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领域出现阿里、腾讯这种级别公司还需5年以上。”万向控股副董事长、通联数据董事长肖风在接受采访中表示。
肖风,公募基金领域的元老,1998年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破土萌芽时,他牵头创立老五家基金公司之一的博时基金;他也是公募基金领域的传奇人物,掌舵博时基金13年,博时基金的管理规模由的20亿飙升到1100亿。
不过这已是过去的“故事”。2011年,肖风离开博时基金加入万向,成为万向控股金融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从此,金融+科技也开始成为他职业路上重要关键词,特别是区块链,国内较早的区块链技术研究机构——万向区块链实验室,以及国内最大的专业投资区块链领域的基金——分布式资本,都是在肖风的主导之下成立。
近期,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与肖风进行了一场对话,就其掌管的通联数据首次更换CEO缘由,以及他对认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谈区块链、元宇宙:
该领域要诞生阿里、腾讯级别公司还需5年以上
1、近年来您一直涉足探索区块链、元宇宙,原因是什么?
之所以涉足区块链、元宇宙,它和我的职业并不是完全没有关系,我一直在从资产类别、配置策略这个角度去研究和看待这个东西。
作为一个资管行业的资深人员,我们需要去寻找这个世界上新的另类资产类别。新的另类资产代表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它的边际收益、规模收益一定也高于传统资产。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关注元宇宙、区块链,是一脉相承的。
2、三年前您接受采访时说,区块链领域会有像阿里腾讯这种级别的巨头出现,现在是否有出现?
目前还没有出现,国内外市场还没有出现数千亿美元市值这样的区块链公司,同时从对商业贡献上来看,区块链公司的商业贡献值可能比市值还要低一点,所以它有一定的泡沫。
不过,我认为有泡沫也是好事,能吸引更多的资金、开发者、创作者愿意参与进来,因为在泡沫情况下,他的投资回报会更高一些。而未来区块链领域要出现阿里、腾讯这种级别巨头,可能还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
谈投资:
创业项目是否能成功,最关键要保住“那口气”
1、您在金融科技包括区块链、元宇宙等很多赛道都已经观察过,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说,有哪一些项目是让您觉得说踩到了一些坑,吸取了一些教训,又有哪些项目让您觉得回报率是比较高的?
带创新性的事一定会踩很多坑,比如说通联数据,如果不是产业集团的支持,它可能已经死过两三回。
因为认知智能虽说每年都在发展,但是发展很缓慢, 仅靠外部融资,我相信大部分投资者可能不敢给你钱。
我在做通联数据战略回顾时,总结过一句话叫做:无知者无畏。所谓无知者无畏,就是根本不知道原来这里面有这么多坑,不知道它需要这么长时间,要具备这样长久的耐心,你才能够做成这么一点点事情。如果当初知道,也许就没有胆量做。
但回过头来想,所有的颠覆式创新,哪个不是无知者无畏,哪个会不踩坑,一定会踩很多坑,最终你创业项目能成,最关键的是你的气得足够长,你得保住“那口气”。
对于创业项目来说,它这个气最重要的就是,你有资金能够支撑你去实现狂想,你的股东有耐心支持你至少犯两次错误。
通联数据踩了无数个坑,也经历过许多坎坷,但是产业集团每年给1-2亿,持续投钱进来,才有可能让他看到花半开的时候。
谈认知智能:
与投资结合发展之路还很长,需乐观态度静待花开
1、时隔九年,通联数据首次更换CEO,由蒋龙接替王政的位置,这背后有怎样的考虑?
通联数据的发展路径和互联网大厂出来做金融科技的不一样。9年前,我们是从行业逻辑出发,找更多资产管理行业的专业人士,包括王政,来了解该行业是否需要智能投资,以及如何把行业逻辑嵌入到技术系统之中,这是通联数据发展的第一阶段。
在行业逻辑梳理完之后,现在我们进入到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希望尽可能强化技术逻辑,把技术与行业融合在一起,两阶段的侧重点不同。
蒋龙是拥有技术背景的人才,曾经有微软亚洲研究院副研究员、阿里巴巴高级算法专家的任职经历,这对公司未来发展会更有帮助,会把公司带到一个更高的技术高度,这是此次更换CEO最核心的考虑。
2、这次“换帅”背后,也引发市场对通联数据所在的智能投资赛道有所议论,比如该赛道是不是伪命题?对此,您怎么看?
人工智能与投资结合发展的路很长,因为他和围棋里的AlphaGo不一样,下围棋是在一个19*19的空间里,边界、规则都很清晰,机器能快速学习做到比人更厉害。
但投资基本没有边界,影响股价的因素也多得一塌糊涂,目前智能投资的模型还远不到穷尽其变化的阶段。
所以我们需要有静待花开的态度,等待一整套技术发展成熟,同时我们也乐观认为这一天一定会来,且会越来越近。
这不是我盲目乐观,而是从技术、社会学等各个角度印证的。
万向控股从12年开始至今,每年都在支持通联数据的发展。从股东角度,我们基本上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的态度:静待花开。
这和个人创业者的想法会不一样。个人创业可能没办法用静待花开的策略来看待这件事情,因为你需要不断取得进步,不断向投资者证明,这件事很快会开花,不然你就拿不到下一笔钱。这就是互联网大厂、资本行业内出来创业的人会面临的风险。
作为一个金融控股集团,我们可以把它养起来,花更长时间。同时,我们股东、董事会也看到了智能投资技术在不断成熟,我们做的事情每年都有效率上的提升。
3、科技和金融是否难以融合?
我把科技对资管行业的推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通讯技术时代,谁能抓住这一波通信技术带来变化,谁就能成功上位,Bloomberg news(彭博社)就是例子。虽然当时他的内容还是采用传统的方法,但它用专线+终端的方式让资管行业的信息及时性、专业性、接收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
第二阶段是大数据分析时代,数据分析技术、数据收集方法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结合在一起做分析,能够让人脑看不到的东西看得更清楚,这就推动资产管理行业更高效、便捷,比如这一阶段出现的black rock(贝莱德集团)、阿拉丁等。
第三阶段是认知智能时代。认知智能可能会对资产管理行业带来巨大甚至颠覆性变化,但这个阶段还在进行当中,真正看到它带来深刻变化,可能还需十年。
谈金融科技公司:
专做“定制化”服务,不能称之为商业
1、金融科技公司与资管公司之间的定位是怎样的?
资管公司和我们通联数据等第三方金融科技类公司实际上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金融科技公司成就资管公司,能有更多时间去做有价值的事。比如说,三张报表的财务分析就可以完全由我们技术开发商来提供,因为对于资管机构、基金经理分析员来说,他们最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是去把三张表给做好,而是跨领域学习知识,比如做半导体投资,就要懂芯片;做医疗大健康投资,就要懂生物医药;做钢铁投资,就要懂周期、宏观经济等。
与此同时,资管公司也会反馈很多经验给我们,让我们把经验算法化、模型化,提高认知智能的决策能力。
比如,当我们为100家公司都提供这些基础性服务时,我们也从100家公司里面得到很多反馈,并把这些反馈变成一个通用的东西,输送给更多公司,这样大家都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来做事情。
2、资管系统有很多场景,您认为哪些场景能够输出标准化的功能模块?哪些场景的个性化诉求更加强烈,我们又是如何满足?
资管系统的中后台是一样,前台系统和投资相关的系统是不一样的。
越是中后台,它就越应标准化,如果每家公司都不标准化,要定制化,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因为不同的公司做不同的东西,就无法把它模块化去服务其他人。
类似盖房子,来你们家盖完,我不可能说把砖头、木头再搬到另外一家去盖,这办不了,只能从头再开始做一套,这就变成了一个“施工队”。
这种“施工队”做法不能称是商业,因为这种每一次固定成本、边际成本都很高,而互联网经济最核心的经济规律就是固定成本高,边际成本很低。
所以个性化定制化的东西应该由各家公司完成,或者说有一些小型的开发公司完成,而我们更希望是去提供一些标准化、模块化的服务。
3、对于一家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技术方案怎么满足数据隐私要求?
这个技术方案我们早就已经解决了,完全符合证监会、保监会、银保监会的要求。我们是用混合云的办法,客户的数据是在私有云上,我们是在公有云上,私有云的数据不会倒流到我们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