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网按:苹果 ARKit 和谷歌 ARCore 引起了大众对 AR 的密切关注,但 AR 眼镜要进入消费市场还需要一段时间。本文的作者为以色列 AR 眼镜厂商 Lumus CEO Ari Grobman,他在文中讨论了目前 AR 的发展情况,以及 AR 眼镜还无法普及消费者市场的一些原因。雷锋网整理如下。
对 AR 技术来说,今年绝对是值得纪念的一年,两大科技巨头都抛出了自己的 AR 套件,彰显了通过移动设备推动 AR 技术进入大众消费市场的决心。其中,苹果在今年 6 月份的 WWDC 上展示了 ARKit,而谷歌则在 8 月份推出 ARCore,开发者也马上打起精神投身到了新款 AR 游戏和应用的开发中去。
眼下,要判断到底哪个软硬件生态能成为未来 AR 行业的主流还为时过早,但可以肯定的说,AR 头戴设备将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
既然 AR 这么快就能切入大众消费市场,为什么放眼望去却没几家公司在搞 AR 眼镜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科技进步需要时间,让用户接受新事物也需要时间。对能洗牌整个产业的革新性技术来说,用户的接受曲线一直存在,先是技术创新出现,随后一些早期的鸟儿开始试水,接着会逐步迈向主流,并最终成为“大众情人”,连你的奶奶都会玩了。
如果对 AR 的发展来次溯源,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是 Snapchat 的滤镜和去年《Pokémon GO》的大热给市场做了次热身,而我们手上的移动设备要做的就是为 AR 发展的下一个里程碑——头戴设备探路。未来,用户也会随着接受曲线慢慢成为 AR 头戴设备的拥趸。不过,在 AR 眼镜设备进入主流前,制造商们还有许多障碍需要跨越,包括成本、形式、功能和内容等。
想要让用户乖乖掏腰包,AR 眼镜的价格就必须降至 1000 美元以下,因为眼下高端智能机的售价也在这个区间,这也是喜爱尝鲜用户能接受的价格上限了。
未来几年里,随着创新和摩尔定律的不断迭代,运营商可能会开始为 AR 眼镜提供补贴,或者用批发价售卖产品。这样一来,销量攀高后用户拥有 AR 眼镜的成本就会大幅降低,就可以开始向大众市场迈进了。
有人会说,运营商怎么那么大善心?其实很简单,AR 眼镜依靠网络消费娱乐内容,而运营商可以凭借流量变现。
从形式上看,市场上现有的 AR 光学解决方案都有些“傻大黑粗”。虽然一些发烧友为了功能可以放弃对外观的挑剔,但在大众市场,颜值才是第一生产力,那些大砖头们可配不上穿戴设备的称号。
对用户来说,眼镜的体积和重量相当重要,而这两点主要由光学技术来决定,因此对制造商来说,早日攻克光学技术的难关是他们最渴望的。只有有了超一流的光学技术,才能在保证 AR 眼镜身材苗条的同时提供更多功能。
此外,在为 AR 眼镜瘦身的过程中,制造商们也应该考虑眼镜的配置。它应该是一款独立产品?还是需要外接控制盒、电源和处理器?用户佩戴的 AR 眼镜是否要与手上的智能手机或控制盒联动?此外,在设计上制造商是否要学习 Beats 走潮流路线呢?它们可是在入耳耳机和蓝牙音箱统治的时代把笨重的头戴耳机卖给了用户。
AR 眼镜大瘦身也会引发一个问题,那就是产品的续航和功耗不好控制。处理能力强了,续航会缩短,但如果保住了续航,许多功能就会受限于处理器性能。眼下,许多厂商都在电池技术上花了大价钱,而名为 Microvast 和 Gridtential Energy 的两家公司正在重新发明电池,未来它们可能会成为 AR 行业发展的推动着。
处理器性能瓶颈也是丰富 AR 功能的绊脚石。眼下,AR 眼镜的一些必要功能,如追踪用户所处环境和动作并生成精确的地理信息内容都会让处理器负载过大,而此种状态下的处理器都会相当灼热。如果解决不了散热问题,想把头戴设备卖给消费者就是句空谈。
除此之外,全新的 UI 也是 AR 头戴设备普及过程中必须重视的。还好,苹果、谷歌和 Facebook 都在努力,而开发者的内容创作将在未来 12-18 个月内迎来井喷。未来, AR 行业恐怕还会显现出得 UI 者得天下的趋势。
想解决这些挑战并非易事,但 AR 行业的制造商们已经整合了资源,它们准备与这些挑战来场正面战斗。现在,整个科技行业都在期盼新的革命性体验出现,恐怕没有哪家公司想在新技术爆发时被甩在身后。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者和发烧友们应该能在未来两年内戴上 AR 眼镜。
Via techcrunch 雷锋网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