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得越高,摔得越惨”——短短 8 个字,或许已成为了许多人中对 Uber CEO Travis Kalanick 的最新认识。
昨天北京时间下午 2 点,当地时间前一天的深夜,一则 “爆炸” 但又不完全“出乎意料” 的新闻从大洋彼端传来:Uber 创始人兼 CEO Travis Kalanick(下文简称 Kalanick)迫于投资人的压力,最终在数小时谈判之后,最终同意离职,但同时也将继续留在董事会中。
雷锋网注意到,他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我爱 Uber 胜过生命中的任何东西,所以在这个艰难时刻,我接受投资方的要求作出退让,以便 Uber 能更好的专注发展建设,而不会因为争端而分散精力。
这寥寥数字完全不像雷锋网平时关注的 Uber“狼头” 平时的风格,甚至能感受到他最后做出决定的伤感。但也正如他自己所说,Uber 将能更好的专注发展。
狼头走了,新 Uber 快来了。
说起提供网约车服务的 Uber,首先想到的标签就是 “共享经济”。Uber 与提供民宿出租的 Airbnb 同属于最早一批成为现实的 “共享经济” 企业。
由于是一种全新运行机制,“共享经济” 天生就 存在诸多挑战,尤其是法律和监管方面。但相比于 Airbnb 慢节奏的在一个平台上给民宿和租客提供纽带,时时刻刻安排上千上万人的出行计划,同时还要用最合理方式调用社会车辆资源的 Uber,面对的挑战自然严峻多得多。
而这恰恰是 Kalanick 表现自我的最佳场所,因为他自己并不是一个特别 “循规蹈矩” 的人:他曾经和夜店保镖起了争执,后者要求他离开夜店,Travis 却开始跟对方理论人行道是公共空间,最终因此事被逮捕。
这种在平常生活中主要惹麻烦的 “刺头” 作风,却是早期发展的 Uber 所必须的。2010 年底 Kalanick 被董事会任命为 CEO 的当天,他就收到了来自旧金山法院的传票——当时还叫做 Ubercab(Uber 出租车)的 Uber,被指控无证运营出租车公司,如果继续营业将面临每次 5000 美元的罚款以及 90 天的监禁。
客观的说,这样的处罚力度对于当时的 Uber 来说,与判 “死刑” 无异。但是 Kalanick 却没有退让,反倒是祭出了 Uber 后续沿用的一套灰色战略——将名字中的 “cab” 去掉,变成了现在的 “Uber”;同时改变自己的定位,不再称自己是出租公司,而是一家服务司机的技术服务公司。
最终禁令不了了之,Uber 反倒因为敢于挑战体制的 “自由主义” 姿态获得了湾区用户的青睐,进入了一个用户数量快速增长期。
快速增长的业务和 Uber 较低的定价,也直接影响到了 Uber 业务覆盖地区出租车司机们的收入,所以之前也曾在世界各地出现过出租车司机抗议 Uber 的情况。他们最常用的手段是聚集起来集体罢工,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公众的更多关注。
但在 Kalanick 的授意下,Uber 却在这些抗议进行过程中进行价格优惠,顺理成章地不断将客户从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中抢过来。
在 Uber 的一系列决定中,“进军中国” 或许是最大胆的一个,此后Uber更直接与本笃的滴滴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对决。中国市场一直被认为风险极大,但最终的收益来看同样出众,用户增长数倍于其他国家。虽然最终 Uber 在与滴滴的决斗中败下阵来,但从激烈竞争的泥潭中抽身撤出同样需要勇气。
如果没有 Kalanick 身上的这份 “狼性”,Uber 或许根本无力 “突破” 现有交通市场的封锁,最终在小而美中慢性死亡。
用 “狼性” 让 Uber 这样一个不可能变成现实,的确令人佩服,但过度的 “狼性” 也让 Uber 和 Kalanick 一步步地走到了悬崖边缘。相关的负面信息甚至能够追溯到 2014 年:
2 月,Kalanick 在接受 GQ 采访时,表示一位表示被 Uber 司机骚扰的女性乘客在撒谎。
8 月,The Verge 曝光 Uber 破坏竞争对手 Lyft 的内部文件。
9 月,一位风险投资人发现 Uber 在公开活动上分享了自己的位置。
11 月,Uber 高管晚宴上,一位高管提议 Uber 应该挖掘一些批评该公司的记者的私生活丑闻。其中 BuzzFeed 记者的 Uber 账号确认被 Uber 城市总经管理擅自登录,并且从未获得许可。
12 月,《华盛顿邮报》指出 Uber 给员工权限查看用户的账号,让用户信息彻底暴露。
从积极挑战竞争对手、再到私自登录用户账号,甚至是给员工权限查看用户资料。原来帮助 Uber 突破传统交通思维的 “狼性”,也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变味,从一剂 “强心剂” 慢慢变成了一剂 “慢性毒药”。
前 Uber 工程师苏珊 · 福勒
而真正的致命伤,则是出现在 2017 年,先是前 Uber 工程师苏珊 · 福勒在离开 Uber 一年后发布了一篇震惊业界的博客文章《回顾在 Uber 非常奇怪的一年》,揭露了 Uber 高管对其性骚扰的内幕。
而后 Uber 未来所要依仗的自动驾驶技术也在跟 Waymo 的官司中节节败退,虽然目前具体信息没有公布,但就从法庭的相关裁决来看,Uber 的确 “有计划地” 盗用了来自 Waymo 的自动驾驶技术,这种明显违反知识产权的做法实在太像 Kalanick 的风格,至少他也应该有所了解。
半年内负面信息的集中爆发,就像两个人玩叠叠乐,但是其中一个人连续抽木块一样,不垮才怪。
屋漏偏逢连夜雨,无独有偶地,天灾人祸也同时来临。今年5月底,Kalanick的父母在加州度假胜地遇上了船难,母亲已经去世,父亲也在事故中受伤严重。
这一连串负面信息和至亲事故的集中爆发,最终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然以“狼头”Kalanick的心性,被这样逼宫妥协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创始人被开除,许多人或许想起了多年前的乔布斯:被董事会赶下CEO,最后又再次回到苹果将后者带入辉煌。但就目前看来,同样的事情很难再次发生在Kalanick身上,原因很简单——Uber或许已经不再需要Kalanick了。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网约车服务商,Uber已经迈过了前期开荒的这个阶段,接下来的重点应该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精细化运营这样的东西,这些并不是Kalanick最擅长的东西。如果再算上Kalanick此前造成的负面影响,就算傻子也知道他不应该继续干下去。
好在目前Uber即便“无人驾驶”,日常的网约车服务运转维护并不困难。而对于Uber未来影响更大的自动驾驶,由于Waymo的官司也陷入了一个“短时归零”的状态。这样一来,反倒让Uber呈现出了一张“白纸”,无论是拓展网约车业务还是重整自动驾驶技术,似乎都没有太大的阻力。
更重要的改变则可能是Uber的IPO进程,随着强势的Kalanick离职,基本全部由资本组成的董事会不可能不推进相关的IPO进程。但如何提高Uber的盈利能力,同时还不因为提高价格而失去用户依旧是个大问题。
8年时间,凭借自己的狼性创出一个600亿美元估值的帝国,Travis Kalanick这张成绩单没人能比。他所创造的基础并非无用,而是将成为“新Uber”的起点,拥有更大程度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换个角度看,他可能并不算输,只不过完成使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