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业界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对话i人事王景飞:不善用大模型,不与时俱进,终将被淘汰

作者:何思思
2023/06/19 14:38

对话i人事王景飞:不善用大模型,不与时俱进,终将被淘汰

作者丨何思思

编辑丨林觉民

谈到大模型给SaaS公司带来的影响时,i人事联合创始人兼CTO王景飞告诉雷峰网:“未来我们要培养一个个数字人,这个数字人可能是考勤专员,可能是薪酬专员,可能招聘专员...”

2015年王景飞从一家日企ERP公司离职,加入i人事,恰好这一年也是i人事刚成立的时间。谈起为何从事HR SaaS,其实和王景飞之前的从业经历有关。

雷峰网侧面了解到,王景飞之前所在日企在日本的市占率很高,尤其是薪酬方面占比达50%。

“我当时在ATE即先进技术探索部门,在做人力资源相关业务时,通常会用最新的技术去实现,用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最新的用户体验去设计产品,”王景飞如是说。

这也为王景飞来i人事做SaaS产品带来了新的灵感。

和其他SaaS厂商不同的是,创立初期i人事并没有进行疯狂扩张,而是先潜心打磨产品能力。自2015年成立后i人事用5年来打磨产品,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之前完全是免费方式获客,2018年后开始逐步启动商业化推广,并在2020年左右开始全面商业化进程,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021年王景飞提出了数字人的概念,并联合阿里达摩言开始AI探索。因为在他看来,给客户、给员工提供服务的是一个个人,而i人事的系统完全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此外,还在数字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业人一体的概念,并着手做一体化人力资源系统。

面对如今火出圈的GPT,i人事也是积极拥抱的态度。

雷峰网了解到,2022年GPT3出来时,i人事就重新考虑把原来的一些技术,包括深度学习、搜索技术,数据挖掘技术,重新用GPT的思路和理念做。验证后发现,GPT生成的内容确实是可以借鉴的,比如招聘JD的撰写、文案的优化等,就选择了用GPT平替之前的技术。

目前i人事在用海外的GPT,也在用国内的大模型诸如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的通义千问等。

对此,王景飞解释道,就像当初做SaaS产品时,i人事现在的重点是打磨产品,相较国外的GPT的来说,国内的大模型产品相对落后些,所以我们会先用海外大模型打磨产品,等国内的成熟到一定程度后,再开始平替。

从王景飞的表述中,我们能感受到,选择哪家大模型并不是i人事关注的重点。

同时,他还类比道,大模型相当于10年前的云计算,10年前我们是云计算的使用方,现在我们是大模型的使用方。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大模型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样能力和服务。就像10年前阿里云出来了,后来又有了谷歌云、亚马逊云等,最终我们选定了阿里,因为相对来说它算是国内比较成熟的云厂商,到时候大模型也会出现一家成熟的,哪一家最成熟,商业化做得最成功,我们就会选哪家。

以下是雷峰网和王景飞的对话:

五年时间打磨产品,与客户共建

雷峰网:您2015年来i人事主要负责什么?产研、融资都负责吗?

王景飞:目前产品和研发都是我在负责,也负责一部分的融资事宜。

雷峰网:当时拿哪几家投资机构的融资?

王景飞:当时拿了同创的投资,其实i人事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从成立到现在拿的资本比较少,自己投入的比较多。

雷峰网:融资这么少,怎么做研发,毕竟SaaS是一个回报周期都很长的事情?

王景飞:这个也是我们创始团队持续打磨产品的逻辑,用大量的自有资金持续打造产品闭环。另外,我们也有线下HR服务团队,这部分业务也给SaaS提供了底层赋能,相当于我们的业务设计、系统结构设计最开始就是基于人力资源服务的宝贵经验来做的。

雷峰网:一年时间量就起来了,怎么做到的?

王景飞:其实当时人们对SaaS的认知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主要以互联网方式推广,这种方式地特点是短平快、轻量化、标准化。当然也借助了平台的力量,比如人力资源的服务咨询平台等,这种推广方式的好处是这类平台的客群比较多,每天都会有几百家客户注册,所以当时是一个比较快的阶段。当时我们的系统比较轻便简洁,大家上手就能用,不需要实施顾问或销售顾问去参与。

虽然很快,但当时我们还处于打磨产品的环节,快速放量,还没有做太多的商业化转化。

雷峰网:2018年前都是免费的,其实成本还是很高的,为什么这么做?

王景飞:对,当时团队规模没有很大,大几十人,一百不到,其实免费策略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进来,这样就可以把用户的一些实践沉淀到我们的系统中,和用户一起打磨产品。这个过程花了5年时间,所以成本是非常高的。

看到大模型的能力,平替以前的AI技术

雷峰网:什么时候开始做AI方面的探索的?

王景飞:我们做这个事情其实比较早,AIGC出来前,我们就在考虑做这件事情了。

2021年下半年我们提出了数字人的概念。在日常工作中,企业的员工就可以向HR寻求一些服务,比如流程控制、薪资绩效等。在这个过程中给员工提供服务的都是一个个人,我们的系统完全可以做这样的事,当时我们就想是不是可以把系统当做一个人去培养,然后给企业的员工或者老板提供服务,所以就提出了数字人这个概念。

雷峰网:具体怎么做的?

王景飞:那时就和达摩院合作了,尝试把我们的系统往人的形态发展。2022年下半年GPT3出来后,效果非常惊艳,我们又重新考虑把原来的一些技术,包括深度学习、搜索技术,数据挖掘技术,重新用GPT的思路和理念做。所以2021年11月份我们就在想:我们的数字人应该用什么样的能力底座去支撑,GPT就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内了,现在GPT也是我们做数字人的基础能力之一。

雷峰网:为什么选择和达摩院合作?而不是腾讯或者百度等?

王景飞:阿里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平台,我们最开始和钉钉合作的会深一些,2020年的时候我们就在钉钉上架了一体化人事系统,一直是一体化人事系统,所以和钉钉的合作比较紧密,就是钉钉的很多能力是从达摩院进来的,达摩院做数据处理,底层能力的支撑,阿里面向场景的一些优化,但是底层能力是通用的。

当时达摩院也在提如何把技术商业化或市场化,让更多的企业用到达摩院的技术,我们的目标非常契合,所以就一起做这件事了。

雷峰网:当时市场上其他竞手是什么样的状态?

王景飞:竞品当时的声音不大,但有些企业也在提这样的一些理念,比如做单模块招聘的,采用直播这类新媒体形式的,用虚拟人24小时直播的,但当时关注的人没有现在多,GPT出来后,这个惊艳的表现,确实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个赛道或者这个基础能力了。

当时的AI问答比较固定,有时我们会开玩笑说AI就是人工智障,因为当时AI还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

雷峰网:什么时候看到大模型的可能性的?

王景飞:2022年11月,大概是3.5出来后,我们就关注这件事情了,开始用这些东西做一些尝试和验证。比如22年年底,就尝试用AIGC生成内容,但当时我们的系统还没和大模型融合。

雷峰网:验证效果如何?

王景飞:当时验证下来,确实有些东西是可以参考的,比如文案优化,架构的梳理,所以当时我们就在想我们之前设计的数字人可以直接用AIGC来做,而不是用以前的。以前做员工问答,需要构建知识库,做关键词,但有了AIGC后,以前做得很多工作都不需要了直接省略了。我们可以直接把知识灌给他,把优化的数据,向量化的数据灌给他,然后它来完成这个动作。比如像关键词抽取、知识库等相似的问题,AIGC完全不需要了。

所以我们就考虑,直接用AIGC补充我们之前的技术。

用GPT打磨产品,待国内大模型成熟后再平替

雷峰网:i人事用的是哪个大模型?

王景飞:现在每家都会用,像国外的ChatGPT,3.5 和 4.0。其实是这样的,大模型最终的形态会趋于一致,现在国内大模型可能还稍微落后些,有人说落后一两个月,有人说落后一两年,但我相信最终应该会趋于一致。

雷峰网:所以国内的用的是哪家的?

王景飞:我们现在主要在验证我们的业务和大模型结合的程度怎么样,怎么更好的结合。像通义千问、文心一言等都会用。国内大模型,我们更多的是在关注它的发展状态。

雷峰网:用GPT训练产品的话是不是只适合海外公司用,不方便国内的公司用?

王景飞:国内我们会考虑开放,我们主要控制的问题是国内客户数据的出海问题。现在几个大模型都接进来了,比如涉及员工隐私或者企业敏感数据的业务,我们会尽量用国内的大模型做。

雷峰网:未来数字人会有出海计划吗?

王景飞:我们服务的客户中,也有一些跨国企业,就是中国的出海企业,我们会随着他出海。所以数据出海问题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事情。比如再过一年或者半年,比如私有大模型的部署,数字人出海的机会就会比较成熟。

雷峰网:刚刚提到了等国内大模型成熟后会选择平替GPT,想完全替代还要多长时间?

王景飞:6个月到2年这个时间范围的可能比较大,现在还很难预测国内的这些大模型会不会像OpenAI一样有一些涌现现象或者突然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所以3到6个月有可能,一两年也有可能。像OpenAI也不是一个线性的发展速度,所以现在都不太能确定。

国内外的大模型都只展现出了冰山一角的能力,像GPT4开放出来的只是文字版的能力。但文字版只是大模型非常基础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信息,环境温度湿度,地域等,这些信息其实是没有办法数字化的,但OpenAI 其实有这个能力。

雷峰网:从i人事的角度出发,您认为大模型时代,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

王景飞:对于我们来说更多的是验证模式,我们是把自己定位为大模型应用方。你可以把大模型理解成10年前的云计算,10年前我们是云计算的使用方,现在我们是大模型的使用方。这样的话我们就考虑大模型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样能力和服务。所以具体选哪一家其实不重要,就像10年前阿里云出来后,又有了谷歌云、亚马逊云等,至于选哪一家,哪家能最好的支持我们客户需求,我们选定哪家就可以了。

所以2015年做 SaaS时,我们选定了阿里,因为相对来说它算是国内比较成熟的云厂商,到时候大模型也会出现一家成熟的,百度、阿里或者其他的,哪一家对客户需求的支持最完善、最稳定,我们就会选哪家作为最终技术能力的提供方。我们把大模型定位为平台。

不善用大模型的人、不与时俱进的公司,终将被淘汰

雷峰网:除了数字人之外,还有智能助手的提法,是两个不同的产品吗?

王景飞:其实智能助手就是我们的数字人。相对来说智能助手是一个比较具有迷惑性的名字,因为我们认为当前的数字人还没有达到我们理想的状态。理想中,它是可以替代最基础的人事专员,每天回答员工的提问。在这之前,我们就起名叫智能助手,因为它的能力还比较浅,比较基础。

不过以后我们都是以数字人的概念面向客户提供服务,未来也会打造出各种各样的数字人。

雷峰网:是针对不同场景,比如薪酬管理、绩效考核、招聘等拆解出多个数字人?

王景飞:对,我们的数字人其实就是我们最开始理解HR管理团队,在这个团队里有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背后都是一个或几个员工。比如我们会有人专门负责招聘、有人专门负责考勤,有人专门负责薪酬,所以我们的数字人也会提供这样的能力和服务,那么我们就会把它包装成一个人的概念。

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内部HR团队已经在用了吗?效率方面有没有显著的提升?

王景飞:内部在用了,现在写简历,写招聘JD的人都在用。另外其他类型的员工也在用,比如研发、测试、市场团队等。比如研发写代码的时候,会用GPT 查问题;测试团队用来撰写测试用例;市场同学用GPT写文案等。

提效蛮明显的,对于研发团队来说,尤其是排查问题时,把一些需求放到 GPT 里边,提效百分之二三十,基本是没问题的。

雷峰网:内部员工不担心被淘汰吗?很多人都说之后AI会替代很多人。

王景飞: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如果他不用GPT的话,会加速淘汰,所以他只能用GPT,所以他接受不接受不取决于他自己,而是取决于GPT 带来的能力。如果他不用GPT,他的同行都在用,那么他一定会被先淘汰的,所以他的接受程度只能不断提高,而且是想办法尽可能的更高,这就是面向新技术时,唯一的一个选择。

其实20 年前搜索引擎出来的时候,人的竞争力差异就体现在谁会用搜索引擎,怎么用搜索引擎把那自己想要的信息快速搜出来,所以当时有人专门去学习搜索引擎,当然当时的搜索引擎没有现在这么好用,但有些人用了搜索引擎后,效率确实提高了不少。

那现在ChatGPT 也有相似的情况出现了,就是会用 AI 的人比不会用 AI 的人更具竞争力。会用 AI 的人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腾出来考虑一下 AI 不能做的那些事情,他去做掉,从而给客户创造更高的价值,这才是他保持自己竞争力的一个手段,而不是说拒绝使用AI。

雷峰网:那以现在GPT和数字人的发展看,会完全替代HR团队的工作吗?

王景飞:以现在 GPT 的能力来说,完全取代HR的工作还是比较难的,因为我们在用GPT 的时候发现它和人很像,它有人的优点,也有机器的优点,但是他也有人的缺点,它的缺点就是有时候分析问题不完整,或者是得到的信息不完整,导致他分析的问题不完整。

这样的话它可能会生成一些有误导性的内容,涉及到决策的东西还是需要人去判定的。有些时候GPT生成的内容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这种情况就需要人做执行前的监督,这个过程还是要有的。

比如我们在面试一个员工时,会通过他的面部表情,看出来他对这个事物的积极性和态度,以及他做决策时背后的一些逻辑等这类工作,在现阶段还很难被GPT 取代。因为它有太多的背景知识需要了解和获取,然后才能做更好的决策。

另外,HR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文化建设和员工奖励,拿员工激励来说,比如有些员工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产生于公司外,比如家里老人小孩生病了,或者是家里有比较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但GPT 或者是其他大模型,只能拿到他在公司内的一些信息,这样没办法帮助HR做好员工关怀之类的事情,甚至有可能会本末倒置。

所以对于这些人更擅长的工作,我感觉一两年之内被取代的可能性比较小。但一些规范性的工作可能会被替代。比如招聘过程有很多步骤是非常流程化的,比如简历筛选的过程,它是流程化的、标准化的,这种人很有可能会被替代。

雷峰网:数字人现在可以正式对外商用了吗?

王景飞:现在还没有商业化,还是在面向定向邀约客户试用。

雷峰网:之前做SaaS时,最先是免费,未来数字人在推广方面会采取相同的手段吗?

王景飞:和之前产品的推广方式不会有太大差别,只不过我们会更多的面向场景化做推广。比如在简历筛选场景下,我们的数字人能做哪些事情?产生什么样的价值?我们会更强调用一些这样的推广方式。这是和之前差异化的地方,但是推广途径,渠道等方面,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雷峰网:怎么考虑成本问题?毕竟AI这件事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

王景飞:从商业模式上来说,我觉得现在还不太需要考虑这件事。我们还拿刚才的云计算举例,我们最开始的SaaS 是免费给客户使用,后边的云服务我们是统一打包付费的,成本确实蛮高的。但是云服务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具备规模化标准化效益的时候,它的成本是可以降得很低的,然后我们就可以通过给客户带来的价值去增值。

比如我们数字人能帮他完成一个人的工作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有理由收费的。所以我们不是直接通过AI 的成本对应收钱,而是想办法通过给客户创造的价值去覆盖 AI 的成本。这才是一个正确的思路。

现在的AI 成本确实蛮高的,但当 AI 规模化或者标准化到一定程度时,成本自然会降下来,现阶段我们不会考虑这个,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打磨产品上。

雷峰网:GPT火了之后,SaaS进入下一个竞争阶段,如何在新阶段保持优势和提高竞争力?

王景飞:第一:我们一直坚持做 HR 一体化, HR 的各个模块,我们都有,只要客户把各个模块都用起来,它的数据就一定是完整的。和单模块厂商,一体化厂商最大的优势就是数据集成和数据完整性,这样后期结合 AI , 它能带来的能力会更强一些。

第二:其实系统的管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业务的管理上。对于客户来说,他们买的是一个人事系统,但是他想要的其实是通过管理人实现达成公司的业务目标。 2021 年我们提出了业人一体的概念,去年又提出了业务绩效的概念,我们会把人事系统和客户的业务系统整合起来,再加上数字人的能力,就可以更好的给客户赋能。

第三:很多客户在上系统时,有一个目的是通过系统规范公司的管理,或者让他的管理更先进,更适合公司的发展。所以第三个点就出来了,就是我们为什么最开始面向免费开放给客户,其实也是在收集客户的意见,从客户的使用场景和使用过程中获取使用方法论,然后沉淀,再让 AI 把这个方法论传达给客户,这就是我们 HR 系统比较关键的一个方向。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在招聘的时候,很关键的环节就是面试。面试官拿到这个简历时,应该提哪些问题?这时候我们就会尝试给客户输出一个结构化面试的方法论。面试官会根据人才需求生成对应的问题,这样整个面试会更合理,不会是因为某些问题被候选人带偏。只要他有了结构化面试的方法论,然后通过 AI 把这个方法论给到他就可以了。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对话i人事王景飞:不善用大模型,不与时俱进,终将被淘汰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