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业界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Uber 员工生存状态大调查:狼性文化成了员工无法承受之重

作者:大壮旅 编辑:岑峰
2017/07/18 22:32

雷锋网按:高薪、楼下就是健身房、免费提供食物、团建......和其他湾区的高科技公司一样,Uber为其员工提供各种福利来使得员工更“心甘情愿”为公司工作。但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其提倡努力进取、长期加班、羞辱管理的狼性企业文化,这种迥异于其他公司的企业文化是Uber迅速崛起的法宝,但也成为了员工无法承受的压力和造成近期Uber危机的导火索。近日,Buzzfeed撰文剖析了这种狼性企业文化对Uber以及其员工造成的影响,对于许多正在奋力向前的初创企业来说,如何有效激励员工同时避免负面效果,本文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雷锋网特此编译全文:

在 Uber,工作日是相当漫长的:你要起得比鸡早,下班比狗晚。许多团队的工程师都已经习惯了黎明前的工作,因为如果一旦出现问题不及时修复,就要吃不了兜着走,比如你的上级主管会直接发一份批评邮件给你,有时这封邮件可能还会被公之于众。

“我感觉自己是随叫随到。”一位 Uber 雇员说道。“有时我周末也能收到信息,电邮更是会在晚上 11 点不期而至。如果你不在 30 分钟内作出回复,可能会断了整个团队的思路,因为至少有 20 人是在一个链条上的。”

在公司快速增长期,员工必须随叫随到,有时晚上甚至会被打搅上百次。即使是已经做好在新创公司打拼准备的员工,也会被这种随叫随到的模式弄崩溃,因为这些活即使做了也没有加班费。“中间有 3-4 个月的时间我都是周五到周日每天三四点起床来修补漏洞。”一位 2014 年就加入 Uber的工程师抱怨道。“这样每天 10 小时的工作一连就是好几个月。”

把运输行业搅得“天翻地覆”后,Uber 也形成了自己的公司文化。这种文化更看重强力进取、努力工作的人,即使去参加派对也要极尽疯狂,总之没有狼性是肯定不行的。而在管理风格上,Uber 更喜欢用焦虑和恐惧来控制员工。

如今,没了 CEO、CTO 和 CFO 的“无人驾驶”Uber 正在经历一场公司文化大改革,不过这家已经被“毒害”很深的公司真的能丢弃从前的价值观获得新生吗?

“恐怖文化”

Uber 的新老员工们就合力标出了公司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

2015 年 5 月,一位 24 小时值班的工程师没能及时处理主数据库的问题,随后 Uber 在全球的运营团队都受到了影响,驾驶员无法登陆 Uber 平台,运营人员也无法回应乘客的求助。

当时,Uber 刚刚拿到 500 亿美元的估值,一次全球运营大混乱绝对是大事故,公司 CTO Thuan Pham 直接在公司群发了邮件,让员工警惕起来别再犯错误。

“值班的工程师收到了 3 次提醒居然都没反应,这绝对不可接受。”Pham 在邮件中愤怒的写道。“我们正在做调查,看看这位工程师到底为什么会错过警报。”据悉,看到这封邮件的员工超过 3500 人。

即使两年后,这封邮件依然让许多员工记忆犹新,一位前员工将其称为“恐怖文化”。Pham 并没有在邮件中点出这位疏忽大意员工的名字,但许多熟悉此事的人表示,公司的值班表本就是公开的,因此到底谁当天捅了娄子大家都很清楚。

一位工程师表示:“我们需要的是对事不对人的事故总结,但 Pham 可没这样做。如果你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如果犯了错误责任到底在谁呢?”

两天后,Pham 又发了一封邮件,这次他更过分了。“我发现有人对我批评工程师的邮件很不满,就好像他成了我的替罪羊。”Pham 在邮件中写道。“我可不想在公司搞出一种人人自危的文化氛围,那样大家就不再敢想敢拼了,但我更不喜欢那种做错事还能轻易逃过惩罚的公司文化。”

“感觉自己受到攻击,成了受害者可不是自我完善的好方法。”他在邮件中补充道。

Uber 员工生存状态大调查:狼性文化成了员工无法承受之重

过去几个月里,Uber 遭遇了成立以来最大的公关危机。今年 2 月份,公司前工程师 Susan Fowler 曝出公司性别歧视和性骚扰的丑闻。随后 Uber 展开了内部调查,一次针对 Fowler 的控诉,一次则针对公司的大环境,负责内部调查的是美国前任司法部长 Eric Holder。最终,Uber 因性骚扰、霸凌和打击报复等问题一口气开除了 20 人,许多身居高位的高管也在被开除的名单当中。

同时,Holder 还拿出了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Uber 董事会同意按照报告中的 47 条建议来改革公司,其中就包括改变 Uber 成立以来一直遵守的 14 条文化价值观,同时明令禁止公司上下级之间恋爱。

公司处在艰难改革期时,还被谷歌找上门来,搜索巨头旗下的自动驾驶部门 Waymo 将 Uber 告上了法庭,称打车巨头偷了它们的技术。就在公司内部一团糟时,Uber CEO 卡兰尼克家中还突遭变故,他的父母遭遇严重事故,母亲不幸去世,父亲受重伤进了医院。随后,在各方压力下,卡兰尼克于 6 月 20 日辞去 CEO。在寻找新的领导团队期间,Uber 由一个 14 人小组来掌舵。

不过,在混乱爆发之前,Uber 可是公认的世界上最成功的科技公司之一,这家年轻的公司不但把出租车行业搅得天翻地覆,估值还一度高达 690 亿美元,成为独角兽之王。即使今天,它依然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新创公司。在对多位员工进行采访后,BuzzFeed 总结出了 Uber 快速窜升的秘诀:请求宽恕、永不许可、把所有事情都推到极限(包括法律、市场和员工)。

这些匿名接受采访的 Uber 员工普遍感觉恐惧,他们被每天超负荷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同时层出不穷的紧急状况、恐惧管理、工作与生活的不平衡和高管们的公开羞辱也成了 Uber 成功的“四大法宝”。即使精神力超级强悍的员工,在 Uber 的高压工作环境下也会被逼到接近崩溃,但没人愿意离开,因为他们手里都握有公司的期权。

“Uber 简直就是一个金钱至上的邪教,人们愿意忍受长期的身体和精神侮辱就是因为怕被开除而丧失成为大富翁的机会。”一位 Uber 前员工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大家都把手里的股票看成了自己的未来,这是他们退休后的保障,也是许多工程师来美国的原因。”

“谁都知道, Uber 不会改变。”

今年 1 月份加入 Uber 任人力资源总监的 Liane Hornsey 很清楚员工已经疲惫不堪。“许多员工伴随公司一起成长,他们已经相当疲劳。公司任务重、资源紧,因此我们无法快速雇佣足够的人手来跟上公司发展的脚步。”

在被问到 Uber 高管是否了解员工状况时,Uber 官方拒绝发表评论。

大整改开始后,Uber 确实有所改变。Hornsey 表示她已经召开了 200 多场会议,主要目的就是听取员工的意见。Uber 现在的免费工作晚餐也提到了晚上七点,而之前是八点十五。这样员工就能在辛苦工作之余喘口气顺便喂饱自己的肚子了。

对于一家新创公司来说,努力工作、敢于加班和聪明做事确实是该有的价值观,但 Hornsey 和她的团队还是决定将“敢于加班”这个词从公司核心价值观中抹掉。她表示公司未来会给值班员工发放补助,同时免费健身房、按摩和放松理疗都会进入公司福利包。

Hornsey 强调称,Uber 正在着力于改善员工待遇。不过对于许多员工来说,这样的改变实在是来的太晚了,而且 Uber 明显诚意不够。

“一旦文化沉淀下来,你就难以改变了。”一位 Uber 前员工说道。“Holder 和 Huffington 又不会成为 Uber 员工,想让这个有 1.5 万员工的公司发生大变化实在是太不现实了。大家都在做表面文章而已,谁都知道 Uber 不会改变。”

Uber 员工生存状态大调查:狼性文化成了员工无法承受之重

虽然 Uber 流年不利,但一直抨击它们的批评家也不得不承认,打车巨头改变了我们周围的世界,不过它们最伟大的突破并不是共享理念和支撑这一理念的技术,而是对美国劳动力结构的结构调整和对未来工作的重新定义。

在 Uber 的愿景中,工作时间应该是弹性的,而员工则是消耗品,工作日没有上班时间也没有下班时间。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成功负责,公司不应该支付你休息时的费用,而是朝着最高收益进发。

对驾驶员来说,这就意味着为了奖金你必须不断接乘客,同时还得拿到好的评价,至少 4.7 星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

如果没有这些勤勤恳恳的驾驶员,Uber 也就不复存在。不过,Uber 是中枢,它们付出很少却能得到很多。打车巨头不用给司机交税也不用管养老金,据估算,给 Uber 打工拿到的薪资其实跟在麦当劳当服务员差不多。在 Uber 的控制下,驾驶员被智能手机编织成了网络,他们成了会移动的汽车零部件。简单来说,Uber 就是一台超强的“榨汁机”,它不断从自己的雇员和签约司机身上榨取价值。

其实 Uber 的手法许多公司都在用,它们将自己打扮成纯粹的精英公司,无论是何种种族、肤色、性别和出身,只要你敢想敢干就能获得丰厚回报,而这样的宣传确实吸引了大量顶尖人才。一位前雇员谈到自己为何加入 Uber 时表示,Uber 就像一个大型的自由主义竞技场,只有最棒的人才能站上顶峰。不过,他很快就意识到,自由也就意味着你必须拼尽全力。

一位雇员表示,在 Uber 每周工作七天,加班到夜里一两点其实很正常,一位高管称每周在办公室待 70-80 个小时就是 Uber 的工作方式。有些员工甚至抱怨称自己经历过每周 80-100 小时的工作。

据悉,在团队进行头脑风暴时,那些能拿出最棒点子的员工可以享受一年一次的“工作休假”,不过也只是从圣诞到新年间的短短几天。在打车巨头内部,这个工作休假的机会简直是额外待遇,即使前提是要自己付机票钱。不过想专心休假并不容易,一位前员工甚至将这个奢侈的假期称为“好不容易享受了天堂般的度假,却要闷在酒店里写 12 小时的代码”。

“你总是在连轴转。”一位 Uber 的项目经理说道。他表示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休假,有一次实在是精神压力太大了他才歇了一天。不过当他收拾好心情第二天回公司上班时,上级主管却把他叫到会议室告诉他“昨天选择休息可不是个好点子。”

有位员工还回忆称,自己已经发了高烧,且专门发了邮件说需要休息一天,但仍被要求连续工作了两天。“我从来没想过周末不工作是什么感觉。”一位员工说道。此外,下班陪陪家人成了奢望。

“每天听到公司宣传自己取得了什么好成绩我就感觉头大,我甚至觉得自己快死了。”一位 Uber 前员工说道。

卡兰尼克经常会提起红线这个词,他的意思就是让司机加快车速,提高效率。在他看来,如果你不把车子的性能压榨到极限,就没有努力工作。许多员工将 Uber 这种强力进取的公司文化“归功”于卡兰尼克。

讽刺的是,公司董事会成员、赫芬顿邮报创始人 Arianna Huffington 近些年来却一再强调睡眠的重要性,她甚至出了一本叫《睡眠革命》的书,而这本书就放在 Uber 的公共书架上。

一位员工表示:“对我来说,这简直就像是个笑话。跟卡兰尼克这样的人谈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简直是对牛弹琴。”

一位负责运营的员工表示,Uber 这样枕戈待旦的氛围其实就是公司的商业模式。“大学时我学了不少商科课程,当时教授就讲过东南亚的商业模式,那边的 CEO 会设定相应的压力值,这种压力会让员工奋力进取,但又不会超过他们的承受极限。现在看来,Uber 就是在复制这样的模式。”

Uber 员工生存状态大调查:狼性文化成了员工无法承受之重

期权与羞辱式管理:Uber的胡萝卜与大棒

熟悉硅谷的人都知道,这里长时间的工作和免费零食同样出名。不过 Uber 还是有所不同,与谷歌、亚马逊、FB、微软和苹果等巨头不同,打车巨头依然是家私有公司且处在烧钱状态。对 Uber 来说,快速扩张规模才是当务之急,此外它们给员工的奖励并非真金白银,而是期权。

在寸土寸金的湾区,生活成本相当高,而 Uber 的工资确实比其他公司要低一些。举例来说,一位 Uber 软件工程师的年薪约为 11.5 万美元,同样的职位在 FB 就能多挣 1 万美元。据悉,Uber 为了省钱,甚至用上了一个特殊算法来估算给员工多少薪资最合适。

Hornsey 表示,本周她将宣布全新的员工奖励政策,但并未透露相关细节,显然有关薪资的问题已经成了员工最关心的九大事项之一。

不过,许多员工还是觉得自己被 Uber 画的饼给骗了,他们等了四年也没等到股票变现的日子。

“许多人处在两难的境地,在这里干的身心俱疲但又不舍得那些股票期权。如果你还年轻,在 Uber 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还行,但实话说这就像是在卖命。”一位 Uber 前员工接受采访时说道。

虽然今年 6 月 Uber 放宽了政策,但事实上你在这里待得越久就越舍不得离开,这已经成了它们留住人才的筹码。

“人们总是觉得自己能毕其功于一役,好像这一票干成了,他们这一辈子就不用为金钱发愁了似的。”一位员工总结道。

Uber 员工生存状态大调查:狼性文化成了员工无法承受之重

即使Uber存在着“当众羞辱员工”的企业文化,但因为Uber画的大饼十分诱人,因此很多人选择留下。一年前离开Uber的软件经理提到:“我们都被骂过,而且是当着很多人的面。”

事实上,除了Pham的邮件,还有其他事实可以证实Uber的这种“辱骂文化”。

2016年三月,Uber开始鼓励员工在闲暇之余做兼职Uber司机,目的是让员工更深入地了解公司,而所得收入全部捐给慈善机构。在2016年夏天的全体大会上,一位工程师公开与Kalanick讨论此事。但Kalanick得知了这位工程师提议将Uber司机的打分门槛标准(雷锋网注:低于此标准的司机将被禁止使用Uber司机端)定在4.7颗星以上时,他们之间的讨论就开始变调了。

据当时在场的员工描述:Kalanick开始嘲笑这位工程师,问他为什么在做兼职司机时的得分不高。工程师解释道:他询问了一些司机,他们都认为Uber app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地图功能的缺陷),让一些乘客很失望,于是乘客就给司机打了低分。而当时Kalanick只想让这位工程师分享此次兼职司机经历中学到的东西,并解释为什么自己的得分不高。但工程师却存在异议。

一位现在已离开Uber的员工回忆道:“之后,Kalanick开始当着所有人面怼他,大家都感觉非常不舒服。”另一位员工则表示:“Kalanick更像是在嘲笑这位工程师,但另一些同事则表现得更具攻击性。” 第三位接受采访的员工也表示:“当时批评工程师的同事都表现得非常刻薄。”

虽然Uber还保存着当时会议的视频,但公司拒绝向BuzzFeed News分享。在接受采访时,许多员工都表示:“在Uber,挑衅攻击相当常见,并被大家所包容。”

一位已离职的高层员工表示自己很“惧怕”喜欢“挑衅攻击”的上级:“你时时刻刻都感觉自己如履薄冰。”同时他还表示,这种羞辱性的攻击管理方式比起长时间工作来更容易激发矛盾。

到今年六月,Uber已经有了14条公司准则,包括“时刻努力拼命”、“有原则地对抗”,而员工们发现这些准则用到了其他地方被用歪了——这些准则并没有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而是被用于嘲讽员工“没有尽到本分”。

一位最近离职的员工说:“Uber拥有一种‘混不吝’的企业文化,你必须融入这种文化,否则你就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弱者。”她表示这种文化对公司的女性员工非常不友好:“Uber把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畜用——你必须像个男人一样拼命,要么变成一个混蛋,要么沦为大家眼中的‘废物’。”

被这种文化主宰的并不只有Uber的加州总部,在纽约,Josh Mohrer就是一位和Kalanick相似的总经理。

一位前任高级员工表示:“Kalanick给了Josh非常大的权力,他随心所欲,非常聪明,但也相当粗鲁。他来了,将纽约变成了一个明星市场。他性格强势,只做Kalanick觉得能带来盈利的事情。”

在Uber的任期中,Mohrer变得非常出名。原因是他反对给Uber司机小费,并承认他曾使用Uber的“上帝视角”内部工具来跟踪记者的行动。BuzzFeed News采访了Uber纽约分部的一些员工,其中三位表示Mohrer“性格过于攻击性”。

今年五月,Mohrer离开了Uber。消息称Mohrer离职的原因是他在公司的一次内部调查中被亮红牌,但是Uber拒绝解释。之后,Mohrer加入了Tusk Ventures,一家企业战略公司,他在Uber工作时于这家公司有着较近的往来。

虽然今年十几位高层因为各种原因纷纷离开了Uber,但一些领导仍然选择留在这种企业文化中。但是Hornsey表示Uber的高层都知道Uber存在的问题:“很多高层都对这种文化感到震惊,这就提醒了他们,这种文化需要加以修改。”

Uber 员工生存状态大调查:狼性文化成了员工无法承受之重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虽然Uber这种喜好斗争、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环境让人充满压力,但员工的感受因人而异。在接受BuzzFeed News采访时,一些员工表示他们喜欢这种环境,感到刺激,另一些表示有时心力交瘁,但有时会有些成就感,而另一些,则表示他们的精神状况处于危险的边缘。

有几位员工表示他们亲眼目睹了有人在办公室精神崩溃。一位在Uber呆了两年的员工回忆到:“一位同事在一次会议上崩溃了,他哭着说他在这里很不开心,这份工作并不是他所想的那样,他从一家薪水更高的公司跳槽到这里,现在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关于如何缓解压力,一位Uber的前任经理有一个方法:假装自己约了人。当他觉得不堪重负时,他就会说他约了人参加线下活动,于是走出公司。“我会在附近咖啡店外的草地上躺下来,盯着天空发呆20分钟,好让自己的呼吸平静下来。但其实,这种方法通常并不奏效。”

Hornsey表示:在过去的五个月内,有10到15位同事告诉她在Uber的这种高速运转工作模式让他们的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说句实话,我曾经和Uber的很多员工,特别是工程师交谈过,他们当中有些长期超负荷工作,感觉疲惫不堪,精神状况出了问题,情绪焦虑与崩溃相伴相随。如果有一个人是这样,那就说明很多人是这样。我的职责就是让Uber变成一个善良的、有思想的、以人为本的公司。”

在接受BuzzFeed News采访时,Uber表示从2015年开始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到2017年1月之前,每位员工都有三次面对面心理咨询的机会。后来,Uber与健康咨询公司Lyra Health合作,通过app提供7天24小时的健康咨询服务,不限次数,员工家属亦可享用。从今年四月开始,Uber将心理咨询服务扩展到世界各地的办公室中,员工可享受现场服务。至于此种服务的实际使用量和需求量,Uber拒绝透露。

近日,一位工程师员工开始心理咨询。他表示:“我每天的日程是这样的:起床、洗澡、上班、工作到深夜、坐免费车下班、睡六个小时、起床、洗澡、上班......整个工作日中,日复一日,如此循环。我觉得不管做的是什么工作,这种强度都是极不健康的。”

今年四月, San Francisco Chronicle报道Uber工程师Joseph Thomas 在2016年8月自杀。其妻子Zecole现在正在寻求Uber的赔偿。Zecole和Joseph的父亲均认为:是Uber的高度竞争的氛围和对员工过高的期望,将Joseph一步一步逼到了绝路。

Joseph的父亲Joe Thomas在接受Chronicle的采访时表示:“他是精神崩溃了。如果你给一个自我要求很高的人分配不切实际的任务,那你就是在逼他。就是这样,Joseph才会选择自杀。”

Uber在接受BuzzFeed News的采访时则表示:直到2016年12月,Thomas去世五个月后,我们才确认他的死亡属自杀。在Chronicle报道了此事件后,Uber安全部门负责人Joe Sullivan给全体员工发送了一封邮件,解释到:法律禁止公司在Thomas死后立即评论此事。“我们非常关心员工的健康状况。作为一个团队,我们可以公开谈论此事,交流我们的想法和感受。”

在Chronicle报道了Thomas事件后,前任Uber工程师Yu-En Tsai在LinkedIn上发布了一条状态 “Be human, at least to your employees(请表现得像个人,至少是对你的员工)”,同时他分享了自己在公司这三年的焦虑感受:“连续几个月的睡眠缺乏让我非常抑郁,虽然我没有自杀,但实话说,我有过这种想法,差一点就自杀了。”(Tsai之后更新了这条状态,表示Uber在此方面有所改进,他并不想让别人认为他是“受害者”。)

在接受BuzzFeed News的采访时,Tsai并不想谈论此条状态。但我们在这条状态下的评论中发现,他回复了14位自称为现任或前任Uber员工,他们都表达了他们的同情、支持和关心。

一条评论写到:“健康的公司文化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另一条写着:“我非常感激我的家人支持我辞掉现在的工作,这份工作并不值得。”

Uber 员工生存状态大调查:狼性文化成了员工无法承受之重

Hornsey的工作于今年一月开始。但是在此之前,员工都表示:Uber的人力资源分配非常不合理。

“人力资源相当缺乏”。一位前任员工表示。同时一位高层也表示这是Kalanick ”必须解决的问题”。经理的权力过大, 能决定人员的去留。Hornsey在六月的一封邮件中表示:人力资源部门人手不足,但部门曾经增加过人手和资源。

有消息称Uber的绩效评价过程“充满压力”、“颇具政治意味”,一些掌权的人有权力制造或断送你在公司的未来。

最近,Uber运用了一个绩效考核制度,其评价员工之前的表现,并预估将来的表现,从1到5打分。4到5分意味着加薪和升职的机会,1到2分的员工则会收到一份绩效提升计划,这表示他们需要开始找新的工作了。

一位纽约办公室的员工记得一位同事在来Uber不久后就被炒鱿鱼了。而被炒的首要原因是他不想参加公司在纽约北部的团建活动,经理则认为这位员工不适合这份工作。

同事被炒的六个月后,这位员工收到了第一次绩效考核结果,他看到管理层对他的评价“不适合这份工作”之后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原因是他经常晚上七点之前下班回家与家人团聚。他表示:“在此之后,我每天提心吊胆,害怕自己被炒鱿鱼,这对我来说真是一种身心煎熬。”

后来,他离开了,一年半之后,他开始发问:这种持续不断的焦虑氛围是Uber管理层有意而为的吗?他说道:“我想知道Uber是不是有一支模式化的经理团队,他们让下属感到自己一文不值,从而刺激他们努力工作。这就像是一种虐恋关系,你的男友经常对你粗暴,但他又时不时跑过来跟你说‘我爱你,你太漂亮了’。Uber的高层就是这样,他们会对你说‘我们是一支相当优秀的团队,我们是历史上成长最快的公司,而你是我们的一部分’。但公司的制度让你感觉到,你永远都不够好。

Uber使用的绩效制度,被称为“员工排名制度”。该制度为所有员工划分等级,因此总有一些员工处于最低等级,这有些像微软、通用电气和亚马逊的绩效制度。Uber和Amazon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家公司都有着残酷高压的工作环境。亚马逊 CEO Jeff Bezos是Uber投资人,Uber的首席产品官在亚马逊工作了九年后加入Uber。据悉,Uber的绩效制度(包括坚持最高标准、要有决心和毅力、敢于反对等)就是借鉴亚马逊,虽然亚马逊相比之下更为温和。

一些Uber前任或现任员工表示防止绩效考核落入最底层的方法之一,就是和经理或其他高层搞好关系。有时,你需要在办公室呆到深夜,希望自己正好能碰上Kalanick;而有时,你需要参与酒桌文化。

一位员工表示:“其实,参加这种饮酒场合压力很大,但如果你不参加,你就失去了升职的机会,并有可能被大家排挤。”另一位也赞同:“如果你想有存在感,那么你必须善于社交,而和领导们出去喝酒是社交的一种重要方式。”第三位则将这种团建方式比做“兄弟会聚会”。

一位前任员工表示他离开Uber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在很多地方工作过,但Uber是唯一一家员工喝得醉醺醺,然后继续工作的公司。这提醒了我,必须离开这里。

上个月,Uber发布了新的企业文化报告,其建议Uber董事会减少以喝酒为主的团建活动,特别是在核心工作时间;同时应该支持那些不需要喝酒的团建活动 ,这样不会喝酒的员工便也能参加公司的社交活动。

Uber 员工生存状态大调查:狼性文化成了员工无法承受之重

就算是那些精神状态尚且正常的员工,从Uber离职之后,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恢复元气”。一位员工告诉BuzzFeed,她在今年年初离开了Uber,花了几个月时间“恢复精神、重拾自信,因为那里的人们一直把你当作废物一样看待。”

一位员工在离职之后休假了三个月,表示“感觉犹如逃出了监狱”。另一位员工并不是自愿离开,但他也说“离开后,才觉得有了自由”。

不过,并不是所有员工都觉得在Uber的日子是一种苦难。一位工程师表示他的工作量还尚可掌控,领导也不是那么不近人情,但是他表示有些团队的压力肯定大于其他团队。比如,在Uber中国工作的工程师就被“压榨”得比较严重,部分原因是中国业务对于Kalanick来说至关重要。他说道:“如果我和这些同事有着相同的经历,也许我就不会留在Uber了。”

另一位员工则更为乐观,她表示Uber能给他一种“顶尖科技公司”工作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则抵消了“被压榨”的负面情绪。她说道:“我们这里有上好的咖啡、美味的食物、高级的办公室,世界顶尖的想法。”

也有一些乐观人士认为Uber的企业文化让努力工作的人有所回报:“在Uber,你的付出与收获成正比。那些马不停蹄努力工作的人中,大部分都获得了应得的回报。

另一位员工在一开始也有相似的看法:“这种高度紧张的工作模式让他感觉很充实,越是努力工作,升职越是快,薪水越是高。这种企业文化非常粗暴,但也相当高效,表现突出的员工总会获得奖励。随着公司变得越来越强大,他的这种自我认同感也越来越深。这种感觉,就像是上瘾了一样。”

“不过,”他补充道:“上瘾的东西最后只会让你走向歧途。”几年后,持续不断的无休假状态让他的热情慢慢退去,他离开了Uber。

一些其他员工表示Uber的企业文化让自己的爱好也受到了牵连。一位现任工程师表示:加入Uber之前,他喜欢滑雪、摄影、烹饪和徒步旅行。但加入之后,他便对这些活动失去了兴趣。“在Uber的这种高压环境中,你很容易100%投入到工作中去,因此工作之外的事情,我几乎都处理得一塌糊涂。”但是三年来,他慢慢学会了将自我价值与Uber分开。“他们不重视我们的健康,所以我自己必须重视,这样我才能够不被工作杀死。”

Via:BuzzFeed News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Uber 员工生存状态大调查:狼性文化成了员工无法承受之重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