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驾驶员为中心」、「盲操作」常常被人提及,它就是为了确保驾驶员尽可能不将视线离开前方,被外界干扰分散注意力,从而进行安全的驾驶。HUD 就是一款这样性质的产品。(视频请戳)
家住厦门的小温去年买了新车,他一直觉得车上自带的车载导航体验非常不好:需要手动设置目的地。还有一个体会:在一些分叉路口,不低头扫一眼导航画面很容易走错路。另外,汽车自带的导航更新速度相当慢。
因为不久前在一个车友群,有车友提起 HUD,让他觉得新鲜感十足,于是自己就在网上搜索这样的产品。经过一番研究,他发现最贵的是日本先锋价格接近 3000 多元,最便宜的几百元只能显示车速,而且还需要手动设置目的地。
在仔细研究 HUD 的功能:支持语音和手势操控,接入导航、微信、音乐后,他决定试一试一款当时正在众筹的产品 Navsoso。有两个点吸引他:一是在外观设计上与市面上其他的 HUD 产品都不同,它有一个支架能将 HUD 牢牢固定在仪表台上,支持多款车型不一的仪表台;二是 Navsoso 提供三年免费的车联网服务和相应的流量费用。于是他成了这款产品众筹的第一批用户。
回想当初买这个产品的原因,「我就是嫌车自带的导航要转头去看,还要用手去点(导航屏幕),不安全。如果在开车的过程中想要换个目的地,改起来也麻烦。用 HUD 的话,只用说就行了,而且视线不用离开前方。」他说道。
Navsoso 的分屏界面
去年国内多家创业公司都陆续发布了 HUD 产品,但是大多数在众筹之后无法解决散热、显示方面的问题,产品量产遥遥无期,造成早期用户对这种产品失去信任。但是 Navsoso 总裁王怡告诉我们, Navsoso 在众筹期间收获了将近 1000 多台订单,并且已经开始陆续发货。
没有重蹈其他公司的覆辙,这得益于他们上一代产品「难产」。Navsoso 的第一代产品于去年六月推出,但最终没有上市。这是因为他们当时同样也遭遇难题:无法解决车型固定方式、显示以及外观设计,也无法保证用户体验。于是他们将第一代产品推翻重来,直到今年年初才推出第二代产品。
目前阻碍 HUD 发展的瓶颈在于产品的体验感。前不久有用户反馈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 FM 发射会出现噪音,团队收集到这样的反馈后马不停蹄进行软件升级,解决用户遇到的问题。王怡希望这种反馈与用户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Navsoso 采用的是 TFT 成像方式,光机亮度大约在 800 流明。目前宝马部分车型是目前是将 TFT(Thin Film Transistor)成像技术利用得最好的案例。TFT 主要应用于前装市场,清晰度高。不过 TFT 成像技术也存在缺陷:光源利用率非常低,据王怡透露,Navsoso 的光源利用率还将继续优化。
HUD 使用的微型 DLP 最早使用在投影仪上,工作环境在室内,使用环境不宜超过 65 度。这与车内使用环境完全不同,很难满足车规级产品对于耐高温的要求。在南方,夏天车内的温度在阳光直晒下可以达到 70 到 90℃。在北方,冬天最冷的时候,车内可到-10 到-20℃。
王怡透露,这款 HUD 已经通过了高低温测试,能在-40 低到 +90 度的温度下工作。在散热方面,Navsoso 团队采用了纳米涂层散热,并局部采用金属机身吸收热量。
有业内人士认为,车载后装产品的更新换代的时间在 5 年左右,行车记录仪和智能后视镜都经过了 4 到 5 年的培育期,如今进入成熟阶段在市场中普及。而车载 HUD 从开始到现在发展了两年多的时间,还需要等待市场成熟才会普及。
他提到,在未来车领域里面,人们获取内容的方式将会改变,人们使用 HUD 也不仅仅因为安全的需要,更多的是消费内容以及获取内容的方式。目前由于技术成熟度不够高等原因,生产 HUD 的良品率偏低,另外 HUD 的供应商和厂家较为稀少,导致供应链系统不完善,芯片等供应周期长。
王怡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更多竞争者到 HUD 领域中将有利于供应链的完善,使整个产业的上下游支持更加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