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科幻电影中,智能机器人似乎是个永恒不变的话题。从《人工智能》中被输入情感程序的机器男孩大卫,到《Her》中男主人公爱上了他的智能操作系统,再到《超验骇客》中逐渐无法被控制的“超验”机器人开始威胁人类安危,电影题材中到处充满了智能机器人的身影,人们对机器人的想象已经融入了从生活到生命的方方面面。
人与机器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机器人是否会取代人类的存在?机器人真的能像人类一样去思考吗? 27日下午,百度The BIG Talk举行第五期活动,百度技术副总裁王海峰在现场演讲中表示,通过让机器理解人类的语言、掌握及运用知识、理解不同人,机器会真正学会像人一样去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据了解,百度的技术人员正在训练机器学习围棋算法,目前已经做到9×9围棋达到了准职业选手水平,19×19也已达到业余段位棋手水平,这在人工智能领域应用上是一个重大进展。
机器人“思考”的第一步:理解语言
“人区别于其他生物最重要的能力,是思考能力。”王海峰在会上表示,语言是人思维的基本载体,语言本身更是影响着人的思维,“所以要想让机器人学会像人一样去思考,第一步就需要让机器理解人类的语言,进行交互。”
王海峰以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复杂的自然语言query可以直接得到答案为例,搜索“身高180以上的自由泳运动员”,百度将直接为用户呈现出相关运动员姓名及身高等直接答案。“通过我们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复杂query进行分析,就可以分析出语言的语法及语义,从而可以更准确的理解用户到底找什么。再从后台的海量知识库中检索出相关知识,就得到了案。”除了能分析句子级的语法语义,百度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还可以在段落、篇章、甚至系列文章层次上进行分析理解。
有趣的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还可被运用到多语种之间的翻译上,也就是机器翻译技术。百度翻译产品现在已经覆盖14个语种,36个翻译方向。通过网页搜索、甚至手机直接对话、拍照,就可以立刻得到其它语言的翻译结果。例如,出国旅游时面对外文菜单,我们只需要用手机对其拍照,百度翻译就会自动把菜单翻译成中文的,相当于直接看到了中文菜单。该项技术还被用于创造诗词上, “比如我们基于语言翻译技术,开发了一个写诗的系统。我们将拍好的照片输入系统,一首诗就自动做出来了。”
让机器掌握和运用知识
一旦理解了人类语言,对于知识的挖掘、存储、推理、扩充和联想就成为机器学习人类思考模式的重要环节。王海峰认为,“如同人类从不同渠道学习知识一样,机器也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挖掘与推理、计算,形成知识图谱。”
如今,百度知识图谱已达到亿级别实体数量,百亿级别属性,千亿级别关系。在百度搜索搜历史人物如“张飞”,右侧智能推荐即会推荐“赵云、关羽、诸葛亮”等相关人物。而对同一个名字的“李娜”,如果用户搜索“小威”则右侧相关人物就会自然给出网球运动员李娜的结果,而如果搜的是“青藏高原”这首歌,推荐出的则会是歌手李娜。
更进一步:对人的理解
掌握了语言、知识的学习之后,机器向人类迈进的下一步也是更难的一步,王海峰坦言,是对人的理解。
“我们会对用户进行方方面面的刻画,可以对全体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也可以对群体用户、个体用户进行建模,进而理解用户的属性、状态、兴趣等,也可以理解用户的情感状态。
例如下面这张图表,就清晰的向我们展示出对用户分析后,每个地域的人热衷的菜系。
王海峰认为,将语言、知识及对人的理解结合起来,机器人就将拥有综合的思考能力。在活动现场的视频展示中,由百度研发的智能问答机器人“小度”就精彩展现了上述三种能力的综合实力。它作为世界首个中文智能问答机器人,最擅长的是百科知识类的问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影视音乐、无所不知,能够给出精准答案。
据王海峰介绍,通过深度问答技术,百度可以给出你想要的问题答案。甚至对于不同人会给出不同答案的问题。我们的系统不仅具备了语言交互能力,还可以识别声音及图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我们可以做“多通道、多轮对话的智能交互”。再如,我们现在可以非常方便的使用手机通过多轮语音交互预订机票,而应用的背后承载着百度的智能交互技术,通过对文字及语音的解析和理解,从而调用后台知识库里的知识,全自动地完成订票。应用的后台具有强大的处理能力,模拟出呼叫中心的业务人员在与用户交流的场景,而实际上,用户是一直在与机器进行互动。
综合实力的深度问答,智能交互和情感分析技术也都被运用在了百度搜索的PC端和移动端,让搜索以更智能、更知心、更人性化的方式呈现答案,甚至提供服务。
谈到计算机领域经典的“图灵测试”,王海峰表示,这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之一,“随着语言理解能力越来越强,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越做越好,再结合对人的理解能力,机器就真的可以像人一样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