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市的东华软件用了10年时间让自己的市值涨了18倍,创造了国内软件业上市公司的神话,一度成为“白马股”。
而眼下,除了在软件开发、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及信息技术服务等核心业务之外,他们也进入了当前最火热的智慧城市的赛道,并专门成立了东华智慧城市集团,并参与“腾讯数字广东”、“一部手机游云南”、数字农村、数字住建、 数字园区等众多省级项目,联合腾讯云推动了公司在北京、深圳、长沙、三亚等多地的项目落地。
可以说,东华智慧城市走的是一个“入口+行业链接”的道路,而这个入口就是腾讯的流量和界面。为了解这家企业的布局及打法,雷锋网对话了东华软件高级副总裁、东华智慧城市集团董事长郭浩哲,剖析了东华软件本身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做法以及与腾讯合作“城市超级大脑”的一些故事。
郭浩哲:东华智慧城市集团董事长,001号员工
临界点:城市发展需求推动着东华入局
2012年前后,东华软件的市值到了一个顶峰阶段,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
各地政府在当时的国家号召下快速推动信息化建设,很多政府领导来东华软件考察,公司一年差不多会接待30个市委书记或市长。另外,IBM等外企高层频繁拜访东华软件,跟他们讲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理念。
在市场迫切需求和行业认知到达临界点的背景下,东华软件一众高管觉得,应该要深入做一些智慧城市的业务了。
发力动作之一就是在2012年,东华软件整合集团内部优质资源发起成立智慧城市事业部,牵头人就是郭浩哲。郭浩哲回忆说,当时自己并不是特别了解智慧城市应该要去做什么。最初的做法是这个事业部和中关村合作,伴随中关村科技园区落地,彼此形成了很好的合作关系。
实际上,当时国内的智慧城市并没有像现在这么竞争激烈累,垂直行业应用也并没有起来。整个中国真正懂智慧城市的人特别少,产业界刚刚起步,政府也不是特别清楚自己的需求。在摸索了1年多的时间后,东华软件在2014年10月注册了东华智慧城市股份有限公司,加大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来做这件事。
2014年到2016年年底的这段时间,东华智慧城市集团主要就是的给政府铺IT基础设施。
郭浩哲发现,当时政府的IT基础设施是很薄弱的,大型数据中心、平安城市的摄像头、智慧停车、物联网传感器部署、移动设备管理等等方面很多是空白市场,当时没有几家在做,竞争格局还谈不上。虽然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央企早就走过了信息化基础设施部署阶段,但政府的信息化步伐相对缓慢,但这也给东华智慧城市留下了施展手脚的空间。
“发展的原动力不是靠想象出来的。从基础设施到行业应用,再到城市入口、和数据交互展示,这是一个伴随着智慧城市政府的需求而产生的市场。当然,未来5年可能还会变化,但至少在今天,你一定要遵循社会规律做事情,这是个趋势。”
2015年到2018年,东华智慧城市集团在搭建完基础设施后开始构建更多的上层应用服务,成立各个行业的子公司。在2015年的时候,郭浩哲就判断,基础设施搭建完成之后,真正对城市有价值的还是行业的应用服务上,比如智慧交通、智慧文旅、智慧医疗等等,这些概念从2015年一直热到了今天。
据雷锋网了解,前后总共有东华云计算、东华发思特、东华网络、微掌文、惠生活等12家子公司出现,分别代表了一个或多个细分业务。后来,他们发现在对外宣传上没有统一的品牌形象,着实麻烦,就把这12家公司打包装进了东华软件智慧城市集团这个管理体系里,重新构建了智慧城市的主营业务。
和腾讯的合作:城市超级大脑是“经典产品”
2017年10月,正是数字广东成立和起步的时间。数字广东是广东省政府的“一号信息工程”,在这个政务服务体系里,郭浩哲发现了来自腾讯云的一些非常好的产品,比如腾讯云Raydata大数据实时可视交互系统 、云管Tstack、容器、企业微信等等,这让郭浩哲对腾讯的理解发生了不一样的认知——TO C之外,腾讯完善而优质的技术矩阵能都支撑东华智慧城市下一阶段对技术发展方向的诉求。随即,东华智慧城市集团旗下的云服务团队开始承担公司与腾讯云相关的接口和服务。
城市超级大脑架构
2018年3月,东华软件开始和腾讯的投资部门接触,探讨更深度的互补式合作。双方达成默契后,腾讯投资了东华软件12.66亿人民币,占股5%。从普通的合作伙伴到投资“领证”,东华和腾讯的关系就更进一步了,腾讯将大量的数据和能力向东华开放,东华也能快速学习和迎接这些技术,并且整合在项目场景中。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东华智慧城市集团先后中标陕西空港、北京燕山、辽宁大洼、福州永泰、福建浦城等数十个智慧城市项目,完成了与腾讯云的双向产品架构设计。也是这一年,东华智慧城市团队联合腾讯云RayData、灵雀云、Intel发布了"智慧城市超级电脑"产品,为各级政府及大小机构提供多种高效、可交付的智慧城市应用,已实现超过50个项目的对接。
雷锋网注意到,说“东华软件和腾讯是天然的互补”这话一点也不为过。原因有三:
腾讯在省级的合作当中优势非常明显。腾讯有大流量的入口,但在三四线城市的定制化上没有更多精力去覆盖,而这是东华智慧城市团队的一个优势,双方合作能构建“下沉”的优势;
腾讯有很好的投后生态价值。腾讯云的渠道部和投资部与被投企业都保持良好的关系,各方都能在新的战略思路中找准定位。腾讯一直以来强调 “工具箱”、“连接器”的角色定位,也是东华探索产业互联网的帮手。
双方技术实力都很强,经验丰富,和政府合作多。东华智慧城市团队建立了腾讯云矩阵产品服务团队,升级了相关技术与产品的服务能力和实施能力,同时完成了珠海研发中心升级开业,并联合腾讯启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基地部署,在深圳、珠海、广州、澳门、香港等地启动联合市场开发。
“腾讯有入口,东华有行业应用,基础设施齐全了,设备也管理起来了,所有的东西能打通连接,实现化学反应。”他透露,东华智慧城市集团有想法在深圳或者北京继续建设城市大脑的展厅,让更多的政府决策者和百姓能看见城市超级大脑所带来的链接价值。
谈到智慧城市的价值,他举了居民在家就能办理身份证的例子。他表示,未来居民在家里就能完成和政府互动的服务,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不仅仅节约的是时间,还有交通成本,减少了碳排放,政府也不需要建那么多的行政中心,可以把土地让出来建更有价值的公园。
综合来看,他眼里,一个小小的产品对社会的带动是无比巨大的,就看你是否有勇气花力量做这样的事情。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关注产业
而眼下,谈智慧城市不可避免的谈三个方向,第一个是政府管理,第二个是企业的营商环境,第三是居民的应用。
郭浩哲认为,从东华智慧城市的历史经验来看,智慧城市最核心的地方是要关注产业、关注营商环境,因为没有产业的发展,就没有就业,居民没有收入,城市没有GDP,“政府管理”和“居民应用”都是空谈。
此外,关注企业,最重要的是要从数据中找价值,比如要分析10年以来企业的用电量、税收变化、激励政策,一直进化到分析今天企业的“用云量”——直到今天,很多政府官员对这些科技技术和指标所知甚少。但只有深刻看清了这些,才去谈营商环境的优化,城市的产业定位才能做好。
雷锋网注意到,城市超级大脑要做的就是这件事——把环保局、统计局等政务部门的传统数据打通、加工,用AI进行分析和决策,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而数字广东的粤省事小程序之所以成功,很大原因是广东的居民收入普遍较高,对高效政务的需求更大,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北上广深杭之所以成为今天智慧城市技术的前沿阵地,也是与经济环境密不可分。
城市当政者的强大决心“最值钱”
当一个城市略微有些经济基础,就会考虑采购一些新兴科技来对城市进行“包装”。但如果单纯用金钱指标来衡量或者购买“城市超级大脑”这样的产品,郭浩哲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太可行。
“如果一个市长说:我要花2个亿变成数字广东那样。我是劝他不要这么做的。”
“决心”是一种重要的参考物,如果城市当政者下定决心把数据资源当成城市未来的核心资产看待,把数据金矿分享出来,并且愿意为此匹配政策、资源,他一定会有巨大的收获,在这个层面上,“数字广东”和“一部手机游云南”的模式才能复制。
郭浩哲谈到,在早期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项目思维是比较适用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智慧城市发展到今天的阶段,并不是简单的“项目交付”的模式,而是贡献智慧、分享经验的过程。
以城市超级大脑为例,东华智慧城市和腾讯云在广东省、云南省、北京市摸索出来的服务经验、顶层设计思路、TO C产品的逻辑,都是其他家无法比拟的资源。“智慧的奉献是现在城市建设中急需树立的思维,项目思维已经不再适用。”
雷锋网注意到,对于“顶层设计”和“建设运营”,实际上国家要求的采用分离制度,即一家机构不能同时包揽从设计到实施再到监督验收的整个过程。
郭浩哲觉得,有政府背景的研究机构实际上只是做行业标准的匹配,具体的城市调研、施工、建设等“干活”的角色实际上是专业的智慧城市厂商承担的——因为研究机构对政策把控性强,但对城市的特别细枝末节的场景缺乏了解,而这正是东华智慧城市这样深耕行业的厂商所擅长的。
总体而言,和腾讯在诸多领域的“独家合作”,让东华的智慧城市之路走得越加稳健,互联网+行业核心软件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双轮驱动”,将更快扩大东华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