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鱼龙混杂,如何判断一个项目是否真的区块链?如何判断一个区块链的性能、运作真实性?这些关乎“标准”的问题,正是区块链参与者亟须的参考标杆。
据雷锋网了解,从2016年12月起,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在数据中心联盟成立了可信区块链工作组,起草了可信区块链标准规范。据信通院技术与标准所副主任魏凯介绍,该标准针对联盟链和私有链,定义了57个参数,形成了一套技术信息披露与验证机制,以规范市场上各种区块链技术产品的信息披露。
在区块链行业中,一个区块链项目发布之时会发布关于技术与功能解释的白皮书,披露相关信息。理论上说,这些项目还应该将代码开源,只是国内极少项目能够遵循这一点。
图片为部分参数,来源:工信部信通院
图片为部分参数,来源:工信部信通院
因此,这些信息披露的可信度便不能得到保证,市场当中不乏鱼目混珠的虚伪区块链。而即使公开源代码,性能测试结果也是有所迷惑。经过一系列的测试,魏凯指出,现在有很多技术方的测试是令人迷惑的。比如,其自身披露具有较高TPS水平的,有可能因为测试中做了许多剪裁,比如,如果是一个可信的环境,他可以简化共识算法,现在最浪费算理的是几个方面:交易的验证、共识在全网达成一致、数据同步。
“这几个环节大家都可以做一定程度的优化来提高速度,但是它总是会有牺牲的。比如说,他们提高交易吞吐量有可能是因为它认为网络是个可信的,所以它会简化共识的过程。比如说,降低共识验证的频率。所以只披露TPS是没有意义的。”魏凯告诉雷锋网,这些信息披露至少应该告知公众,这是在什么场景下的TPS,以及交易的复杂程度——只是一个转账,没有任何的前期账户余额检查,一致性的保障,还是很复杂的交易?这些差别很大。
“现在的披露都比较想要抢眼球,比较混乱。目前区块链还属于非常原始的早期阶段,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特别是现在应用场景脱离了加密数字货币的场景,对技术有千差万别的要求。”
魏凯介绍,目前,信通院的可信测试标准体系包含三部分:
第一个,区块链的参考框架。这个参考框架的意思就是话语体系:定义什么是区块链,区块链有几部分;共识、交易、密钥等名词术语的含义,定一个参考来为市场建立沟通的机制。
第二个,可信区块链。这是指:如何让使用的人真正把信用托付给区块链系统,怎么样建立起市场对区块链技术的信任。“对此,我们定义了14个方面的指标,来验证区块链运行的有效性。”比如,是拜占庭协议还是工作量证明,还是权益证明?这个共识机制是不是有效?又比如密钥的管理,存储等方案是不是安全?性能的测试环境是什么(性能的真实效果)?
第三个,测试标准,指的是如何检验这14个方面做到了。对此,“我们定义了57个检查点,逐项来验证这14个方面。”
魏凯称,“这三个标准于今年的5、6月份定稿,之后我们组织了第一轮预测试,目的是验证标准的可行性,并对国内联盟连技术发展情况进行摸底。”据透露,目前已有10余家公司参与这个可信区块链测试。
据雷锋网此前报道,2017年5月,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也发布了一个区块链标准《区块链 参考架构》。那么,这些标准对行业的指导有何区别联系?标准的最终确定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魏凯解释称,“大家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标准,是指如何规定区块链的实现,包括协议一致,或者互相连接的标准,这种类型的标准叫白盒标准——意思就是,这个盒子我要打开,里面区块链分几层,每一层是什么功能,一层一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协议、字段、数据格式等是什么。”
而可信区块链测试属于黑盒标准——跟区块链的实现无关。魏凯认为,区块链行业现在还没有到达适合制定白盒标准的阶段。“现在还处于千军万马在跑的过程中,技术变化特别快,一方面做出这样的标准没有人会执行。联盟链之间需要逐步扩大后,好多年以后,才可能会跟其他行业的联盟链产生交互,这个时候才需要链与链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交换。”
但是,魏凯表示,“要制定一个行业能够成熟应用的标准,需要各种技术先在市场上竞争、淘汰、再稳定然后才能实现。”以目前的云计算为例,做定义云计算借口而失败的标准是很多的,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等是根据自己实现来运行,暂时还没有互联互通。
据透露,接下来信通院将领头成立一个可信区块链联盟,围绕信息披露、政策研究来继续维护、更新目前的三个标准。“区块链可能会成为一个公共的平台,未来监管如何进行,总是需要一个规范的。”
“我们认为现在这个时间点,产业里头最痛的点在于大家的认识混乱,鱼龙混杂所以我们主要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因此,认知上的统一与普及,是推动金融、医疗、交通、供应链等行业减少摩擦,应用区块链的关键步骤。
“区块链的落地,对传统行业的利益结构、管理架构都是一个冲击,区块链带来的分布式商业生态势必引起现有巨头的抵制,所以,除了技术要扎实,也需要传统的游戏规则的调整。这些不解决,就推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