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资管新规出台。虽然已有去年6月「两高」规定和去年年底的现金贷监管「垫底」,但仍然让整个金融行业为之震颤。
其中,资管条例中最具冲击力的当属打破刚性兑付部分。《资管新规》内容显示,金融机构需按照公允价值原则对资管产品进行净值化管理,如刚性兑付属于监管套利或违规经营,均需进行规范或纠正;非金融机构违法违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依法予以处罚;同时承诺或进行刚性兑付的,依法从重处罚。
这无疑会对银行业和网贷平台都产生冲击。一方面,银行不得再出售保本理财产品;另一方面,网贷平台也不能再对用户的投资标的予以收益担保。对于投资人来说,基于风险自负的前提下,更为稳健的银行将成为更佳的投资选择。
如此一来,网贷平台将需要更具合规性的经营特性来吸纳用户。不过,倚靠资管新规设置的过渡期(至2020年底),将给所有金融机构一些缓冲。其中,大受监管制约的网贷平台在这段时间大多持观望态度。一位从业者向雷锋网如此表态:等备案真正明确了,才看得出走向。
然而,从资管新规出台前后,一些网贷平台屡屡爆雷,如善林金融、中融民信先后被查封,另一方面,部分P2P平台却开始增资计划,用实际行动表示对未来的信心,这些现象都在表明,在众多从业者持观望态度的平静表面下,实则两极分化、极其焦灼的内心状态。
网贷成交量和贷款余额双降
日前,根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4月底,全国正常运营的网贷平台共计1523家,本月无新增平台,新增问题平台42家。4月网贷平台成交量为1342.43亿元,环比3月下降12.82%。贷款余额共计7783.85亿元,较3月环比下降12.82%。全国共有838家正常运营的网贷平台上线银行存管,占正常运营平台的54.63%,较3月增长2.94个百分点。
整体来看,资管新规虽在4月底出台,但前期风声已经对全网贷平台的运营产生了影响,成交量和贷款余额均下降超10%。这一数据或可从投资者和网贷平台两方面以作分析。
一方面,受风声和资管条例影响,网贷平台自觉关闭高风险高收益型理财产品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在没有高收益刺激或基于风险规避的考量,投资者转换理财途径,退出或缩减在网贷平台的投资金额。
以雷锋网记者在头部公司之一的拍拍贷平台理财的体验为例,其散标投资专区依据风险等级(分为保守型、平衡型和进取型)和魔镜等级(注:该平台通过魔镜大数据将散标标的分为AA到F级别,级别越高,说明该用户的P2P投资经验越成熟,为追求高收益可以承担高风险)可对应不同收益率(6-13%、14-17%、18-21%、高于或等于22%)的理财产品。在P2P监管环境相较放松时期,在手动投标一定数量AA等级的包赔标“积累经验”后,用户可以选择风险等级从A-F、风险和利率不等的信用标,日前雷锋网记者再次登录该平台,在勾选进取型或魔镜等级超过C级的选项后,发现已「没有符合条件的标的」。
而就在大约一个月前,就在《关于加大通过互联网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整治力度及开展验收工作的通知》(简称:29号文)发布前后,在拍拍贷平台上无论是风险等级为A的「平衡性」还是等级为F的「进取型」,几乎被「一刀切」,难觅踪影。
当然,在这种监管环境下,网贷平台做出此类改变并不意外。
4月底,雷锋网曾经报道过网贷备案大概率延期的消息。而就在近日,监管风声再变为「备案之前合规的业务可以增长」,与2017年底《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简称“57号文”) 「应当自整改通知书下发之日起,实现存量违规业务持续下降」相比,可以说相对宽松了一些。而拍拍贷上信用标风险等级的变化,也与监管松紧的时间线暗合。
正如一位浦发银行理财经理向雷锋网表示,资管新规对P2P不可能完全禁止,它只是说要求合规经营,对P2P用户起到导向作用。
因此,基于资管新规设置的合理过渡期,网贷平台4月份的数据并未出现断崖式缩减。这位理财经理也告诉雷锋网,资管新规出台后,浦发银行并未停售保本理财产品,因为资管新规是一回事,各地的应对也会留有一定的时间来做缓冲。
多家P2P先后增资,为备案蓄力
然而,在政府给定过渡期后,各家网贷平台在下架高风险性产品之外,已然开始为进一步提高平台抗风险能力、留住或吸纳用户做起了准备。
据网贷之家日前报道,近段时间多家网贷平台开启增资计划。如互金平台融汇金融(“惠金所”运营公司)拟增加注册资本15000万元;同期上海平台夸客金融股东也做出决定,将于今年上半年增资3亿元人民币,帮助平台尽早实现备案申请;更早之前深圳平台e路同心官网公告显示,其三大股东之一深圳中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决定对其股权进行增持并增足公司实缴资本4000万元,完成增资后,e路同心实缴资本达到2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网贷平台增加注册资本,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投资者信任、提高平台抗风险能力,还可能与监管部门未来将提出的主体资质门槛要求有关,比如给P2P平台资本金划线等。
在资管新规下,网贷平台将面临更高规则的合规要求,其中,增加注资将是最为直接的一种路径。据一位深圳P2P从业者向雷锋网表示,实缴资本门槛或达10亿元。他认为:
国家就是要用优胜劣汰的方式管理这个行业,实缴注册资本会玩死很多大平台。
该名从业者告诉雷锋网,资管新规下,资管业务被砍死,各P2P平台没有东西卖,支付成本还增加了几倍。「本来就不赚钱再成本涨,这行业死了。」该名从业者话语之间满含看衰之意。
围追堵截
P2P从2010年起进入中国。在2010-2013年间,受金融危机后的影响,国家一方面执行宽松货币政策,一方面刺激国内消费、鼓励经济增长,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在国内资产证券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从2013年起,互联网金融开始在中国爆发。
2013-2015年可谓是互联网金融的「黄金时代,而P2P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排头兵,也得到了最迅猛的发展。然而好景不长,随着2015年证券资产价格达到最高峰,互联网金融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多层嵌套、过度杠杆、套利频繁等问题开始出现,大量资金一直表外,并导致了2015年的“股灾”和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金融风险迅速累积。
这样的现状,严重违背了互金行业发展之初背负的「盘活资金、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使命,「规范资产管理业务」成为国家层面的共识,2015年,互联网金融开始进入下半场,而P2P的好日子也到此结束。
从2016年起,P2P平台此前「野蛮成长」时期积累的问题开始暴露,如在业内引起极大反响的借贷宝「裸条」风波的第一次爆发就是在2016年6月;而在P2P业务量仍然不断上涨的同时,首个国家级别的金融行业协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也在2016年成立,「规范经营」开始成为监管主调;随之新三板挂牌新规明确,互联网金融暂不进入创新层,P2P挂牌之路被堵死;随后更严厉的措施逐步出台,首付贷、校园贷、现金贷、金交所等口子逐步被堵上,网贷能做的越来越少。
由于P2P行业政策环境变化的原因,在2016年、2017年,随着风口冲进来的大量中小平台开始退出行业。而雷锋网发现,在监管逐步升温、平台叫苦不迭的同时,头部P2P平台的盈利情况并不能算差。
图片来源于网贷之家
跟据网贷之家日前整理的26家网贷平台的2017年财务数据来看,相较2016年,2017年P2P平台营收及盈利状况呈现显著改善。26家平台中,有23家平台已经实现盈利,其中宜人贷、拍拍贷、微贷网盈利能力居前三,2017年净利润分别为13.7亿元、10.8亿元、5.44亿元,平均净利润约为10亿元。还有3家平台出现亏损,分别为信而富、乾方位和宝点网,2017年净亏损为2.39亿元、1225万元、44.36万元。
由此来看,虽然网传10亿元实缴资本的门槛,对于头部公司来说问题并不是太大,毕竟「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此举更多的是为了挤出此前低门槛时期进入行业、存在诸多不规范运营的中小公司,使得P2P行业回到合理的利润和发挥「盘活资金」的作用。
必须指出的是,10亿元的硬性要求只是门槛,在「合规」的基础下,风控和场景依托将成为P2P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小平台转型谋生存:出海、消费金融or区块链?
在监管部门未来将提出的主体资质门槛要求面前,大的网贷平台或能借助自身盈利能力或股东支持满足合规要求,但对于规模较小的平台而言将是一次严重狙击。那么,这些平台会选择哪些形式以寻求生存?依据此前现金贷企业遭受整顿之后的经验,「出海」、发力消费金融和转型区块链或成为摆在面前的选择。
一位在某现金贷企业工作的人员向雷锋网透露,自去年12月发布《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后,其司开始转向印尼、菲律宾、越南等市场。
目前来看,这些地区对金融领域的监管还处在初级阶段,网贷平台还有充分的套利空间。一位成功出海印尼的现金贷公司负责人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如此表示,「换个市场就是新蓝海」,「十家现金贷公司有四家将目光转向东南亚市场」。言语之间不乏兴奋。
还有些平台则通过和第三方机构合作,发力消费金融。这种转型案例多不胜数。如去年10月在美国上市的趣店集团,前身为专注于校园分期业务的“趣分期”,在受到国家整顿政策的压力后,该公司自建场景,转型汽车消费金融领域,并于今年1月上线「大白汽车分期」产品。此外,微众银行旗下产品微粒贷自去年年中也开始选择和消费金融类公司合作,如为消费金融平台提供风控输出服务,以谋求更广泛的用户。
除上述两项选择外,时下火热的区块链似乎让日渐收紧的P2P迎来了「第二春」。甚而有业内人士打趣道,「很多过去做P2P的都转来做区块链了」。从某种角度来看,P2P行业因信息不透明、资金流向无法确定、非法集资现象频发,而区块链技术由于具备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可追本溯源的特性,可能具有天生解决P2P行业劣性的优势。但目前来看,区块链应用场景还处于非常初级阶段,且全球对其监管立场不一,留给P2P行业转型的空间依然十分有限。
结语
P2P从诞生到吃监管红利,走过元年,受监管制约,再到谋求转型,也不过几年时间,但其中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纷繁复杂。随着“史上最严厉监管”的政策不断出台,业内叫苦不迭,「再这么管下去,P2P恐怕就要死了」的声音也开始在业内流传。
但从监管表现出的态度和P2P近几年来的发展来看,「管死P2P」或许并不是监管层想要的:国家没有将P2P一刀切,也正是看到了P2P的价值。
但如果拿人的成长时期来比喻,目前的P2P行业尚未成年,甚至行业中爆出的裸条、自贷、拆东墙补西墙等现象以及伴生的骗贷欺诈行为,都在暗示着这个未成年孩子的「熊孩子」身份。而监管和合规化的要求不仅是对「熊孩子」的管教,对P2P行业来说更是起到了类似从中学升重点高中的作用,从而选出最终的优胜者;而大环境的变化,也使得对P2P的竞争力要求从以客户规模为主要目标扩张到客户价值挖掘及流量的重复变现上,而那些面对监管,还停留在以往做法,只是想着「还有什么生意没有堵上」的平台,或许还有更坏的日子等着他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