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4年前的2018年,医疗人工智能市场一片火热景象。
一方面,资本热情不减,大额融资频发,医疗人工智能融资总额再创新高,仅2018上半年就有18家公司获投,总金额超过31亿元。
另一方面, 已然成熟的互联网巨头,如BAT等,以及传统医疗器械相关企业,也早已重金布局医疗人工智能,大手笔向产业链扩展业务。
国内医学影像AI领域的顶级盛会——“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启,并成为行业内的“风向标”。
2018年4月,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成立。2018年12月,由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主办,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上海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共同承办的首届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大会现场签到1946人,实际参会人数逾2000人。
大会的议题规模也是空前庞大:24个专场,100余个专题报告,近200名演讲专家、点评专家、主持专家,4个圆桌论坛,4个闭门会议,这样的场景在医疗AI行业尤其不多见。
从下面这张图,就可以看到当时行业内的一片盛况。
此后,每两年一届的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成为业内人士分享、交流、共同探索医学影像AI新技术与应用的重要会议,越来越多的医生经历了“怀疑-懵懂-尝试-接受”的心路历程。
为了更好地帮助医学影像AI行业内上下游人员全方位了解领域内的发展现状和切实需求,2022年5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和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携手发起中国医学影像AI应用现状和发展需求调研。
在各级医院、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等多方的支持下,收集了7000余份来自全国各地上下游各类人员聚焦中国医学影像AI的调研问卷,从临床应用、企业发展和教育应用现状3个方面对调研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力求能全方位、立体、真实地呈现全行业客观发展现状和需求变化。
同时,相关调研数据和结论也整合进了即将发布的《中国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1-2022)》。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理事长,上海长征医院放射诊断科主任刘士远教授表示,“临床应用方面,90.8%的调查者对AI有了初步以上的了解,62.0%的参与调查者表示科室中已经有医学影像AI产品的应用,这一比例在2019年仅为20%,表明近三年AI紧密结合临床需求,开发出更多适用临床实际的多场景多样化产品,并投入使用。”
医学影像AI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深化应用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破解——数据库建设问题,数据使用伦理问题;医学影像AI研发的同质化问题;临床使用中AI产品的评价体系建设问题;医学影像Al的商业化落地问题。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上海长征医院影像科副主任萧毅教授也曾在由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联合会、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会(GAIR 2021)上坦言,资本的马太效应使得早期创业公司融资变得非常艰难。
由于AI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面向患者收费还没有形成共识,所以按例付费、按服务费收费等商业模式暂未形成。
“想要成功实现规模商业化,必须依次完成注册准入、物价准入、医保准入,这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倘若无法进入正规应用,头部的AI公司即便完成了IPO,也依然处于处于只流血、无输血、不回血的“商业断链”窘境。
这些问题,随着AI在医院的逐渐落地日渐显现出来,这也是“第三届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将“AI破冰,你我同行”定为会议主题的重要原因——医学影像AI的全面落地需要政府、机构、医院和企业等勠力同心。
为了更好的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分享成功的应用案例、交流医学影像智能设备新技术进展、探讨商业化路径和未来发展方向等,2022年12月17-18日,第三届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即将在在上海举行。
本次大会将以“AI破冰,你我同行”为主题,围绕医学人工智能产品临床应用实践及未来展开讨论,探讨人工智能产品在健康中国行动中的应用场景、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人工智能产品真实世界数据验证等相关问题。
同时,此次大会上还将首发《中国医学影像AI发展报告2022》,公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库建设立项进展、启动千县放射科能力提升计划等多个首批健康中国九州行项目,举办多场影像新设备、新技术、AI新场景论坛,多部位智能影像交叉学科专题研讨会,及其他各类丰富的学习展示活动。
作为本次大会的战略合作媒体,雷峰网将全程跟踪大会的最新动态和精彩演讲,点击文章底部留言区链接进入大会官网,可查看最新议程。
此次大会共筹备了健康中国与智慧影像发展展望、医疗产学研合作健康发展两大主题论坛,以及神经系统应用、头颈部应用、骨关节及乳腺、心血管应用、胸部应用、体部应用等多个人工智能临床交互论坛,百余位业内专家、学者将发表主题演讲,分享业内前沿技术与应用。
GE、西门子、飞利浦、联影智能、汇医慧影、数坤科技、深睿医疗等十余家企业参展,将在会上带来2023影像设备新技术汇报。
刘士远教授表示,“中国的医学影像人工智能产品,不仅受到我们国内广大医院的欢迎和认可,也越来越多的被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医生和患者接受和喜爱。相信中国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我们其他的产品一样,一定会为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做出自己的贡献。”
期待产、学、研的各方力量,以“医疗需求”和“前沿技术”为锤,击穿医学影像AI的寒气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