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那些年我们错过的大雨又回到了北京,而此时上海的太阳却烘烤着大地,刚逃离了「水深」的北京又投入到了「火热」的上海。这次沉浸感上海之行的主要目的在于体验阿里巴巴旗下的虚拟购物系统「Buy +」,整套购物系统的承载平台是 HTC Vive,而负责给这套操作系统进行内容开发的是时光机虚拟现实(TVR)。那么 Buy+ 平台到底体验如何?让沉浸感带着诸位读者的疑惑走进展区一探究竟吧。
在购物街偌大的会场中 Buy+ 的体验区虽被安置在会场一角,但却是场内体验设备最多,占地最大的展区。能够体验的 Demo 共有两套,分别对应的不同的商品,一套是展示皮包的,而另一套则是展示内衣的。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记者戴上了头盔进入到了虚拟展示空间,硬件体验上由于使用的是 HTC Vive 所以并不会出现不适感。而细节交互上面,整个 Demo 做的相对合理和完善。就沉浸感体验的皮包展示而言,其中分为两层交互逻辑——右手的空间移动和左手的商品菜单。整个虚拟展示空间被划分成商品展示区和「秀场」。用户以右手拿起商品,左手呼出菜单可以发现商品展示上会出现「更换大小/颜色」,「买家秀」,「卖场展示」以及「返回」等选项。VR 技术除了能让买家更直观地看到商品的大小型号和颜色的区别之外,还能通过「买家秀」看到买家评价的一段 360° 全景视频,以及「卖场展示」渲染的模特在虚拟空间中展台上的「T 台秀」。
在整个过程中,虚拟空间内都有工作人员的指导。据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虚拟空间内的工作人员并不在现场,而是远在杭州,在将来这一虚拟形象可以由用户自行定制。沉浸感推测今后虚拟卖场内的工作人员将来很有可能会变成未来淘宝店内的客服人员——这一点有些类似于线下购物商店里的售货员,只不过他们工作的地点由线下实体店转移到了线上虚拟卖场内而已。
在其他人体验的时候,沉浸感发现有不少体验内衣购买的男士都不自觉地咽了咽口水,但并不是因为展示空间内的 T 台秀而是因为其中的「买家秀」而这段视频并不是由 VR 技术制作的,而是真人预先录制好的全景视频……这从侧面也暴露出了目前 VR 技术存在的问题——目前 VR 内容的展示在逼真度上还不够,尤其是光线处理和贴图纹理上还不够细腻,虽然在展示上面足够直观并且具备一定的真实感。比如用户可以拿起皮包进行 360°无死角地查看,并且还能拉开皮包拉链,直观地观看不同颜色和大小的皮包在模特身上的效果,要购买的时候只需用左手调出购物车丢进去即可。
我们虽然能通过预先拍摄好的全景视频观察到买家对于皮包的反馈,但皮包细腻程度的缺陷却能直接影响到消费者购买决定。而高细腻度卖场的制作又意味着高成本的投入,这种高成本的展示方式能否被商家广泛接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目前汽车制造公司已经为旗下高端豪车制作出了细腻的 Demo,用户通过 Vive 不仅能将整辆豪车从里到外仔细观察一遍,还能拆卸下车辆的某个部件。对方告诉沉浸感,这种高精度的 Demo 制作起来耗费的时间和金钱相当可观。这是否意味着只有类似于售卖汽车奢侈品这种高利润的商家才会投入时间和金钱到虚拟卖场和商品的展示之中呢?
带着这个问题,沉浸感询问了阿里 GM Lab 负责人袁岳峰。他表示目前这个项目目前只是阿里对于人们未来线上购物形态的一种展望。具体是否会成为高端商品卖家展示的工具这一问题上,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尤其是考虑到沉浸感体验的 Demo 展示工具采用的是高端头显 HTC Vive。这意味着在普通消费者之间推动这种线上虚拟购物的形式将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毕竟高端 VR 设备都还没有普及。
购物意味着消费,对于线上购物而言其中支付问题便是重中之重。目前 VR 应用内购物还没有一个标准。而 Buy+ 目前预想到的是三种解决方案:
1. 账户登陆,在用户购买行为发生之前,必须登陆支付账户(与我们普通的购物消费方式无异);
2. 预授权,与各种应用内付款一样,采取限额内免密支付的方式;
3. 消费设备植入授权硬件,VR 设备上集成类似于指纹识别之类的身份识别硬件模块。
虽然体验 Demo 这一块已经有了「支付选项」,但具体如何打通支付环节和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授权,阿里这边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沉浸感认为,支付环节是 VR 体验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关系到应用变现的关键环节,而目前「VR 内支付」还处于消费者习惯培养阶段,如果一个有效而合理的机制被制定,推行以及完善成功,那么这将极大地推动 VR 内容开发业的繁荣。
在最后,沉浸感询问阿里巴巴未来在 Buy+ 平台中将会起到怎样作用之时,袁岳峰回答道:「未来阿里肯定不会涉及到 Buy+ 平台的内容建设上来,这部分展示内容的搭建由第三方去完成,虽然目前有能力做这一方面搭建的公司还很少,但随着 VR 的不断发展和前行,这样的公司会越来越多。阿里要做的是协调虚拟空间内购物者之间的沟通,以及虚拟购物空间内基本交互方式规范的制定。」
如果我们分析目前阿里针在淘宝网运营中所起到的作用,那么不难发现阿里在 Buy+ 平台的地位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协调沟通」对应的是目前的「阿里旺旺」,店铺的搭建交同样也不是阿里负责而是由商家完成,而「虚拟空间内交互规范」的制定权利同样也是握在阿里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