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网2月25日报道,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传统金融机构受到了非常多的挑战,从最初的支付领域,到后来的信贷、财富管理领域……面临着诸多的改变,作为传统金融机构,怎样适应改变?商业模式,运营模式以及管理服务等方面如何找到突破点?在今天于厦门举行的“2017首届科技金融国际峰会”上,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讲述了兴业银行的变革经验。
以下请与雷锋网一次分享陶以平行长的演讲精华:
从历史上来看,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一直在推动金融业发生变化,如果站在100年前看现在的金融服务方式,绝对会有无尽的科幻感。但长期以来,这个改变是渐进的。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出现,金融业出现了很多超越式的变化,给人很强的心里冲击。科技对金融的改变不再主要局限于对某些环节进行优化,而是产生新的商业模式。而且这个商业模式一旦达到引爆点会产生指数性的发展。
从供给方来看,金融服务的主要环节从客户的获取,信息验证,审查、审批到协议签署,交易处理后续管理等,基本上都在因科技发展而发生深刻的改变。而从需求方来看,很多原先很难享受到金融服务的低端人群等都因为科技进步享受到了金融服务,金融变得更加普惠。
另外,垄断性在金融平台上已经出现端倪,其中有一些规模经济引发的自然垄断,还有一些是金融的结果,金融业要被颠覆,甚至有银行业将成为21世纪空恐龙的论断。比如P2P对信贷模式的重构,第三方支付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做大做强,以及随之而来的新兴金融企业对传统金融机构人才的吸引。
在这个层面来说,金融机构不得不重视变革。
其次,金融生态出现了一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超预期变化带来的心理过渡反应。前几年,互联网进异军突起时,这种声音是最大的。但经过实验检验,人们发现,金融的本质和规律并没有发生改变,理性逐渐回归。
最近科技金融领域出现了几个新的趋势:
严格监管和努力创新在区于平衡,传统金融机构与新兴金融市场在区于平衡。
对传统机构未来命运的担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认为,传统金融机构在科技创新和应用上的动作不大,效果不尽理想。我认为,
这其实是不够了解现有金融机构而产生的误解。人们往往容易将注意力放在事物上比较新的变化,而相对忽略事物整体的悄然善变。事实上,在这一轮科技浪潮中,金融业的主体部分也就是所谓的传统金融机构已经产生了高度的危机感,也拿出了很强的行动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大促进了整个金融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成本的下降。
兴业银行原是一家在东南小省的银行,经过29年发展,已经成为业务范围涵盖银行、信托、租赁、资金,期货、消费金融、研究咨询新科技现代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与兴业银行长期坚定实施科技兴行的战略有很大的关系。近年来,面对科技金融的风云突起,兴业银行在科技金融方面有以下尝试:
第一个既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也着力推动产品和业务的创新。
在大数据方面,大力推进数据治理平台和大数据智能云平台,推动集团内外资产的整合和应用。在精准营销,智能风控等方面已经开发出多项产品。
比如智能风控产品,利用机器学习的算法对未来三个月可能会被关注的企业进行精准预测,准确率已经达到了55%。精准预警异常贷款已经超过了150亿,获得了2016年全球数据分析创新案例大奖。同时,在信贷领域,兴业银行起小的消费金融公司从设立开始就定位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在前端借助互联网门户,社区银行的VCR,在中台通过整合客户数据构建审查审批体系。
在移动支付领域,除在零售端发力之外,对公端也推出了创新支付管理“兴业管家”。我们已经建立并开展了测试和验证,相信投放市场后,将会为客户资产的配置实现财富保值增值提供有利的帮助。就像刚才李稻葵主任讲的,这是未来的趋势之一。
第二个,既注重单向产品的开发拓展,也主力打造新的商业模式。
我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兴业银行利用科技打造的一个特色商业模式“银银平台”。平台起步于2004年,当时兴业银行还在推动全国化布局,需要拓展下一级市场,拓展银行在当地的丰富网点。这样恰恰与兴业银行形成了一个较大的互补需求,由此产生了联网合作,互为代理的构象。
2005年开通了惠民通,银银平台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已经实现了融资服务,代理国际结算,经济研究咨询等在内的丰富的服务体系。到去年末,兴业银行银银平台联网上线的机构已经将近800家金融机构,代理了200多家银行,开通了现代支付系统,连接的网点已经超过4.6万个,为133个村镇银行提供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维服务,成为目前中国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提供商。一些民营银行包括微众银行等,他们开业初期的核心系统全部由兴业银行提供。
对于兴业银行来讲,银银平台是经营模式转变的一个范例,它一方面突破了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范围,另一方面,应用了生态圈的经营逻辑,尽管目前我们提供的科技服务仍然是银银平台最主要的服务,但科技服务不仅仅是以盈利为目的,更大的目的是强化客户关系,为将来进一步拓展服务的范围和获取综合收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个特点,既重视科技本身的创新和应用,也积极推进相应的体制机制的优化。
体制机制的优化核心在于建立融洽的IT双模式,一方面满足金融作为金融风险行业天然所需要的稳健性,又一方面要适应市场快速变化所需要的敏捷性。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已经做了很多新的探索,比如尝试新约束机制,作为数据管理研发机构转为利润中心进行考核评价,再比如兴业银行也建立了科技金融创新实验室,大胆探索区块链,机器人,生物识别等前沿金融科技课题,目前区块链科技组开发出科技系统,已经在我们行使用。
在市场上,兴业银行一个比较超前的动作就是组织架构调整,在2015年正式成立了独立法人的子公司,兴业数字金融服务公司,是作为兴业集团科技金融创新的一个平台。为激发公司的积极性,参照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模式,引入了外部科技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并探索员工持股技术,体制改变显著激发了集团科技金融创新的动力。
(说到第三点,雷锋网补充一点是,同样在这个会议上,美国Abundy科技公司创始人、CEO,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机器学习与量化金融专家邹昊指出,在科技公司里面,程序员的地位和收入会远远高于传统银行的收入,但是传统银行这么大一个机构如果不设立子公司,改变它的架构,一个高管才拿50万人民币,你招一个程序员发100万人民币,这个在传统银行不大可能,所以只能做一个子公司或者体制外的机构才可以跟科技公司抗衡。)
最后,我借这个机会提三个建议:
一个是稳健发展。大家知道科技金融现在是热门的话题,我也希望科技金融界的朋友在享受速度与激情的同时,能够保持理性和初心。这几年科技金融出现的问题根源都在忽视金融规律,漠视客户利益,我一直认为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加稳健,金融产品形态更加长远,只要我们对规律充满敬畏,就不会差,否则一定会被时代淘汰。
第二个要有效监管。第一个监管必须要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因为现在科技金融的发展大大促进了金融混业经营,机构监管容易造成空白监管,和监管重复,功能监管有助于解决问题。第二个在重视监管的同时,要把过程监管与结果监管等同起来,特别是前瞻性的研究,垄断对消费者利益,金融创新系统性风险可能产生的影响,要做好应对。
第三个对金融从业人员必须要实行同样严格的管理。总体上来看,监管目前对金融机构的员工行为要求比较严格,对新型金融员工的要求相对较少,这一方面,有可能放大新型金融企业的风险,这两年的P2P带来老百姓的损失是有目共睹的。另一方面也会客观上减少金融机构员工被辞退的成本。既然都信金融,无论是传统还是科技,基本的规则应该是公平一致的,包括人员的准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