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医疗AI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中国医疗AI「第一股」鹰瞳科技的诞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作者:李雨晨
2021/09/28 10:58

中国医疗AI「第一股」鹰瞳科技的诞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谁能成为医学影像AI行业的上市第一股?从目前的进度来看,结果已经非常明显。

雷锋网消息,北京鹰瞳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Airdoc)(以下简称:鹰瞳科技)日前已通过港交所聆讯,并于9月22日晚间在港交所官网披露通过聆讯后的资料集,择日将正式启动招股并主板挂牌上市,瑞银集团和中信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

港股IPO流程一般包含递表、聆讯、路演、招股、公布配售结果和挂牌上市这几个阶段,需要3-6个月完成。6月21日,鹰瞳科技递交了招股书,按照这个周期来算,鹰瞳科技是实现了最快速度的获批。

而在通过港交所聆讯后,企业的上市进程将会进一步提速:参考去年京东健康从通过聆讯到最终上市,花了23天,医渡科技则是33天。

六年创业路,一朝梦终成。在医疗AI市场愈发成熟和稳定的今天,我们要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会是鹰瞳科技率先上市?它做对了哪些事情?

好的定位对一家公司的重要性

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说,市场定位和策略选择非常重要。

鹰瞳Airdoc创始人张大磊曾表示,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做每个人的人工智能,而不是只有大专家才能用得着的人工智能。

“之所以把公司名字取作Airdoc,也是希望好的医疗服务像空气一样,让每个人都能拥有。同时,也希望鹰瞳Airdoc的产品成为一个人生活中必备的部分。”

成立于2015年的鹰瞳科技,是中国首批提供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像识别的早期检测、辅助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的公司之一。

所以,这也就决定了,鹰瞳科技与其他面向三甲医院放射科的医学影像AI公司的不同——除了面向院内眼科、体检科、内分泌科、心血管科、神经科等场景,还有更广大的院外大健康场景。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人工智能视网膜医学影像市场规模预计自2020年的7600万元增至2030年的340亿元,2020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超80%。

而大健康场景中,人工智能视网膜医学影像尚有大量需求未被满足,预期2020年至2030年将以90.7%的年复合增长率,较医疗健康场景更快速地增长。

大健康场景包含了哪些?

除了医院,社区诊所及体检中心,保险公司、视光中心及药房等均包含在内。另外,疗养院、企业诊所等也会是未来的预期场景。

数年前起,不少医疗AI厂商曾表示,希望将产品从院内拓展到院外的基层和大健康场景中。

但是,从定位(主要基于CT等开发AI产品)来看,他们的产品天然倚重于院内影像科、心内科等科室。而在广大的基层地区,低端的CT、X光、超声等设备是主流,想要在基层地区扎根,技术难度不小。

相反,在乡村卫生院、社区诊所、药房甚至是企业诊所等机构里,有一台十多万的眼底照相机并不难。

针对不同型号相机的成像特征,鹰瞳科技解决了算法模型在不同相机上的泛化问题,适配市面上几乎所有主流相机。这点对于产品的推广和覆盖来说,至关重要。

其次,在眼科界有这样一句话,“眼底一张照,慢病早知道”。通过一张眼底照片,不仅能及时发现眼底疾病的改变,也有利于提前发现一些全身疾病。

这就决定了聚焦视网膜AI领域的鹰瞳科技,其产品不单是单一疾病的筛查,还能实现对各种疾病和病变的综合辅助诊断,评估全身性的健康风险,因而具有更深刻的应用价值和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疾病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下简称糖网),糖网AI产品也是鹰瞳科技率先获批的三类证产品。

从需求来看,中国有1.144亿糖尿病患者,其中21.4%-27.29%的患者在工作年龄期间便发生糖网。所以,糖网病变筛查具有体量大、优先级高两个特点。

而AI眼底医学影像的优势在于,它既不需要跨越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病历资料积累,也不需要抽血化验及大型仪器的全身扫描,仅需单次拍摄,就能反映患者大部分的病情状况。

所以,从一开始,鹰瞳科技就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在一个前景广阔的多层次市场里扎根了下来。

好的产品和态度,才能构建护城河

有了好的市场定位,下一步就是要有好的产品来支撑。

根据招股书显示,鹰瞳科技的产品线包括三大部分:用于检测及辅助诊断的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SaMD,Software as Medical Device)、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和独有硬件设备。

鹰瞳科技的核心产品为Airdoc-AIFUNDUS,属于第一部分。

Airdoc-AIFUNDUS (1.0)就是鹰瞳科技的主打产品,用于辅助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同类产品中首个获得国家药监局三类证的SaMD。

鹰瞳科技为什么能够率先取得三类证?

首先,鹰瞳科技自建了一个庞大优质的视网膜影像数据库,包含了真实世界用户视网膜影像和相对应的约370万多模态数据。有了这个数据库,鹰瞳科技可以持续开发和优化深度学习算法,从而精确识别慢性病相关症状。

从反馈结果来看,在招募1000名患者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中,Airdoc-AIFUNDUS (1.0)显示出91.75%的敏感性和93.1%的特异性。

目前,只有IDx-DR和EyeArt是仅有的两款获得FDA批准的同类产品。而医疗AI市场同样会遵循“二八市场”的规则,在行业发展初期就占据一席之地,那么未来就更有可能实现滚雪球效应。

Airdoc- AIFUNDUS (2.0)则旨在辅助诊断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计划于2021年10月开始多中心临床试验,并于2022年第二季度申请国家药监局的新适应症注册批准;

Airdoc-AIFUNDUS (3.0)则旨在辅助诊断病理性近视和视网膜脱离。

在技术实力的储备上,鹰瞳科技在中国拥有148项专利及专利申请,包括35项获授专利及113项专利申请,以及6项已发布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其中22项专利及专利申请以及两项已发布PCT申请与核心产品有关。

根据招股书,公司在《柳叶刀》系列,《英国眼科学杂志》及《英国皮肤病学杂志》等权威同行评审科学期刊,及在一些颇具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学术会议(例如MICCAI)上发表了超过20篇论文。

这些学术成果,印证了鹰瞳科技的研发实力和对行业知识的深度理解,大大提升了医生对AI产品的认同与参与开发程度。

在SaMD之外,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和独有硬件设备,是鹰瞳科技的另外两条产品线。

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旨在为用户提供基本的健康评估,有助于检测风险指标。目前,该解决方案已服务于包括体检中心、社区诊所、保险公司、视光中心及药房在内的多元化健康场景,并已产生十分可观的收入。

便携硬件设备则主要包括三款自主研发的眼底相机,这些设备与辅助诊断SaMD和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兼容,使得公司能够提供无缝结合硬件和软件的综合医疗健康解决方案。

今年前3个月,销售硬件设备这部分业务,就有了202.2万元的收入。

在国内,绝大多数的医疗AI公司只专注于软件和算法的开发,像鹰瞳科技提供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公司屈指可数。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进一步降低成本。

雷锋网了解到,去年鹰瞳Airdoc产品共检测了200多万人次,这其中临床科室和体检等医疗机构的贡献最大。

此前接受采访时,张大磊也坦言,“今年,我们的目标是1000万人次,这个目标对硬件铺设形成了挑战。”但随着后续硬设备的产能提高,筛查成本以及筛查的人数都将有更明显的变化。

鹰瞳科技还正在开发用于病理性近视及视网膜脱离的Airdoc-AIFUNDUS (3.0),以解决中国日益增多的近视及视力问题(尤其是年轻一代),并计划于2022年10月开始多中心临床试验并于2024年上半年申请国家药监局的新适应症注册批准。

可以看到,围绕眼科疾病,鹰瞳科技进行了非常多的管线布局。

这也是它有别于行业的一大特点——做“专”和做“精”,类似于练武,少林72绝技都会一点的人,不一定能胜过一种武功练20年的人。

丰富的玩法,才能走的更远

有了定位和产品,最后是找到一套好的商业模式。

如今这波AI热潮,其实就像团购兴起的那个时候。医疗AI行业也应该如此。谁能最快进行商业化,而且是有利润、高质量、可复制的商业化,谁就能活下去。

正如上文所说,多数的医疗AI公司对院内影像科室的依赖明显。如果要面向基层场景,是拥有几百、上千万元CT的机构多,还是拥有十多万元甚至更便宜的眼底相机的多?

另一方面,糖网筛查已在医院收费目录之中,AI企业能够从医院分成。

据券商中国2018年的一份数据显示,重庆单眼检查价格为33元,广州单眼检测价格为40元,单日的检查总量可达5000例,其中企业分成比例约为50%。也有的地区体检项目中增加了糖网筛查,糖网AI企业能分到10元左右。

相比之下,CT检查的基础价位在200元到300元左右,如果在此基础上探索“CT+AI”产品进入收费目录,落在患者身上的成本更大。

当然,眼科检查和影像科检查本不具有太多的可比性,但是从消费心理来说,患者更愿意在300元还是40元的基础上,为AI产品付费?

从整个AI赋能医疗影像的生态看,患者是核心,医院、社区、体检等机构则是服务端口的上游,而下游还有药品、其他服务机构、支付方、保险等。

在院外场景中,鹰瞳科技的一条商业线是和保险挂钩。例如,鹰瞳科技与平安保险、中国太平洋保险、中国人寿、太平人寿保险和新华保险等商业保险公司合作,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已应用于28个省份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并覆盖超850家视光中心和超100万人次。

通过与健康险公司合作,将更多的疾病筛查服务包含在企业提供给员工福利的体检服务里等,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控费,从而让医疗AI公司在其中得到分成收入。

截至招股书披露日,平安医疗科技持716.97万股公司股份,持股比例达8.82%。复星国际通过亚东北辰持1027.25万股公司股份,持股比例达12.64%。

此外,搜狗、中信证券、礼来亚洲、清池资本及OrbiMed此前均参与投资鹰瞳科技。

平安、复星国际这些股东,不仅可以从资金层面给予支持,更可以从商业合作的角度帮助鹰瞳科技成长。

自2018年起,鹰瞳科技开始与体检机构爱康国宾合作,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已在超140家爱康国宾体检中心推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2019年,鹰瞳科技联合眼镜业的星创视界(旗下宝岛眼镜)、以色列视光高科技厂商Visionix、顶尖医疗器械厂商台湾明达医学和苏州帮桥,宣布开展五方战略合作,将AI筛查从眼底照相机延展至自动多功能综合检眼仪、数码裂隙灯,并在星创视界旗下宝岛眼镜率先引进600台AI赋能眼底照相机、100台AI赋能数码裂隙灯、100多台AI赋能综合检眼仪。

从医院到体检中心,从保险公司与视光企业,鹰瞳科技的“玩法”显然更加丰富。

2019年度和2020年度,鹰瞳科技的收入分别为3041.5万元和4767.2万元,增幅高达56.7%。毛利率从2019年的53%上升至2021年前三个月止的66.6%。随着公司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毛利率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营收稳步增长,毛利率改善明显后,鹰瞳科技的客户数量也从46位增长至85位,近乎翻倍,一切都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加速。

结语

自创业大潮掀起以来,医疗AI行业承载了太多的期望,也承受了太多的质疑与非议。在商业化问题上,似乎人人皆可言及一二。

实际上,纵观已经递交招股书的四家医疗AI企业,实现数亿级别收入已经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对于这些心怀梦想的创业者来说,上市从来不是一家企业的终点,而是会带来更多的机遇、面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作为医疗AI行业的领跑者,期待鹰瞳科技在资本市场登陆后,在新产品的注册审批、市场客户的扩展等方面进一步发展。

从数十家企业的“集体智慧”和“群策群力”,到如今的四大“准上市企业”,医疗AI走到今天已经殊为不易。

在目前没有太多参考样本的情况下,鹰瞳科技的招股书似乎值得人们多读几遍。毕竟,创业大潮逐渐褪去后,鹰瞳科技将是第一个站在浪头上的人。雷锋网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中国医疗AI「第一股」鹰瞳科技的诞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