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周明确“AI驱动、公共云优先”战略后,阿里云立即开展了大刀阔斧的变革行动。雷峰网独家获悉,11月23日,阿里云进行了一系列组织架构调整,首次成立专门的公共云业务事业部,以快速推进这一战略落地。
在上周财报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首次提出“AI驱动、公共云优先”战略:一是AI驱动,打造一朵“AI时代最开放的云“,为各行各业提供稳定高效的AI基础设施,共建开放繁荣的AI生态;二是公共云优先,对所有产品和业务模式做取舍,减少项目制销售订单,加大公共云核心产品投入。
在本次调整中,阿里云成立了公共云业务事业部,由刘伟光负责,向阿里云CEO吴泳铭汇报。公共云业务事业部以规模优先、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标。
同时,阿里云成立基础设施事业部,打造面向未来的软硬一体底层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事业部由蒋江伟负责,向阿里云CTO周靖人汇报。
阿里巴巴集团层面还成立了基础设施委员会,由吴泳铭直接统筹负责,协调全集团底层技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目标是提高运行效率和创造规模效应。
未来五年,阿里云将保持业界最大投入压强,建设具备最佳AI技术服务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公共云计算网络平台。
吴泳铭在内部强调,只有足够规模的云计算网络,才能具备超强的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支持超强的研发投入,从而形成正向循环。未来,云计算的增量需求将会由AI驱动,AI时代的软件、计算、网络、存储架构都在快速演进之中。全球最强的技术公司,全球最聪明的大脑们都在为这个巨大的云计算平台而日夜奋斗。“阿里云全公司的唯一产品就是这张理想中的云计算网络,赢得竞争需要我们在战略方向上放弃杂念,坚决做取舍,集中我们最大的压强,加大公共云的产品和技术投入。”
一名接近阿里云的行业人士向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表示:“公共云优先并不意味着阿里云放弃政企市场。从全球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公共云是主流,中国政企市场最终可能也会向此看齐,只是时间问题,阿里云看的是更长远的未来。”
阿里云同时成立混合云业务事业部,以满足一些特定行业因政策限制、短期无法使用公共云的客户需求。专有云的研发和服务团队将一并纳入该事业部,提升专有云的产品化、标准化能力。相对于公共云业务事业部规模优先的目标,混合云业务事业部将重点考核利润,减少项目制的软硬件订单销售,并鼓励政企客户优先使用公共云。混合云业务事业部由李津负责,向CEO吴泳铭汇报。
海外业务事业部继续由袁千负责,向CEO吴泳铭汇报。
前不久回归的老将唐洪,担任阿里云首席架构师,全面负责产品管理、技术架构、稳定性、产品生态等工作,向CTO周靖人汇报。
阿里合伙人郑俊芳除了担任阿里云智能集团首席财务官外,还将负责BI、战略投资、销管、价格管理等部门。另一名合伙人王磊,将负责供应链、官网、服务、CIO等部门。郑俊芳和王磊均向CEO吴泳铭汇报。
大刀阔斧推进“公共云优先”战略的阿里云,面对的是一个公共云发展程度远低于美国的市场。有数据显示,美国市场上存量服务器规模约为2200万台,60%以上的算力是以公共云模式供给的。中国市场的服务器存量规模大约为2000万台,仅有28%的算力以公共云模式供给的。从资源利用率的角度,公共云CPU使用率可以高达40%,而私有云的CPU使用率不到5%。这一差异导致中美虽然算力总规模接近,但在算力利用效率上存在巨大差距。
与中国市场热衷于私有云不同,美国三大云计算服务商AWS、微软云、谷歌云均以公共云为主。这也造成了中美云计算厂商的规模差距。据Gartner调研,阿里云在全球公共云IaaS市场排名第三,但份额差距较大。2022年全球公共云IaaS市场中,亚马逊AWS份额39.99%,微软份额21%,阿里云份额7.71%。
有行业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公共云规模和数字经济发展程度严重不匹配,阿里云作为中国市场第一,应该肩负打开市场天花板的重任,中国的云计算不应该是一个个效率低下的小机房,而应该是超大规模的算力大平台,才能真正在国际竞争中一争高下。
该分析人士认为,“强调公共云优先,意味着阿里云短期总营收可能会减少。对于收入增速只有2%的阿里云而言,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压力。但在短期市场压力和长远发展趋势之间,阿里云显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在最近一次财报中,阿里巴巴披露,阿里云主动削减了项目制订单,强化公共云产品和服务收入,让季度利润大幅提高至14.09亿元。
美国最新的AI芯片禁令,可能将给阿里云“AI驱动”战略带来不确定因素。对此,吴泳铭在上周的财报会阐明了自己的判断:高端AI芯片断供,将让中国AI芯片市场非常分散化,云计算的重要性会进一步增加。客户更需要云计算平台,来屏蔽底层硬件差异,提供更高效的AI算力服务。阿里云多年来在云平台上实施的一云多芯策略将助力客户更好应对这一挑战。
也许,新旧技术浪潮的叠加,将帮助中国云计算厂商最终实现“让计算成为水和电一样的公共服务”的目标。(雷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