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业界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计算科学和信息化,该如何助力中国制造业崛起?| CNCC 2021

作者:雷锋专栏
2021/12/20 14:15

12 月 16 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的计算领域年度盛会 CNCC2021 在深圳隆重开幕,本次会议是第 18 届,主题为 “计算赋能加速数字化转型” (Expedit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with Computing Empowerment)。  

本次大会线上和线下同时举办,邀请了 600 多位来自国内外计算机领域顶尖专家、企业家为参会者带来聚焦不同专业和话题的精彩报告。大会设有 17 个特邀报告、3 场大会主题论坛,113 场涉及 32 个热门领域的前沿技术论坛和丰富的活动及展览展示。

其中在 16 日下午,大会进行了 2021 CCF CTO 高峰论坛,论坛主题是 “计算赋能智能制造”。

本次论坛由 CCF CTO Club 主席、搜狗创始人王小川主持,他在开场白中表示,CCF CTO Club 的初衷,实际上希望有更多的企业界人士和 CTO 们加入到 CCF 中,共同探讨产学研的进步,把企业精神和学术精神结合起来。

谈到本次论坛主题,王小川表示,在如今的大国博弈中,制造业是中国在全球变化中的优势和机会,而深圳也是制造业重镇,如今的时代脉络使得计算科学、信息化有机会助力中国制造业往前进一步发展,甚至成为全球领导者——这也是本次论坛主题的出发点。

论坛演讲环节,创新工厂董事长兼 CEO 李开复首先做了 "硬科技创业正当时" 的主旨报告。

计算科学和信息化,该如何助力中国制造业崛起?| CNCC 2021

李开复从人类科技革命的进程出发,谈到如今我们正在进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次革命的规模和影响力都是大于前三次,并且在四大领域催生了巨大机会,分别是:AI 自动化、先进计算架构、新能源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而且这四大技术领域也都是彼此交叉、彼此赋能、彼此推进的。

基于这几个领域的机会,李开复表示,科学家创业将会越来越重要,但是科学家创业也面临挑战,因为一个成功的科技型公司必须要同时懂得技术和产品,才能够把公司做出来。他认为,科学家的特质是特别重视技术突破和创新,但是一个成功的创业家需要追求商业汇报,快速迭代技术和产品,非常重要效率——二者之间的冲突,正是创新工场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接着进行特邀报告的嘉宾,是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 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G CEO 余承东。

余承东主要介绍了华为鸿蒙操作系统 Harmony OS 和它所依托的 Open Harmony。他表示,华为所提供的基于终端 Open Harmony 和欧拉操作系统,能够覆盖从网络设备到 IoT 设备的整个操作系统环境,尤其是 Open Harmony,它是分布式的,为不同的设备提供了智能化的互联互通,统一的操作系统,统一的语言,带来便捷、流畅、连续和安全可靠的全场景交互。 

计算科学和信息化,该如何助力中国制造业崛起?| CNCC 2021

他还介绍称,华为在 2020 和 2021 两次把 HarmonyOS 基础能力给了开放原子基金会,坚定支持 Open  Harmony 开源项目,核心框架和组建代码贡献量超过了 500 多万行,到目前为止,华为开源了 30 多个子系统,230 多个代码仓,内存支持 128K 到 2G,提供了全新的应用架构、JS 的开发应用,包括媒体和最新框架,跨设备能力等。

紧接着,现场进行了华为和 CCF 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第三位进行特邀报告的嘉宾,是聆思科技董事长、原科大讯飞执行总裁胡郁博士,他的报告题目是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他从自己在科大讯飞的创业经历出发,认为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要取得成功需要的是核心科技创新性公司。这些企业有四个特点,第一是核心技术做到世界第一;第二是通过技术创新的办法赚到超额利润;第三是在赚到钱之后,持续投入到技术创新过程中;第四是核心科技创新公司要在全球范围内赚钱。 

计算科学和信息化,该如何助力中国制造业崛起?| CNCC 2021

基于此,他认为,人工智能是技术而不是产业,它需要落地载体,包括 To G、To B、以及 To C。过去一段时间载体是体现在 To G 领域,科大讯飞也做了很多 To C 智能硬件,比如说翻译机、录音笔等。胡郁表示,未来人工智能 To C 的落地硬件一定是在三个层面:第一是下一代手机,采用人机语音交互;第二是智慧新能源汽车,包括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第三是家庭服务机器人。

在三场报告结束之后,会议进入到圆桌环节,该环节由 CCF 企工委主任,小米副总裁崔宝秋担任主持人,主题是 “计算赋能智能制造”,参与该环节的嘉宾分别是:

计算科学和信息化,该如何助力中国制造业崛起?| CNCC 2021

针对当前智能制造领域现状的理解和看法,王恩东谈了 "三个有",分别是有需求、有基础和有差距。他表示,目前我国人口红利已经差不多结束,原来依靠低廉劳动力来发展制造业的老路走不通了,因此需要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向智能制造转变,需要用更高的自动化、智能化,这是一个大趋势;他还认为,我国智能制造的基础技术、设备有很大差距,比如说传感器、自动化设备、机器人等方面——整体还需要我们去踏踏实实提升基础能力。

刘心广表示,我国智能制造很有特点,国外制造业在每个阶段都经历了比较充分的发展和成熟过程,但是我国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的时间周期比较短,阶段化属性不清晰,大部分处于同步推进、平行发展的状态,因此需要前期的规划设计工作来作为后期逐步落地实施的纲要性指引。另外,他认为,智能制造不应该是软硬件层面的智能化,它应该是一把手工程,需要企业领导者和高层持续关注和推进。

高晓农则从自己小米自身的业务出发,谈到了手机行业的智能制造。他表示,手机的产品特点是生命周期普遍比较短,大概是四个月到半年的时间,而苹果是一个例外,它的产品生命周期可以长达两到三年——因此,对于小米来说,需要在手机的短生命周期里快速满足市场的需求,就需要通过人机协同来解决制造柔性的问题,这就需要智能化属性的加入,这也是小米在智能制造方面的研发重点所在。

范建平表示,联想在面向智能制造转型的过程中,AI Lab 有重要责任。比如说,如何让有限的芯片在不同的设备里面产生最大的效益,这是需要 AI 解决的;同时,在小型化、定制化的订单之下,如何进行车间的排产、制造成为问题,因此联想自研了 APS 系统。另外,在产线生产过程中,如何通过 AI 来做产品缺陷的自动检测,提高产品质量,也是联想在智能制造上探索的点。当然,基于 AI 的多语言 Chatbot 也能够在联想的售后服务中起到重要作用。

谈到计算赋能制造面临的挑战和机会,刘前进表示,智能制造转型,首先要跑通业务,才能去做数字化,比如说在碎片化场景中,在 A 工厂积累的经验无法适用于工厂 B,不同产线共用的东西很少,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另外,很多企业智能制造往往集中在一个单点上面,但实际上应该是要看全价值链,因为短板会限制整体的效益和能力。

刘前进表示,在业务数字化的过程中,需要几个维度的融合。第一个是传感融合,包括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的融合;第二个是数据融合,包括大数据、小数据,在工厂中真正得到结构化完整的数据非常少;第三个是人机融合。另外,他还强调,在做智能制造的过程中,一定要围绕着场景和需求,不能拿着锤子找钉子。

刘心广谈到了智能制造的三个挑战,第一是人才缺乏;第二是技术驱动与企业驱动的冲突,他强调所有的工作一定是业务引领,是为业务服务的,在业务驱动之下,再去看需要什么样的技术组合,从而解决问题。第三个是缺乏长期的经费支持,也就是说,要把智能制造看做是业务转型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设备系统的上线。

针对未来几年计算赋能制造方面最值得做的事,范建平认为是把计算下沉到边缘端和产品上;高晓浓认为,一是把边缘计算用在现场提供调优的解决方案上,二是工业数字孪生;刘心广再次强调,技术不应该纯粹追求先进性,而应该与业务结合;刘前进则补充认为,要做到流程、制造、产品、方针、零部件等进一步的标准化、统一化,同时讲它们融合起来。 

最后,王恩东总结称:

参加论坛的几位都来自国内大企业,这些企业应该在未来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做示范。但这还不够,要为中国智能制造总结凝练方法论,形成一些可以推广的系统或方案。我们看国外,很多企业的系统都是来自于大企业的具体实践。因此,国内大企业应该在这样一个产业变革中建立认识和使命感。第二个,要大力推动标准建设,有了标准,才能够提高效率,提高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雷峰网雷峰网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计算科学和信息化,该如何助力中国制造业崛起?| CNCC 2021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