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滴滴等网络约车平台以其方便快捷、价格低廉等特点,迅速吸引了众多用户。但是,打车平台的一些弊端也在逐渐暴露——安全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比如,上个月滴滴司机涉嫌劫杀女乘客;昨天凌晨电竞选手马玺清遭滴滴司机挑断手筋。这样的恶性事件再次暴露了野蛮生长的打车行业存在的某些致命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网约车(打车行业)事故频发不是偶然,隐藏在网约车制度下的安全漏洞和安全隐患越来越多,因为其「新兴行业」的身份特质,在制度上和审核上都不完善。业内人士认为解决之道在于:
对于滴滴这样的出行平台,它应该从企业内部进行「查漏补缺」,加强对网约车司机、车辆的审核和监管,提高司机和车辆进入网约车服务的「门槛」。在处理用户投诉以及维权时,应以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即使约车平台只是信息的发布方,和司机之间并没有劳务关系和劳动关系,但也要保障乘客的安全。毕竟,作为一个企业最基本的,就是对它的消费者负责。
对于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行业管理,对企业从严监管,由于相关网约车管理规定还是空白,目前对于网约车司机准入条件还是靠平台自己规定。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台完善的网约车监管条例,让网约车行业「有法可依」。
实际上,关于网约车的安全问题,行业人士强调,由于网约车的相关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司机和车辆的准入门槛、平台的资质要求等尚无明确规定。无论是约谈平台还是审查司机、披露信息,都只能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难以直接触及引发巨大漏洞的网约车平台。
所以,尽管出现类似的安全隐患,平台方也只是表示:为了乘客自身安全,遇到与软件内显示信息不符的车辆,请坚决拒绝乘坐,并及时向平台举报。与其依赖相关部门,对于乘客和平台方而言,还有哪些选择和措施来避免这样的安全隐患?
1、 分时租赁
自驾对于乘客而言应该是最安全的,大概率的排除了从乘客受到的潜在伤害(正常驾驶情况下)。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分时租赁变成了真正的便利服务,事实上它也属于共享汽车的一部分,其计费方式更加灵活,分时租赁不同于传统租车方式,无需缴纳车辆租赁费、门店服务费,也无需按天计费,前者计价方式是按分钟、小时算。用户只需要在 App 上注册,然后上传驾驶证件、身份证照片,验证通过后就能完成取车。
不同车型,收费标准有差异
不同于打车或者拼车的是,租赁模式具有自驾属性,这无疑节省了支付给驾驶员的人工成本,同时比打车和传统的租车有更高的用车自由度。
如果没有驾照,深夜外出或回家实在需要打车,可以考虑有营运牌照的车辆。
2、智能防狼喷雾剂
截图来自《中国企业家》
打车软件普及之后,绝大多数的安全问题时常发生在女性这一弱势群体身上,例如性骚扰、猥亵等动机不纯的治安案件。
有新闻报道,今年 5 月 1 日,海口 4 名女生乘坐快车时,司机在驾驶时自慰;5 月 9 日上午,天津一女乘客在微博爆料称,乘坐滴滴顺风车时,司机下身赤裸,只用一条短裤做遮挡……
无论是乘坐网约车还是出租车,对于女性乘客而言,随身携带防狼喷雾剂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款名为 Defender 的防狼喷雾剂除了配有一罐胡椒喷雾之外,还配备了照相机以及蓝牙连接模块。当用户按下胡椒喷雾的按钮时,设备的相机会自动启动,拍下袭击者的照片留下存证,为自己赢得逃跑时间的同时,照片也会同步到用户手机。
Defender 还内置了一个扬声器,能发出刺耳的警报声,以吸引附近行人的注意,此外还可以将攻击者的照片及攻击发生地理位置发送至当地报警中心。
3、 打车 App 内置警报系统
去年,Uber 针对印度市场推出了一种应用内应急按钮,当 Uber 乘客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按此按钮来快速通知当地警察。
如果乘客按下应急按钮,可以立刻通过手机与警察取得联系,同时,系统还会自动产生 SOS 求助警报,并直接将其发送到当地警察控制室。求助警报中有乘客关键行程信息,其中包括了具体的汽车地理位置 (通过 GPS 追踪),这些信息会显示在当地警察控制室的显示屏上。当警察接收到求助警报后,就能够在数秒时间内做出反应,部署应急执行措施。
所以滴滴们可以在打车客户端安装一键报警按钮,并且开启司机客户端接单需要人脸或指纹验证,防止冒用或盗用。
4、车内安装摄像头
印度规定网约车内必须安装防篡改摄像头,这一做法值得借鉴。从安全和利益角度看,安装摄像头对震慑犯罪、协助警方破案,无疑是有益的。
对乘客来说,装摄像头监控可以督促司机依法经营,强行拼车等行为,维护乘客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安装监控对司机也有好处,在司乘纠纷中,司机有时也会陷入「被冤枉」的境地。监控为解决司乘纠纷提供了裁决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