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政企安全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移动医疗怎么才能跟护士愉快地玩耍?

作者:白腾飞
2014/11/21 20:31

移动医疗怎么才能跟护士愉快地玩耍?

又有一家移动医疗团队融了一笔钱,这次来自国外。750万美元,相对国内的标准而言,金额少了一个零,但对于一家初创公司来说,已经是大手笔了。他们的愿景是把医院内大部分的检测项目全都“家庭化”,初期会先提供流感、炎症等较为“刚需”的检测项目,未来还会有维生素指标、怀孕指数等一系列的服务。

好在,外媒没有大谈其可能带来的革命性意义,而比较理性地分析了这个问题。有医生对其数据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同时表示,即使这些数据非常准确,但so what? “机器能告诉你应该怎么办么”,更进一步讲,有些疾病并不简单的是看一些检测数据就能得出结果,还要经过各种数据分析以及经验判断,就得靠医生来解决。

看来,移动医疗在国外的发展也不甚明朗,大家的情况都差不多,但医疗体系和环境还是有很大差别。在谈到医疗服务时,如何让移动医疗设备、用户跟医生三者联系起来,很值得大家一同探讨研究。

倒一倒医疗器械认证的那些苦水

医疗认证,是很多初创团队比较头疼的事情,这里边当然有严格规范的指标,但考虑到国情,这里面水也很深。宅客君借此向“乐测”的田玉龙了解情况,他们做了一款智能体温计,没拿资格认证。他说,要申请的话要花费至少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银子要用掉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而且,还要看关系。

“熙健”则属于“有关系”的那一家。做为老牌的医疗器械厂商,他们轻而易举地就拿到了,其CEO王长津表示,“曾经一个国家检测中心的主任看到我,了解后就和下面说,他们没问题,你们放心检测吧!”

那在国内要申请个认证到底有多难呢?王长津说道,“首先,对人员有要求,要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资历;其次,对生产场地有要求,不达标不行;再次,对生产设备有要求,要求的设备是专人管理、专门的机构检定发证;还有,对采购、生产、测试和出厂等等环节都需要有各种记录并遵守各种规则。”

“就是说,(产品)还没开始干,一百多万就轻松没了。还要找人呢,而且,这里面有几个属于一票否决的,就是发现一个不符合就本次审核不合格,下次再报,这样又得等几个月。”

“这个,其实还只是审核开始做产品的资格。等产品做出来后还要送检、审查、临床测试,都没 问题后才能拿到证件。很繁琐。但是他们对我很了解,一看到我,看到我的工程师,都明白了,就放心了。因为我的工程师都是多次去送检的。关于怎么检测,用什么设备,还是我当年去培训的。”

认证只是第一个门槛,接下来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九安医疗的郭阳表示,有医疗器械认证只是漫漫征途的第一步,更关键的一步是,用户的使用场景和医院是否容易接受,而移动医疗设备与医院的认可,其实质是用户诊疗信息通行标准化的问题。

“有形的认证很容易得到解决,但是信息之间的阻隔不是有简单的认证就能打通”,郭阳表示,医生所有的诊疗信息是个封闭的系统,病人的诊疗系统只能单向输入,没有一个接口提供给外围移动医疗的产品。“这是阻挡这件事情往后继续发展的关键”。

所以,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建立通行的用户诊疗信息标准,实现信息共享,包括信息传输的格式。

问题终将会有人来解决,郭阳介绍道,在美国,有一些过去专门做电子医疗设备或者EMR系统的企业在转型,他们基于自己的EMR系统衍生出一个从医院内到医院外看护的东西,这会使一部分用户受益;另外也有公司在尝试打通用户的健康诊疗信息,而他们打通的方式也是在跟一些大的医疗集团合作。

国内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什么大的动静。某些轻问诊的网站在尝试做电子健康档案,但最大的难题在于数据采集,他们自己缺乏专业的检测设备,跟硬件厂商合作又面临产品推广和用户教育难题,而如果让用户自己选择检测设备,参差不齐的产品质量又难以提供有信服力的数据。

总的来说,国内的团队都选择避开与现有医疗体系的直接斗争,而是希望自己搭建一个平台,把医生更多的精力从医院吸引过来。更何况,最近国家政策松动,自由执业的医生将慢慢成为主流,这又为连接用户与医生提供了无限可能。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移动医疗怎么才能跟护士愉快地玩耍?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