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在2021年发布12代酷睿Alder Lake处理器,全新的“性能核心+能效核心”混合架构设计,在性能和成本上取得了平衡,带领英特尔走出AMD Zen 3处理器和的11代桌面酷睿的“阴影”。
12代酷睿竞争力虽强,但当时只包括了6款桌面端CPU,没有覆盖走量的中端的桌面和笔记本平台。而1月5日,大家终于在CES上等齐了移动版和桌面端的12代酷睿。移动版包括28款新品,桌面端也有多达22款新品,完成从双核赛扬到顶级i9,几乎全产品线、全价位段的覆盖。
而AMD也在CES上发布了新的锐龙6000系移动处理器,X86平台新的处理器大战已经开始了。今年上演的会是“英特尔反击战”还是“AMD卫冕战”?
图源anandtech↑
包括之前的6款,现在的12代酷睿桌面端产品线有28款产品。i9、i7和最高端的两款i5有能效核心,再往下的产品,核心数目配置没有多少变动:
顶端的i9有5款,全系都是8个性能核心+8个能效核心,30MB L3缓存,TDP从35W的i9-12900T一直到125W的i9-12900K/KF,最高睿频5.2GHz
i7系列也是5款,都是8个性能核心+4个能效核心,25MB L3缓存,TDP从35W的i7-12700T一直到125W的i7-12700K/KF,最高睿频5.0GHz
i5系列有9款,都是6个性能核心,最高阶的i5-12600K/KF(2.8-4.9GHz)还带了4个能效核心,20MB L3缓存,125W TDP。其余包括i5-12400/i5-12400T/i5-12400F、i5-12500/i5-12500T/i5-12500F、i5-12600等7款
i3系列有5款,都是4颗性能核心,包括i3-12100/i3-12100F/i3-12100T、i3-12300/i3-12300T
奔腾有G7400和G7400T两款,赛扬有G6900/G6900T两款,都只有2颗性能核心。
备注:带K后缀的是可超频版本、F后缀是无核显版,KF后缀是无核显可超频版、T后缀是35W TDP(i9-12900T虽然是35W TDP,但Turbo功率依然高达106W)。
当然,最让玩家高兴的是一同发布的H670、B660和H610主板,比起之前昂贵的Z690主板,可以有效拉低12代酷睿板U套装的价格。
另外,英特尔终于更新了官方散热器,包括带RGB灯的RH1散热器,铜底,可以压Turbo功率202W的i9;而i3到i7产品配的是RM1散热器,可以应对180W Turbo功率的CPU,而入门的奔腾和赛扬搭配的是RS1散热器。
移动端这边也非常热闹,包括面向高端游戏本的Alder Lake-H标压版、面向超薄本Alder Lake-U低压版和面向工作站的Alder Lake-P系列,共28款产品。
打头阵的是包括i5到i9的8款Alder Lake-H标压版处理器,都是45W TDP,后缀带50的都是4个能效核心的版本,其余都是8个能效核心:
i9-12900HK、i9-12900H、i7-12700H、i7-12800H四款都是6个性能核心+8个能效核心(共20个线程),前两者性能核心最高频5.0GHz,后两者分别是4.8和4.7GHz;
i7-12650H是6个性能核心+4个能效核心(共16个线程),最高频率4.7GHz;
i5-12600H和i5-12500H是4个性能核心+8个能效核心(同样是16个线程),性能核心最高频率4.5GHz
i5-12450H是4个性能核心+4个能效核心(12个线程),最高频率4.4GHz
英特尔表示有超过100款产品会采用12代标压处理器,覆盖35W到65W的不同产品,宣称每瓦性能比苹果M1 Max 和AMD R9-5900H更高(这里是因为绝对性能的提升而拉伸的能耗比。苹果:还能和我一个35W的CPU比?),1080p游戏性能提升28%,内容创作性能提升44%。
新的Alder Lake-P系列处理器,专门为工作站平台设计,共有6款,核心规格和Alder Lake-H标压版一致,但为了追求能效而降低了频率,TDP从55W下降到28W。
面向超薄本Alder Lake-U低压版有14款,15W TDP(命名“12X5”)和9W TDP(命名“12X0”)各7款,主要是频率差别,这里主要提一下前者:
2P+8E共12线程的i7-1265U和i7-1255U(都带有96EU的GPU)、i5-1254U和i5-1235U(GPU只有80EU,频率也更低)
2P+4E共8线程的i3-1215U,64EU的CPU
奔腾8505和赛扬7305,都是1P+4E共6线程设计
同样是在CES,AMD也发布了新的锐龙6000系移动处理器,有台积电6nm工艺、新的“Zen 3+”架构CPU、RDNA 2架构核显。新处理器包括2款U系列的低压版(15W到28W)和8款H系列的标压版(35W+和45W+)。
图源anandtech↑
Zen 3+架构主要是提频和改进电源管理:R9-6980HX和R9-6980HS的最高频率冲到5GHz,AMD宣称R7-6800U的多线程性能提升130%(但AMD这颗6800U是28W的,而不是15W);降低闲置和高频的功耗,提升移动设备的续航,AMD宣称网页浏览和播放视频的功耗降低15%-40%。
CPU的其他改进包括支持DDR5内存(DDR5-5200 和 LPDDR5-6400)、支持PCIe 4.0、有USB4原生支持(可以跑雷雳3)和AV1硬解。
比起CPU部分的改进,GPU部分就让人兴奋多了。RDNA 2是AMD史上最强的核显,性能直接翻倍。RDNA 2核显的有12组CU,频率也从前代的2.0GHz提升到2.4GHz,缓存加倍,光栅性能翻倍,渲染后端翻倍,而且支持光线追踪,Awesome!
对比上一代的R7-5800U(15W),AMD宣称R7-6800U(28W)的游戏性能提升1.8倍到2倍,在1080p游戏下是竞争对手性能的1.2倍到3倍。配合AMD FidelityFX技术,宣称游戏帧数还能再提升20%-60%。此外,35W的标压平台配合AMD显卡可以使用SmartShift Max,让CPU和独显动态调整功率以提升性能。
AMD表示搭载移动版的锐龙6000系处理器的新品会在2月开卖,2022年会有超过200款相关产品面世。
经历多年的挤牙膏发展之后,近几年的X86平台处理器,无论是桌面端还是笔记本移动端都有巨大的进步。特别是CPU部分,X86平台的进步速度远超ARM平台。在高通、三星、联发科都因为ARM的公版CPU架构而遇上瓶颈的时候,X86平台上一年有锐龙5000,今年有12代酷睿和锐龙6000,英特尔和AMD战得正欢。
英特尔这边,12代酷睿引入的混合架构更像是苹果的“性能核+能效核”(P核和E核),而不是安卓阵营/公版ARM的“大小核”,通过面积更小的能效核来堆核心提升多核性能,而单核性能靠大规模的性能核来推,可以继续延伸和拉直处理器的能耗比曲线。
真要说12代移动版有什么明显缺点的话,那就是“性能核+能效核”的设计和海量的产品SKU,让理解产品规格的难度指数级上升,就算是玩家都很容易看蒙圈。
AMD这边,有台积电强势的制程优势和Zen架构的支撑,Zen 3+架构可以继续推高频率。从之前桌面端12代酷睿的性能表现看,移动版12代酷睿的CPU性能可能会在锐龙6000系移动版之上。但这一代6000系锐龙移动版的最大特色,其实是性能翻倍的RDNA 2 GPU,可以大幅降低3A大作的入门门槛。
现在还不知道2022年会是“英特尔反击战”还是“AMD卫冕战”,但笔记本移动处理器大战已经拉开揭幕,在12代酷睿和锐龙6000系笔记本产品大面积铺货之前,就不再推荐买上一代的产品了,以免出现“49年入国军”的悲惨故事。
雷峰网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雷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