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新发布的AirPods耳机和iPhone
9月8日,苹果在旧金山如期举行了2016秋季新品发布会,推出了全新的iPhone 7和Apple Watch 2。其中关于新iPhone最重要的一项更新就是:正式取消了目前已存在50年之久的3.5mm耳机接口。就这一改变可能会产生的影响,雷锋网第一时间采访了一位从业者——BESOUND耳机的创始人何天阳,了解到一些他的看法。
作为国内最早起步做Lightning接口耳机的创业者之一,BESOUND团队的首款Lightning接口耳机“Thunder”已经完成了关键技术的研发,目前正在苹果的认证审核阶段。
Lightning 接口耳机 Thunder
创始人何天阳表示:“BESOUND成立于2015年末,属于国内最早做Lightning耳机的那一批,那时也没有关于iPhone会取消3.5mm接口的传言,我们完全是凭借自己的推断,同时也是靠着一股子拼劲,才一路走到今天。”
关于BESOUND为什么能前瞻性地看到Lightning的兴起,以及Lightning相比3.5mm耳机具有哪些关键性的优势,何天阳本人在雷锋网发布的《也许,很快你就会忘记iPhone曾经有过一个接口叫做3.5mm耳机口》一文中有详细介绍。
文中提到,年近半百的3.5mm接口无论在体积还是防水性上,都已成为手机工业继续前进的绊脚石。不过,在何天阳看来,Lightning耳机最关键的优势其实在于开放和自由,这同时也是他创业以来一直秉持的初心。
具体来说,由于纯数字接口Lightning的存在,使得想要适配iPhone 7的耳机厂商不得不将从前一直在手机内部由苹果完成的数字信号到模拟信号的转换工作(即数模转换),移到手机外部,即Lightning耳机来做。这除了为手机本身带来结构上的精简,为音频解码避免了手机内部复杂的电磁干扰之外,也为开发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一方面,何天阳表示:“对于耳机厂商来说,Lightning耳机再也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信号接收者,而是一个可以自由定制的信号生产者,一个可以灵活调节的‘播放器’”。因为所有的数模转换和音质调校工作都通过Lightning开放出来,厂商拥有全部的自由,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风格提高低频、抑制高频,产生各种各样的输出音色。甚至也可以将调节开关开放给耳机用户,由用户自主调节。
另一方面,对于更多潜在的开发来说,Lightning也拥有更广泛的扩展能力。何天阳称:“除了将曾经高高在上的主动降噪功能带入平民化的数字音频时代之外,Lightning还能与供电系统结合,产生诸如背夹电池一类的衍生配件。此外,如果结合加速计等一系列的传感器,使得外接设备能够从方向和速度两个方面去追踪用户的头部运动,Lightning耳机未来将有机会在AR/VR领域实现多重应用。”
对于大家普遍关注的音质和功耗问题,何天阳做了如下回复:
“Lightning音质并不一定优于3.5mm传统耳机,就像刚才提到的那样,实际的音质表现完全取决于耳机厂商的调校和用户的自主选择。”
此外,对于数模转换功能开放给第三方有可能会增加功耗的担心也是多余的。何天阳说:
“因为所有通过MFi认证的正品Lightning耳机,都要依照苹果的要求将工作电流限制在50mA以下,而iPhone标配充电器的输出规格是5V 1A,相比之下Lightning耳机最大才50mA的数量级是完全不必担心功耗问题的。”
提到“开放”,何天阳表示他们并不仅仅要做Lightning接口的耳机产品,同时也在做面向传统耳机厂商的数字化音频调校平台。
何天阳认为,由于Lightning接口的种种优势,在2017到2018年之间,各大手机厂商一定会像iPhone 7一样纷纷抛弃3.5mm的传统接口,整体步入数字化音频的时代。当然,安卓设备会选择USB-C。虽然会存在一定时间的过渡期,Lightning和USB-C转接器也一定会有一个迅猛的增长阶段,但他笃定未来一定是数字的。
因此,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传统耳机厂商面临的困局就可想而知了。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除了BESOUND之外,何天阳的团队同时还创办了一个叫“连也科技”的数字音频技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传统耳机厂商可以得到BESOUND在数字音频调校方面的技术支持,从而开发属于自己的数字接口耳机。
何天阳说:“目前传统耳机厂商使用的动圈、动铁等发声技术在数字耳机时代也同样适用,但是前端的数字信号到模拟信号的处理和调校部分,传统耳机厂商就无能为力了。这个过程其实相当于在做一个播放器了,而不是耳机。因此,我就想打造一个开放的平台,用BESOUND的数字调校技术帮助传统厂商快速追上行业的步伐。”
被问到Lightning音频接口的产生,对耳机行业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时,何天阳毫不犹豫地回答:“机遇”。他说:“优胜劣汰,Lightning是一种进步,进步就是机遇。BESOUND目前只做Lightning接口的产品,我们也考虑过这可能会在短期内损失一定数量的潜在消费者,但是我相信,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专注于一件事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