厂、楼宇等都是这类覆盖的计算场景;
除了网络能够覆盖到的“十公里计算场景”和“一公里计算场景”,边缘云计算还可以在网络无法覆盖的地域,通常被称之为“网络黑洞”的 区域提供“边缘云计算服务”,例如“山海洞天”(深山、远海航船、 矿井、飞机)等需要计算的场景,在需要的时候将能够处理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联网之后再与中心云协同处理。
同时,白皮书认为,边缘云计算服务应具备以下特点:
全覆盖:提供各种覆盖场景的一站式边缘计算服务和敏捷交付能力;
弹性伸缩:按需购买,按量付费,实现业务的弹性伸缩需求,节省了自建所需的供应链管理、建设及资金投入成本;
开放灵活:提供“标准开放”的边缘云计算平台,可方便与中心云系统对接,按业务需求灵活部署各类应用;
安全稳定:利用云计算核心技术积累构建安全稳定的边缘云计算核心系统。
白皮书总结,边缘云计算技术是将传统的云计算技术应用在边缘基础设施之上的创新,其本质上是边缘基础设施的云计算系统,通过边缘云计算技术,能够实现边缘位置的计算、网络、存储、安全等能力全面的弹性平台基础设施能力。
通过将网络转发、存储、计算等工作在边缘处理,帮助用户将计算、转发、智能数据分析等业务下沉至边缘,降低响应时延、减轻云端压力、降低带宽成本,提升应用运算效率,并完成全网调度和算力分发等云计算的能力, 适用于分布式架构下的各类业务。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新的应用出现,边缘云计算技术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覆盖的潜在客户和场景将不断出现,同时随着边缘云计算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用户需求的变化将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