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空闲的下午,我找了一家星巴克,点了杯咖啡,做了一件非常过瘾的事情:取关了一百多个公众号。不得不说,这个过程还真爽,取关一个爽一下,满足感丝毫不亚于啪啪啪。
我已经不记得当初为什么关注这些号了,总之我现在不需要它们了。不需要的原因有两个:
我找到了更好的。
我用不上它们。
分析以上两个原因,就可以解答【现在做公众号还有没有前途】这个问题。
如果你的公众号是一个纯媒体属性的号(做内容给人看的),这个问题就很现实了。这种公众号的粉丝个个都像臭男人,他关注你只是因为你长得好看(内容做得好),哪天他遇到更好的,就会头也不回地取关你。
这时候千万不要抱怨这届粉丝不行,不行的永远是你自己。如果你不反思改进,你每推一次就会掉一批粉。实际上这是很多号的现状,有推送就有掉粉,不吭声还能苟且一小会。
其实我取关的时候也不仅仅是为了图个爽,像我这么理性的人,会根据类别进行取关,每一类只留下一个或两个。比如明星八卦的,我留下了关八和芭莎娱乐;医疗健康类的,我只留下了丁香医生。
内容圈子里最近有一个词挺流行:头部。尤其是在跨年宣誓期间,人人都喊着要成为某个领域的头部自媒体。不是因为成为头部有多风光,而是因为不成为头部就可能死在2017。
所以,接下来应该是公众号的淘汰期,那些曾经热情洋溢的粉丝会亲手把不喜欢的公众号弄掉。最后留下来的,就是那些所谓的头部公众号。
公众号太多,粉丝根本不够用,每个粉丝的精力也有限,能够招架的号也就那么几个。
死不了。
有些人连直播睡觉都能捞得风生水起,你还怕你的内容不够好?
我把媒体内容分为两种:一种是信息内容,一种是兴趣内容。前者拼的是独家和新鲜滚热辣,带有传统媒体的影子,以稀缺取胜;后者拼的是个性,自带新媒体属性,以微创新取胜。前者满足知悉,后者满足体验。
举几个栗子:
1、做减脂餐的公众号,就是做信息内容的,大家想知道的是食材配方和做法;而日食记这个公众号做的是兴趣内容,大家不会多关心菜的做法,而是享受每道菜背后的温情故事。
2、Ayawawa推送的就是信息内容,关于心理情感的知识经验,大家对她也是各种求助;咪蒙做的则是兴趣内容,关于爱恨情仇,各种情绪泛滥。
信息内容主要是补脑,各种资讯知识方法论;兴趣内容主要是补心,各种鸡汤治愈求安慰。
信息内容稍有竞争就会你死我活,有所谓的头部效应,它只能在渠道和资源上取胜。而兴趣内容通常另辟蹊径,本身走的就是差异化路线,在角度、形式和运营方式的创新上取胜。
近两年开始流行一个很高大上的词:消费升级。其实不仅消费在升级,内容品味也在升级。很多粉丝对于内容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知道什么(信息内容),各种各样的兴趣体验需求也冒出来了(兴趣内容),比如搞笑、走心、恶搞、暴黄、丑萌、参与、VR等。就像现在很多人买书并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故意买一些珍藏版摆在客厅以备不时装逼之需。
一场球赛,有人喜欢看赛事报道,有人喜欢看现场直播,也有人喜欢看花絮杂锦。内容体验已经开始温饱思淫欲,既需要有专家慷慨激昂地分析国家大事,也需要有段子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所以,如果感觉自己挤不进头部,可以把个性特质和形式创新(如直播、短视频、语音)发挥到极致,在兴趣刺激上使点劲。因为那些以前看起来没什么卵用的内容,即将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
有。
媒体基因不够强大的,适合走产品路线。
创意这东西,有时候很讲天分的。况且要熬出头来,创意还要像滔滔江水一样延绵不绝。我把命都给你了好不好?
我取关的公众号当中,除了那些特别好看的,我还留下了一些长得丑但用得上的,比如违章查询、12306、某行信用卡等。我从来不看他们的内容,但是一有需要,我就会毫不犹豫地把它们搜出来。
这有点像最近推出的小程序,用完就走,逾时不候。我只会在某个时间段需要它,就像自行车没气了要找个打气筒。我不是图它有多美,而是我必须用它。
所以,找出刚需,走工具路线的实用类公众号,也是一种生存方式。现在有些企业放弃app和订阅号,转战服务号或者小程序,就是这个道理。
撸起袖子开干吧!
如果你心中也有这个疑问,我劝你还是别问了。很多人对公众号的前景趋势了解得一清二楚,但就是做不好公众号。反而有些傻乎乎的家伙,靠一根筋把一个小号拉扯大了。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着走着就有路了。
前方雾霾很大,能见度很低。所以,你得先上路。在这个阶段,前面提到的几个路口都可以作为上路的第一步参考:
做工具类的公众号。
做垂直小领域内容,精耕粉丝群,先成为小领域的头。
在大众领域做微创新,比如形式、角度、运营方式。
两年前你还可以先大而全再小而美;而现在,你必须先小而美再大而全。每个平台几乎都会经历从渠道为王到内容为王的过渡,唯一的不变就是随机应变。
雷锋网注: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张飒(微信公众号:zhangsa2012)原创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