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对一家创业公司来说是一道门槛。
2012年6月29日,云知声在北京成立,2013年6月,完成A轮一亿元融资,2014年12月,完成五千万美元B轮融资,2015年底,完成B+轮数千万美金的融资。据云知声CEO黄伟透露,2013年BAT其中一家想要收购云知声,但最终拒绝了收购邀请。
2017年6月29日,一年半的时间已经过去,在此次的5周年品牌暨产品发布会上,云知声方面也没有透露最新的融资情况。不过,黄伟此前在接受雷锋网的采访时,曾透露云知声今年的营收预计会突破9位数。这也意味着,作为一家创业公司,云知声已经具备了自身造血的能力。
那么,在这次有特殊意义的发布会上,云知声又带来了一款怎样的产品呢?
熟悉小米的朋友应该知道,小米做法是将所有家电连网,然后用一个App来控制它们,而亚马逊推出的Echo希望将一个音箱做成智能家居的中控平台。而且,同样是6月29日,小米官方在米家年度发布会上表示,MIOT平台联网设备总量已经超过6000万,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平台。
然而黄伟很早就认为App控制的做法不是智能家居人机交互的正确做法,而且与亚马逊从中控开始做的方法不同,云知声希望先从终端普及开始。“等到连网的家电够多,人们已经习惯用语音来和家电交互时,我们会考虑做一款中控设备。”黄伟说。
当时,时间还是2016年4月。
一年之后,黄伟没有食言。在周四(6月29日)的发布会上,黄伟带来了云知声的最新产品——“Pandora”语音中控方案。
黄伟表示,打造一款类似Amazon Echo的智能中控和音箱类产品是个复杂的过程,从产品概念的提出到最终量产出货,中间涉及语音识别、语音唤醒、语义理解、用户画像、声学等综合技术,同时,声学、结构、麦克风阵列等因素又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复杂的AI技术元素和环节让大部分智能中控的产品化之路步履维艰。通常情况下,这个时间至少长达12个月。
而“Pandora”将远场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复杂的AI技术元素整合为一个整体方案。可帮助客户实现6个月快速集成,量产出货,为产品智能化落地加速。
关于“Pandora”的核心优势,黄伟是这样形容的:
用户唤醒词话音刚落,设备就能快速给出应答,反应速度<0.3秒;
哪怕用户有口音、或者在5到10米的地方远距离发出指令,设备依然能够准确识别并回复;
当用户处在嘈杂的环境,并且在长时间没有交互的情况下,设备离线低功耗的特性可节省用电量,并以趋于零的低误唤醒率保持稳定状态;
用户也可以与设备保持多轮对话,并在交互中随时打断。
虽然没有产品的现场演示,但是搭载“Pandora”的智能音箱在演示视频中的表现确实不错。视频中,在有混响的大厅里,就算相隔10米,唤醒依然很快,而且用户可以随时插话,比如在播放音乐的过程中提问,它可以在回答问题之后继续自动播放原来的歌曲。
当然,这些都是视频中呈现的,真实场景中的影响因素更多。因此,“Pandora”还必须经过各种考验。
由于时间关系,雷锋网编辑并未如愿采访到黄伟,但是,现场却意外采访到了一位与云知声有合作关系的儿童玩具厂商。
这家厂商来自深圳,主要是做机器人玩具,目前已经与云知声合作,在一些机器人上采用了云知声的语音交互方案,而且集成了WIFI功能。
当问及这种语音交互是否是伪需求时,这位负责人对雷锋网表示,现在的语音控制已经做的很好了,而且背后集成的内容也很丰富。这种智能化的玩具不仅能和小朋友交流,而且操作简洁,摆脱了之前繁琐的按键,因此很受小朋友的欢迎,对玩具销量也确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至于成本问题,该负责人称,增加的成本反应到售价之中后,消费者还是能够接受的。现在的问题还是市场体量太小,等到大众的接受度提高,市场成熟之后,成本会进一步降低,这种智能化的玩具也会进一步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