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金融科技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大小巨头口中“科技破解小微信贷不可能三角”,是一个伪命题吗?

作者:徐晓飞
2021/12/03 11:02

大小巨头口中“科技破解小微信贷不可能三角”,是一个伪命题吗?

“信贷产品对小微企业来说本身是一个错误的产品,对于出资者来说也是一个风险和回报不对称的产品。”近日在“2021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香港交易所集团原行政总裁李小加语惊四座。

在他看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通常有着僵硬的还本付息节奏,与小微企业风险多元、多变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同时在利息低、风险高的双重因素下,小微信贷规模难以做大。而更重要的是,过去五六年,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等科技手段虽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小微信贷的效率,但仍未真正解决上述这些问题。

再一次,小微金融的难题被摆在了桌面上。

实际上,近两年在疫情催化、政策加持,以及共同富裕目标下,小微金融颇有加速之势。科技赋能小微信贷,破解“不可能三角”,逐渐成为各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宣传口径中的常用语和抢晒的成绩单。

然而,一片唱好下,科技赋能小微信贷的局限性,越来越被淹没其中。尤其当前强政策驱动下,盲目攀比服务数量、首贷率、贷款金额、业务增速等各项指标,启动各种未来计划,可能会为日后埋下诸多隐患。

扑面而来的宣传声量和数据比拼,让人不禁生疑,目前,科技赋能小微信贷到底成效几何?科技能在多大程度上破解小微信贷难题?科技真的能够破解“不可能三角”——这一小微信贷顽疾吗?

“上帝归上帝,凯撒归凯撒”

“小微信贷有两大难题,科技能解决的还不到一半。”品钛小微业务相关负责人坦言道。在他看来,小微金融主要存在两大挑战,一是风险控制,二是综合收益,而科技目前能起到的作用更多限于前者。

具体来说,在风险控制上,由于目前仍有许多小微企业,其生产运营信息没有完全线上化、数字化,经营数据较难获取,尤其是目前月营收规模在15万以下的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导致其本身在税票数据上有缺失,因而以税贷、票贷为主的银行难以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和授信。这时候,通过聚合支付、企业SaaS软件、商户收款码等工具去提升其线上化比例,抓取经营信息,确实可以解决一部分授信问题。

雷峰网AI金融评论了解到,以网商贷为例,支付宝向商户提供收款码服务的同时,也沉淀下了商户的交易量、好评率、退款率等经营数据,于是网商银行就可以推出网商贷等线上经营性贷款产品。此外,前不久央行出台的关于限制商户使用个人收款码收款等政策,或将推动商户收款码向小小微企业的继续下沉,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小微企业经营信息的线上化比例。

但在综合收益上,按照目前国家银保监会对普惠的口径:普,要覆盖范围广;惠,要利率优惠。但范围的扩大和下沉会带来更多高风险小微客群,这时候利率又不能太高,于是如何平衡风险收益就变成了一个重大挑战。

“小微信贷的资金成本和定价,更多属于金融业态,更多是一种政策层面的支持。”该负责人解释道。

雷峰网AI金融评论了解到,目前市面上小微企业贷款年化利率基本都在24%以内,其中,国有大行基本在10%以内,股份制银行通常不超过10%,城商行和互联网银行一般在18%以内,18%-24%基本上是小贷在覆盖。

而实际上目前国内普惠型小微贷款利率要远低于10%。据上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数据,今年10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4%。

与此同时,贷款总量和范围一直在不断扩大。今年10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8.6万亿元,同比增长26.7%,并支持小微经营主体4217万户,同比增长34.1%。

这样的情况下,“银行作为商业机构,在兼顾利润目标的同时,要做到既普又惠,会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前述负责人表示。

“目前,小微信贷更多解决的是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一位互联网银行人士向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AI金融评论表示,当下互联网银行更多是通过技术能力降低小微企业接触和获得信贷产品的门槛,提高首贷率,让更多的小微企业能享受到金融服务。

不过该人士也表示小微信贷业务在规模、质量与成本之间难以达到有效平衡而形成的“不可能三角”的问题,实际上是“没法解决的”。

在某外资银行风控经理看来,科技和金融分属不同范畴,两者有明确的边界,科技无法解决金融本身存在的问题。“李小加说得没有错,金融的本质就是借贷,科技只是辅助手段,可以在信息收集、传输、风控上提供助力,也更有效,但并不能改变信贷本质。”

在他看来,如果从效率上来讲,科技的确起到了一定的赋能,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究其本质是因为违约风险高、风控成本高。“如果科技想在此赋能,就需要研究借贷模式,将风险和收益挂钩,但那已不是科技能做的。中国有句古话,救急不救穷。”

科技“还在外围打转”

事实上,自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兴起以来,用科技破解小微金融“不可能三角”,类似的话,金融科技公司们就喊了很多年。如今伴随着小微信贷领域的一片火热,同样的表述再度泛起。

“API技术、互联网运营、大数据风控等金融科技的兴起,或许能令小微信贷在规模、质量与成本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最终破解不可能三角。”不久前,一位金融科技平台运营总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此表示。

然而事实上,目前科技在破解小微融资困境上,还存在诸多局限性。在舆论宣传中,各家口中的各种生态数据、“嵌入式金融(API)”模式、低代码敏捷化、大数据风控、互联网运营、几十万+风险指标等技术,到底效果几何?还要打一个问号。

以低代码技术为例。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多元、多变,对信贷风控敏捷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公司纷纷开始强调自身低代码模式对小微风控的突出作用。但实际上,此类技术对小微风控的赋能更多还是在外围打转,并没有深入到问题的核心。

“低代码提供的敏捷性,更多涉及到风控平台的内部运营,而小微信贷难就难在需要及时快速捕捉其外部风险。”在同盾科技行业安全专家阅微看来,目前用科技赋能小微信贷还存在三大攻坚点,包括风险知识库的构建;在外部不稳定因素下,如何持续关注和优化模型的精准预测和产业链的风险传导。

“尤其在后两点上的敏捷性,是不能依靠代码化的操作,而是要依靠敏捷开发制的无代码或能快速做对比验证的机制来操作,才能够做到。”他表示。

此外,生态数据也是BAT等各大互联网公司在小微信贷风控上高声量的一个宣传点。

对此,阅微认为,做小微信贷风险管理,最核心的是挖掘企业信息,其中最核心的三类数据包括金融机构的内部数据,小微企业相关的工商信息、司法、企业征信等行业数据以及第三方的专业领域服务数据,对这三类数据的高效使用,是支撑模型发挥出关键作用的支撑点。

而目前“互联网公司在自身生态里,能挖到的更多是一些长尾数据的价值,更多是一种信任背书。而对多源异构数据的整合事实上不能局限于某个单一生态中。”阅微表示。

“不可能三角”的新呈现

实际上,长久以来,科技赋能小微信贷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数据,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但现实是,相比C端个人信息领域,小微企业的数字化长期增速缓慢、程度滞后,其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技术的范畴,涉及用户习惯、市场教育、业务形态、商业考量等更广泛的因素。

目前,很多小微企业,尤其小小微企业,其日常经营对线上化、标准化的需求不大,缺乏相应的场景;同时也有部分小微企业主不知道如何使用技术工具将业务流水数据转化为自己的征信数据。这些都导致了小微企业经营信息线上化的比例目前仍不高。

而对于另一部分线上化程度较高的小微企业,他们的问题则是,其数据散落在各个政府部门的公共平台上,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打破数据烟囱,跨系统完成数据采集、加工和分析,建立起全线上、自动化的企业风控模型和评估,并非依靠技术就能实现。

虽然目前各大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都在依托各自生态搭建平台,不断拓展着小微金融的服务范围,但在数据安全、生态壁垒等方面都存在自身难以避免的局限性。

在阅微看来,小微信贷行业未来的主流趋势可能在于政务类融资服务平台的市场化,即由政府部门牵头,打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小微企业的数据共享,开通小微企业贷款申请网站,搭建小微融资服务输出平台。“这样的平台会比互联网平台更加多元化。对数据的安全、利用、共享,以及对应的风险精准刻画和浓度度量,会更有可信力。”

据了解,目前类似的落地案例是唐山市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该平台由唐山市政府、唐山银行主导建设,三方风控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打通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小微企业涉企信息资源,采取“互联网+政务+金融+智能风控”模型,生成企业画像,针对过去融资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实、信用不足、信任不够等问题,给出了一个创新思路。

今年以来,随着个人消费信贷放缓,越来越多此前专注个人信贷的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纷纷大举布局小微企业信贷业务,

近期,在美上市的金融科技“三巨头”陆续披露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三季度里,360数科小微贷放贷额度为80亿元,环比增长12.7%;乐信小微贷总额为52亿元,环比增长30%;信也的小微贷为79亿元,环比增长27.4%。

但与此同时,随着金融机构和科技平台到的大量涉足,过去一年小微企业线上获客成本上升了两三倍,使小微贷款业务刚性成本持续走高。

小微信贷在规模、成本、质量之间的“不可能三角”,再次以另一种形式呈现。

写在最后

在雷峰网AI金融评论看来,在科技赋能小微信贷、破解小微信贷“不可能三角”等问题上,业内长期存在”说得多,做得却一般“的反差现象,以及相关的一些迷思与争议。

多位业内人表示,目前业内的相关争议,主要在于对小微信贷不稳定因素的掌控上还存在一些难题,毕竟科技赋能小微信贷,既涉及到技术上的难点,也涉及到非技术领域的挑战,具有多维复杂性。

尽管如此,我们也看到了目前市场上各类平台和机构的诸多探索与努力。

近期,度小满金融启动了“小微加油站”,计划面向全国小微企业主提供总额20亿、年化综合利率最低达到3.65%的小微金融服务。

据了解,该计划与去年底同类计划相比,在保持超低利率的前提下,贷款规模扩大了一倍,并且未来贷款额度还将继续加码,而这背后是度小满在百度生态数据挖掘、技术中台建设、“低代码”模式等科技上的持续发力。

同样,微众银行基于自身生态,通过“银税互动”、分布式银行系统架构、微众企业+全链路商业服务生态等方式,不断降低小微信贷综合服务成本,并结合小微企业经营特性,推出了非金融产品“微众企业+名片”,通过AI技术为小微企业推荐人脉关系,帮助企业做好生意。

而此前就专做小微信贷的网商银行近期也发布了基于数字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方案“大雁系统”,针对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线了包括采购贷、合同贷、票据付、发薪贷、回款宝等产品。

与此前传统供应链金融思路不同,网商银行行长冯亮在接受媒体时曾表示,网商银行在具体授信中并不追求精确,而更关注小微企业在是否优质、所属供应链、金融需求、服务匹配等上的概率,从而实现金融风控逻辑的蜕变。

不难看出,尝试通过各类科技手段,减少小微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提升精细化运营水平,甚至重塑小微信贷业务逻辑,目前已成为各家平台主攻的重点方向。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科技赋能小微信贷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命题,绝非朝夕之功,对于科技赋能小微信贷的持续性效果,雷峰网也将保持长期关注。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大小巨头口中“科技破解小微信贷不可能三角”,是一个伪命题吗?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