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刘强东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大学期间的刘强东酷爱计算机编程,独立开发过多个项目。在决心将京东商城引入电子商务领域时,刘强东自己写下了京东商城电子商务平台的第一行代码。
社会学出身的他,经常被人诟病没有给京东带去多少技术的基因,但是今天的京东确实已经在往以技术为成长驱动的公司迈进。2018年互联网科技圈大力构建的“中台”策略,实际上京东早在2017年就已经提出并做了前台中台的拆分。
可以说,在京东,技术负责人由刘强东本人,到李大学,到王亚卿,再到最近的张晨,一路更迭。直至张晨从京东CTO的重要岗位上辞职,关于京东技术转型的话题又再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
对于京东而言,电商、金融、物流这三大核心产业是必须依靠技术去驱动的。尽管在今天其已经成为一家成功的零售公司,但明显要做的还有很多,尤其是技术。
京东的百亿现金流与技术人才缺口
在2014年,刘强东就提出了自己总结的著名的“甘蔗理论”,认为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定价、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售后这十个环节,京东吃掉的越多,就越能发掘更大价值。不难看出,今天的京东实际上一直遵循着刘强东的这种构想。但前提是,技术上永远跟得上这种节奏。
2017年的京东集团年会,被认作是一个重要信号释放的时间节点。在那次会议上,刘强东振臂一呼:京东所有技术全部开放!他同时提出了一句著名的口号:
“未来12年,我们只有三样东西: 技术!技术!技术!”
刘强东眼里,电商模式之争的讨论已经基本面临终结,唯有技术升级才能打造一股创新的红利,因为传统电商模式靠人口的红利似乎已经不再延续。彼时的京东喊出如此豪言壮语,账上有钱吗?毕竟技术研发的投入是个重资本的活。
据当时刘强东公开的数据:2017年账上有100亿现金流,未来五年现金流可以超过1000亿,资金充沛。他还承诺,永远不会有那么一天,比如某项技术发展到关键时,因为没有钱而导致这个项目终止,不会。
但是尽管刘强东自己对大数据和云计算推崇备至,对人工智能充满期待,以及做了大量技术研发资金的储备,却依然难掩京东技术发展的瓶颈:技术人才的相对缺口与瓶颈。
技术人才对于京东电商竞争胜利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是在2014年5月京东登陆纳斯达克上市的前后3年,京东的技术负责人的职位却是一直空着的。另一边,2013年之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BAT三巨头正掀起一场抢人才的“热战”。
百度这边。2014年,吴恩达离开Google出任百度首席科学家、AI战略的首席架构师;2012年4月,余凯(现地平线创始人)加入百度,领导新成立的百度多媒体部,2013年7月,余凯组建了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IDL担任负责人。2013年10月,加入百度3年多的王海峰晋升为百度副总裁,2014年负责百度核心搜索产品,目前升职为百度高级副总裁并担任AIG(AI技术平台体系)总负责人。2016年11月,负责今天百度智能云事业群组的尹世民加入百度。
阿里这边。2013年,闵万里加入阿里巴巴,负责领导阿里云人工智能ET大脑项目,已推出ET城市大脑、ET工业大脑 ;2013年,美国普渡大学计算机系和统计系终身教授漆远加入阿里巴巴集团并担任副总裁,和金榕在阿里CTO王坚的领导下创建了阿里巴巴iDST(数据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他在2015年担任蚂蚁金服集团副总裁、首席数据科学家;2014年12月,中国旅美科技协会副主席涂子沛加入阿里巴巴任副总裁,分管大数据业务;2015年,华先胜加入阿里搜索事业部,做拍立淘,现在则已经晋升为阿里巴巴副总裁、阿里云城市大脑人工智能负责人。
腾讯这边。在2011年成立了微信AI团队,2012年成立了优图实验室,2016年4月成立了AI Lab,这3者构成了腾讯内部的三大AI团队。2017年3月,百度研究院副院长张潼宣布加盟腾讯,任AI Lab主任。2018年3月,ACM Fellow和IEEE Fellow、微软人工智能及研究事业部首席研究员和研究经理张正友加入腾讯。
除了大牛的引进,在技术投资上,BATJ特色不一。
截止到2018年6月,仅在AI这项技术上,百度已经收购3家AI公司,投资18家,自己推出了 Apollo、DuerOS 等平台;腾讯热衷赛道,投资21家AI公司,包括蔚来和特斯拉;阿里投资15家,商汤、旷视、寒武纪、思必驰等皆纳入麾下,投资领域集中在机器人、人脸识别、语音交互、智能硬件、自动驾驶等。相比这三家,京东投资数似乎最少,共 8 家,且均为中国公司,布局路径稍显内敛。
可以说,京东实际上错失了技术布局最为关键的几个年头。
挖技术大牛是“最紧迫任务”
为了弥补京东在业务快速扩张而技术没及时跟上的缺陷,实际上自2014年上市之后,招揽人才成为京东的一项必修课。
仅仅在2017年-2018年,我们就看到郑宇教授、周伯文博士、裴健博士、申元庆、薄列峰博士、梅涛博士及何晓冬博士等知名业界及学界人才都相继全职加入京东。
2017 年 9 月,原 IBM Watson Group 首席科学家周伯文博士正式出任京东集团副总裁,负责 AI 研究与平台部相关业务,向刘强东汇报。此前周伯文就职于 IBM 纽约总部,担任 IBM Research 人工智能基础研究院院长、IBM Watson Group 首席科学家等职位。
2017年9月,原微软亚太科技董事长申元庆出任京东云总裁,向刘强东回报,全面负责京东云计算等相关业务。此前申元庆负责微软Azure云在中国区从战略、工程、运营、运维与客户服务的端到端全链条的管理事务。
2017年10月16日,京东金融宣布,前亚马逊首席科学家薄列峰博士正式加盟京东金融,出任京东金融AI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其研究内容涉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
2018 年 1 月,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计算科学学院教授裴健博士入职京东集团,任京东集团副总裁,向刘强东汇报。裴健系国际计算机协会(ACM)院士和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院士,ACM SIGKDD(数据挖掘及知识发现专委会)现任主席。
2018年1 月 25 日,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多媒体搜索与挖掘组资深研究员的梅涛博士也正式加入京东,出任京东集团 AI 平台与研究部 AI 研究院副院长,并担任计算机视觉与多媒体实验室主任。
2018年2月28日,京东金融正式宣布任命郑宇教授为京东金融副总裁、首席数据科学家,担任城市计算事业部总经理及城市计算研究院院长。现在,郑宇已经升职为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京东城市事业部总裁。加入京东之前,郑宇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城市计算领域的负责人,他提出了“城市计算”的理念,是城市计算领域的先驱和奠基人。
2018年3月13日,前美国微软雷德蒙德研究院主任研究员及深度学习技术中心负责人何晓冬博士正式加入京东,出任京东集团 AI 平台与研究部 AI 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并担任深度学习及语音和语言实验室主任。
谁将成为新的京东CTO?
看的出来,京东引进人才的动作相对频繁。
但是对于业务链条超级复杂、流量巨大的京东来说,一直缺乏的是顶层的技术架构的设计,即CTO这一角色的“时常更换”。毕竟CTO是技术体系里最接近刘强东的角色,也是技术搭建过程中最核心人物,这一点在阿里体现的最为明显:阿里集团CTO张建锋统管技术体系,包括集团技术、阿里智能云和达摩院。
当然,频繁更换CTO或者让这一重要职位闲置,也不是京东管理层的本意,而是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2019年3月15日,京东集团宣布 CTO 张晨即将卸任,并从今年 6 月 30 日担任京东集团顾问。张晨的离职是家庭原因,需要长期在海外生活。
纵观张晨在京东3年多来的足迹,也是一路小跑到CTO这个岗位上的,并非一开始就是上任到这个重要职位。
当时2015年3月31日,张晨从雅虎全球副总裁、雅虎北京全球研发中心创始人兼总裁的岗位上离开,加入京东。3天之后,官方才宣布他的重磅加入,给他的职位是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负责京东商城技术研发体系工作。
刚辞去京东CTO职务的张晨
8个月之后,张晨被提拔为集团CTO。自此,京东空缺了3年的集团CTO这一职位终于被填补。在2017年集团年会上,刘强东高喊出的那句“要用12年的时间,让技术驱动和支撑今天所有的业务”,无疑,这背后,就是张晨这批人辛勤耕耘给了刘强东巨大的勇气。
实际上,张晨一上任CTO的岗位,就开始大刀阔斧搞改革,成立了一个独立的技术大体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核心技术研发团队,包括云、大数据、AI等技术团队;二是应用技术研发团队,主要服务于京东商城业务,两大团队直接从属于CTO大系统。
通过这次架构调整,京东的技术部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包括云、大数据、AI业务的技术研发团队第一次开始了自主的技术研发。
但随着现在张晨的离去,继任者又是个未知数。
实际上,雷锋网仔细查了京东2015年的财报,也发现了其在技术上大力投入的一些新的因素。财报显示,2015年,京东收入大涨57%至546亿元,全年交易总额达到4627亿元。京东将强劲的业务表现归因于活跃用户数量和完成订单数量的增长。2015年,京东拥有1.55亿个活跃账户,同比增长71%。2015年Q4核心业务的订单量为4.178亿,与2014年第四季度2.087亿相比,同比增长100%。
这些增长数字背后,需要一套十分完备的技术体系作为电商、物流和金融业务的支撑。虽然当时京东一直遵循“战略性亏损”的逻辑,但账上的资金是足以支撑技术去做突破的。
京东技术体系负责人角色的频频变换
现在京东所处的零售行业正发生骤变,刘强东曾经想挥手告别的“电商模式之争”又被清风吹起,新零售、无界零售等概念互相迭生,品质化、品牌化、个性化等消费场景正需要技术进行兜底,才能让京东打造出强大的技术体系。很明显,技术负责人的配备是第一步。
当年京东成立的时候,刘强东亲自做起了系统。不过到了2008年,京东此前投资的数十亿人民币用于仓储物流的建设正发挥成效,网站流量起势。不过当时恰逢全球经济危机,京东的资金链除了问题,一度濒临破产。也就在那时,才有了刘强东“一夜白头”的行业典故。
2008那一年,京东商城的升级成了对抗危机、缩减成本的关键举措。刘强东高薪挖来天极网CTO李大学担任京东高级副总裁,主要就是负责商城的升级业务。但是当时并非是京东集团CTO的职位。
最早负责京东商城升级业务的李大学
彼时李大学带着十几个年轻人连打3个月的地铺,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重做系统,为京东商城不再宕机做出了贡献。但到了2012年左右,京东的迅猛发展,凭借李大学的能力和经验已经有点不相适应。
2012年2月,京东开始设立CTO这个岗位,统管技术体系,Oracle(甲骨文)副总裁出身的王亚卿被刘强东相中,被挖来当了京东商城首个CTO。彼时从全球数据库领导企业Oracle那里挖来大牛并配备高级职务,也符合当时京东整合现有技术和平台、建立统一的技术方向和数据架构的需要。
京东商城首个CTO 王亚卿
不过不到一年时间,王亚卿就在2012年12月底宣布因为家庭原因正式离职,不再担任CTO,但职务会转任公司顾问。值得一提的是,张晨辞任CTO的原因和去向与王亚卿在说法上完全一致,不免有些历史重演的味道。不过,王亚卿后来去阿里健康当了CEO。
这之后的近3年时间,对于京东而言,是CTO的空白期。经过一系列探索之后,也才有了2015年张晨的加盟,以及此后京东X事业部(智能物流系统研发)、Y事业部(智慧供应链)独立于商城体系的存在。
雷锋网认为,实际上,京东因为所处行业本身的竞争非常剧烈,基本上处于创业公司的快速发展节奏。无论是首任CTO王亚卿(在Oracle待了13年)还是近期离开的张晨(在雅虎待了18年),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大公司职业经理人,而他们也几乎无法适应这种快速扩张的节奏。或许是因为某些人事原因的桎梏,从内部提拔CTO的做法一直被京东摒弃了。
刘强东的思路:“功臣”退位 辞旧迎新
反观阿里,集团CTO这一角色大多是内部生长的。
阿里首任CTO是吴炯,2000年5月从雅虎辞职加入阿里,就直接担任CTO。2008年离开阿里转向金融投资业务,成为汉庭、聚美优品的早期投资人。
后面的集团CTO王坚是个老阿里人,一手缔造了阿里云这家目前中国最大的云厂商。现在,王坚是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依然在技术体系发挥势能。
另外,现任阿里CTO张建锋在2004年加入阿里,最初担任淘宝网技术部架构师,2015年任阿里中国零售平台负责人,2015年任中台事业群总裁,2016年4月开始出任阿里CTO。3年过去了,这个职位一直比较稳定的握在张建锋手里。
现在,刘强东一直强调的是,京东需要更年轻的管理者,面对新的挑战。当然,他更想要的是更有战斗力的一批人。现在的京东有十几万员工,没有做到在电商领域一家独大,但却患上了刘强东口中的“人心浮躁”、“拉帮结派”的毛病。
功臣退位成了当下新的选择。
在2005年由刘强东发起、面向创业者的全生态服务平台“众创学院”成立活动现场,刘强东第一次谈到了“铁锈人才”的理论:铁锈有腐蚀性,能力强,这种人会成为群体的领导,有一天如果他对公司进行破坏,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力和杀伤力。对于铁锈,不管公司业绩有多大的损失,我们一分钟都不留,宁愿职位空着,宁愿这一块我不做,我也不让铁锈在这里。
当然,这些早期的观点早已随风而逝,无法代表京东管理层对技术负责人的态度,但与现在正在进行的10%副总裁级别以上的裁员联系起来,不难看出刘强东在这件事情上一以贯之的坚决态度,并且这种杀鸡儆猴的态度也透露出刘强东对今天京东的机遇与危机更加上心。
2018年,马云从台前走向幕后,阿里的公司业务治理结构发生变化,阿里云成为阿里商业体的技术底座;马化腾全力下注TO B转型,腾讯CSIG事业群把TO B技术能力全面整合;百度张亚勤宣布退休后,李彦宏急于寻帅,百度内部技术体系将全部打通。BAT在2018年集体转弯。
另外,阿里有王坚和张建锋管技术,拼多多有陆奇担任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电商业务能在技术加持下突围成功还的确是个未知数。没有CTO这个角色,技术体系的话语权减弱,京东的顶层设计能衔接完善吗?
今天,京东要想真正成为以技术为成长驱动的公司,坚定地朝着技术转型,用技术将第一个12年建立的所有商业模式重塑改造,势必是需要再加足些马力的。(雷锋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