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继第一天的精彩议程后,由临沂市人民政府、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装备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临沂市大数据局、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临沂人才工作集团有限公司、中科院计算所临沂分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关村视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承办的“2019国际人工智能及智慧物流大会”继续在临沂召开。
大会第二天的议程设有三个平行专题会议,分别为“计算所技术与产业对接专题研讨会”“人工智能与健康养老专题会议”和“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发展专题会议”。
马英矫:基于工业5G系统的电动车柔性智能制造平台
大会伊始,北京中科晶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马英矫作为开场嘉宾,发表了题为《基于工业5G系统的电动车柔性智能制造平台》的演讲。
马英矫介绍,作为新生代消费群体的主力军,90后和00后对于商品的要求除了实用性还有个性化。这意味过去工厂用一套模具大规模生产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未来工厂生产线必须朝着可重构、柔性化的方向发展。
建设柔性化的智能制造体系有几个关键要素:一是设备必须可灵活移动,而且能够互联互通;二是工艺能按需调整;三是人机物协同作业。
马英矫表示,未来的工厂将不受限于空间和地域,要做到设备互联网互通且所见即所得,高速度、大容量、低延迟的5G网络必不可少。
在此背景下,中科晶上联合华为发布了全球首枚5G-U工业芯片,并在电动单车的生产线上进行了试点。据了解,传统工厂一天能够生产600-700辆自行车,引入基于5G芯片的柔性智能制造体系后,其产能提高到了1000辆,并大幅节省了人力。
郭英杰:面向安全管理行业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随后,北京中科天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郭英杰以《面向安全管理行业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为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说。
郭英杰介绍,目前中科天演主要聚焦于用深度学习、运动物体建模仿真等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来解决电力行业和驾驶行业的安全管理问题。
在电力行业, 2014-2018年间全国共发生人身伤亡事故238起,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类:一是人员违规操作,二是设备巡检不到位。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中科天演不仅能够识别火焰等危险特征,还能分析工作人员是否有正确佩戴安全设备、有没有在安全距离内,以及作业是否规范等,并及时提供预警。
驾驶行业同样是安全事故的高发地带,其中疲劳驾驶和干扰驾驶导致的事故占据了不小的比重。中科天演可以通过对司机的头部姿态、面部表情、眼动数据等分析建模,判断司机的驾驶状态,并进行有效的安全预警。
邱林杰:知人识面辨万物,开源赋能共发展
紧接着,中科视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邱林杰以《知人识面辨万物,开源赋能共发展》为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今天,大众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已经不再陌生。而中科视拓正是人脸识别赛道上的一个重要玩家。邱林杰介绍,中科视拓同时提供离线和在线两种不同的人脸识别服务,采用1:1和1:N比对,支持公有云和私有云部署。
目前,在一万人的底库中,中科视拓的1:N验证通过率已经能够达到98%。其人脸识别技术也已经广泛应用于楼宇、校园、场馆等多个场景,包括通行管理、访客管理、人脸迎宾等。
此外,中科视拓在微表情识别领域也颇有建树。基于这项技术,除了能监测司机的疲劳驾驶情况,还能帮助高危生产现场和信贷行业做风险预警。
围绕计算机视觉技术,中科视拓还建立了一个通用AI管理平台——See TaaS,将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方法转换为标准化的服务产品,为不同企业提供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生产能力。目前该平台已经服务了十余个行业。
汪玮:工业智算机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
短暂的茶歇过后,中科海拓(无锡)科技有限公司的汪玮用题为《工业智算机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的演讲开启了专题会议的下半场。
汪玮表示,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有三个关键要素——算法、算力和数据。现在我们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数据和非常优秀的算法,但算力依旧比较稀缺或者说昂贵。很多工厂都希望在生产线引入智能算法来提高质检的效率,但听到一块GPU需要几万块钱时便陷入了沉默。这正是促使中科海拓进入智能工业计算机领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年9月8日,中科海拓在物博会上发布了首款灵知系列的工业计算机。汪玮表示,当前的工业计算机大多博而不精,功耗和成本高,实用性较差。相比之下,灵知系列具有专业的智能计算架构,可以动态调配算力,功耗低、操作简单,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和性价比。
此外,中科海拓也为工业产业提供了多领域、全场景智能的计算平台,可以广泛应用于产品质检等诸多领域。
张节萍: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感知、应用
然后,济宁中科智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张节萍在题为《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感知、应用》的演讲中介绍了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是在各行各业落地应用的。
张节萍表示,物联网就像人的眼睛、鼻子、耳朵和四肢,人工智能则像大脑,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中科智城在物联网领域推出了云平台——智城云,聚焦PaaS和SaaS应用层,并提供包括微信小程序、手机APP在内的一整套解决方案。
以中科智城的云合超级APP为例,张节萍介绍,目前物联网领域有很多小微初创公司,他们需要将产品接入一款APP来实现家电的智能。云合超级APP可以接入各种各样的智能家电,而且开发费用只需要千元左右,研发周期非常短,仅需一周左右。同时还支持为大型企业定制独立的APP。
江树浩:中科驭数软件定义通用加速器
专题会议最后,中科驭数的江树浩以《中科驭数软件定义通用加速器》为主题压轴登台演讲。
江树浩介绍,IoT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海量的数据,对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计算的范式也在不断演化,端设备不仅可以产生数据,也可以响应云端的计算任务。
这种变化为专用计算架构创造了巨大的机遇,不少国内外巨头纷纷布局专用芯片的研发和制造,希望专用芯片能在计算效率和计算性能上获得显著提升。
然而中间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摩尔定律逐渐失效,无论专用还是通用芯片的性能提升都开始减缓;二是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很难应对快速变化的应用迭代。
在此背景下,中科驭数提出了KPU的概念,希望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打破这两重瓶颈。江树浩介绍, CPU虽然性能更高,但它只是通用的纸面性能,而KPU体现的完全是执行计算任务时的实际性能。同时中科驭数也提供软件,能够定义更复杂的运算。
因为这种软件定义的特点,KPU可以快速从一个专用领域切换到另一个专用领域,快速覆盖比较重要的长尾应用市场。
陈益强:面向医养结合的联邦学习方法及应用
在上午并行举办的“人工智能与健康养老专题会议”中,计算所泛在中心主任陈益强以《面向医养结合的联邦学习方法及应用》为主题率先发表了演讲。
陈益强介绍,现在很多医学AI方面的研究都是围绕医院场景展开的,但医院的数据基本都是发病以后的数据。事实上很多疾病发病前都有一个前驱期,找到这个前驱期的特征对于疾病的早诊早治至关重要。
因此医学AI的研究还必须找到一个养老的场景,建立医养结合的模式。但这个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因为这两个场景有着很大不同,医院的数据量比较小,类型也比较单一,好处是质量很高。养老场景却恰恰相反,数据量非常大,但质量不高。
解决这问题的课题之一就是如何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最大化利用医院的小数据。针对这个问题国际上提出了联邦学习的方法,即只传参数,数据在本地。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横向迁移来解决小数据的问题,然后再通过纵向迁移来解决共性向个性转换的问题,相当于有了举一反三的能力。
卢映希:智慧养老与人工智能
随后,乔治梅森大学教授卢映希围绕《智慧养老与人工智能》发表了精彩演讲。
卢映希的演讲分三个部分:一、介绍人工智能的和作用;二、探讨为何要构建养老产业的智慧平台;三、介绍人工智能养老的实际案例。
卢映希表示,未来就像电影《钢铁侠》中描绘的那样,人类除了大脑其他脏器都可以替换。借助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将拥有更加健康的身体,变成增强人类。
在这个前提下,养老产业无论是建设城市还是养老院都要从平台开始打造。在这个平台上,不管来自何方的人都可以发展业务,利用平台上技术和设施独立生活和发展。
卢映希强调,比起单一技术的开发,这种融合性平台的构建是最重要的。因为世界早已融为了一个整体,联合全球的专家和企业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促进行业的发展。
董少杰:人工智能在脑卒中管理实践的应用
紧接着,华翌科技创始人及CEO董少杰发表演讲,介绍了人工智能在脑卒中管理实践的应用。
董少杰介绍,脑卒中全球是第二大的致死疾病,在中国更是位居首位。脑卒中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目前60%-70%的死亡都是缺血型脑卒中引起的。因此,利用人工智能手段提升脑卒中的防治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董少杰指出,脑卒中防治与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的结合必须紧贴临床治疗流程,主要分几个重要部分:一是急性期的治疗,二是二次预防,三是康复治疗,四是出院随访。
目前相关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主要还集中在急性期的治疗当妈,把院前的急救和医院的信息系统之前的断层地带打通,其次还有在诊疗过程中用AI算法来协助医生做诊断。
孙玉宁:国产医用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进展
而后,在题为《国产医用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进展》的演讲中,苏州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孙玉宁介绍了高内外在医疗机器人方面的进展,以及苏州协同创新研究院所做的一些工作。
孙院长介绍,手术机器人具有精准、出血量小、恢复快等优点,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目前,全球的手术机器人装机量已经超过了5000台,国内装机量也超过了100台。
近几年,中国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来鼓励相关技术的发展。在政策和技术进步的双重驱动下,中国的手术机器人产业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按细分形态来说,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和骨科机器人在国内是进展比较快的;其中前者已经进入到临床,还没有拿证;后者已经拿到证,也进入到了临床阶段。
孙玉宁预测,未来三到五年,将会有大量的国产机器人涌现出来。
邬向前:人工智能维护人类健康
第五位演讲嘉宾是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长聘教授邬向前博士,他在会上带来了名为《人工智能维护人类健康》的主题分享。
邬向前博士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史出发,逐步深入到它在医疗领域的落地应用。邬博士介绍,中国是全世界盲人数量最多的国家,20%的人口中诞生了40%的盲人,共计1700万人。其中很多致盲是因为不可逆的眼底病变,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其实,很多眼底疾病都是可以通过早发现早治疗治愈或得到控制的,只不过中国的眼科医生非常稀缺,往往顾不上眼底筛查。因此很多企业提出了用人工智能中的图像识别技术来代替医生进行读片筛查,比如谷歌2016年就涉足了这一领域。而邬向前博士的尝试更早,从2008年就开始了。
邬博士介绍,目前其团队在AI眼底筛查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未来还将继续开展乳腺癌和肺癌检测方面的研究。
张博宁:睡眠智能化产品的技术方向与应用
继邬博士之后登台的是绵眠(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TO张博宁,他用题为《睡眠智能化产品的技术方向与应用》的演讲,为现场听众打开了新的视野。
张博宁在演讲中反复强调了睡眠的重要性,一个人的睡眠好坏和他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有痛点地方就有市场需求,有需求的地方就有人涌入。
张博宁介绍,与睡眠相关的技术应用有两大技术分支:一是监测睡眠情况的好坏;二是用技术手段改善睡眠。其中,绵眠智能主要聚焦于前者。
把这个环节做好之后,还可以延展到非常多的领域,比如把睡眠有问题的用户导流给医疗机构,或者与灯光、空调等联动,根据用户睡眠的不同阶段营造最舒适的睡眠环境。
胡建军:中美医用机器人前沿发展之比较
最后,中科院自动化所常州智能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胡建军压轴登台,用主题为《中美医用机器人前沿发展之比较》的精彩演讲为专题会议画上了圆满句号。
胡建军结合自己在国内外的研究经历,介绍了许多医用机器人的具体应用。他指出,协同控制是人工智能提升医用机器人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手术机器人领域,过去大家关注比较多的是操作者跟机器之间的协同,忽略了系统机械臂和病人之间的有效协同,事实上后者可以给手术的有效性和效率带来显著提升。而在康复机器人领域,内骨骼动力和外骨骼动力间的融合,决定着病人康复后能否真正地脱离装备。
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发展专题会议由中科院计算所李锦涛书记致辞,共有7名嘉宾发表精彩演讲。
李锦涛书记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正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新旧动能转换通过新模式代替旧模式,新业态代替旧业态,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外延增长型向内涵增长型,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是党的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综合试验区,也是中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综合试验区。计算所在山东临沂召开技术发展工作会议,研讨如何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巫英坚:自主创新
会议开始,前长虹集团副总经理巫英坚围绕《自主创新》这一主题发表演讲,点燃了会场气氛。
巫英坚表示,自主创新不是领导一号召,投资一到位,大家一哄而上就能做成的,而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过程。
自主创新有两个重要话题,一个是精益创业,一个是隐形冠军。精益创业的核心思想是,市场、技术和产品本身是一体的,如果把它们分割开来实际是在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所以乔布斯有一句名言,简单比复杂更难。
关于精益创业有四个核心要点:一、创业者无处不在,你只要创造了价值就是企业家;二、创业就是管理;三、创新、创业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学会;四、要学会衡量创业、创新的价值。
所谓隐形冠军,有两点非常重要的准则:一是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寻找最小可用化的产品痛点和解决方案;二是简单的问题重复做,形成技术上的高度专业化。有了这两大前提,再加上市场上的全球化,以及稳定的员工组织和流程,企业就能获取持续的高利润。
梅彦川:浅谈人工智能园区的创建与发展
随后,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梅彦川以《浅谈人工智能园区的创建与发展》为题,介绍了自己对人工智能园区创建和发展的心得体会。
梅彦川指出,以发展智能产业为导向、企业运用智能科技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和探索建立支持人工智能园区价值创新的体制,共同构成了一个可以落地的人工智能园区的基本框架。
但有了框架还不够,人工智能园区的发展还必须抓住重点,主要有四个任务:技术示范、政策试验、社会实验、基础设施建设。
梅彦川表示,作为一家初创企业,驭势科技有两点非常深刻的感触:一是产业必须深度融合,以驭势科技为例,它在芯片领域很有优势,但并不懂得造车,必须与外力深度融合;二是从创业到量产,企业九死一生。
作为过来人,驭势科技可以给企业们输出许多宝贵经验和教训,从侧面加速工智能园区的创建与发展。
任浩:人工智能产业园的愿景与路径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的任浩先生第三位登台演讲,阐述了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建设愿景、目标和实现路径。
任浩指出,人工智能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朝着三个方向努力:建立市场细分、应用广泛、智能示范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地;打造产业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为一体的系统;使之成为国内人工智能转化、制造和交易的重要平台和基地。
他表示,如果人工智能产业园只是泛泛地引入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很可能会不聚焦,因此必须垂直和细分。临沂本身是物流重镇和农业大市,人工智能产业园的建设可以重点考虑与这两个特色产业结合。同时,完善教育、医疗等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对人才引进有着重要作用,是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具体而言,任浩给人工智能产业园的建设路径提出了四条重要意见:一、从补主体走向强关联,由单一的产业生态向自然生态、产业生态和社会生态转变;二、用政策、行政化、硬基础“三要求”驱动园区1.0走向2.0;三、从硬基础环境向软环境转变;四、园区管理要从轻管理走向精管理。
陈青洲:用明天的眼光办今天的事-完善营商环境,服务AI企业
短暂的茶歇过后精彩继续。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原总经理陈青洲以《用明天的眼光办今天的事-完善营商环境,服务AI企业》介绍了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在服务AI企业方面的先进经验。
陈青洲介绍,漕河泾的人工智能企业在2017年底就达到了300多家,总营收620多亿元。原定2020年达到1000亿元营收的目标有望今年就能实现,可谓成绩傲然。
但漕河泾开发区的发展存在几点不足:首先产业链高端引领不足;其次项目储备以及在孵的企业以后成为小巨人、大巨人的偏少;再次企业互动及产业园融合不够;最后营商服务有待提升。
为此,漕河泾开发区从“爱”出发,形成了六项常态服务、五大平台建设(园区政务服务平台、园区商务服务平台、园区双创服务平台、园区人才服务平台、园区综合服务平台),并推行了园区特色服务22项。
陈青洲介绍,深化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园区的发展必须秉持四个并举原则,即规划现行和政策引导并举,项目引进和孵化培育并举、平台打造和应用示范并举、营造氛围和务实联动并举。
冯俊涛:产业空间运营的机会与逻辑
随后,赛迪集团高级分析师冯俊涛以《产业空间运营的机会与逻辑》为题发表演讲,阐述了他对产业空间和如何向空间要效益的深刻理解。
冯俊涛表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已经步入了黄金窗口期,但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即产业空间的滞后。她认为,未来的产业空间不能仅仅提供基础配套服务,同时还要有技术、人才、金融等等这些增值服务。
冯俊涛表示,过去以低成本进行城镇化开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将是城镇化高成本发展的时代。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单单依靠政府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入新的市场化主体。我们的发展环境也需要从原来的“大政府、小市场”切换为“小政府大市场”,政府只要充当好裁判员的角色就好了,主要负责政策制定和营商环境的打造,让新进入的主体发挥好市场化作用。
马兴庆:人工智能在山东临工智能制造中的探索
紧接着,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兴庆发表题为《人工智能在山东临工智能制造中的探索》的演讲,分享了人工智能与传统制造业相结合美好的场景以及临工的智能制造实践,让与会听众对人工智能来赋能新旧动能转换有了更加具体深刻的认识。
马兴庆介绍,山东临工在2013年提出了“一全双创三结合”的创新模式,即全员参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并举,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一线技术工人紧密结合。他表示,不管智能制造还是人工智能,最后都必须聚焦于客户价值,围绕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和设备效益来展开。
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山东临工近几年在智能化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核心零部件、挖掘机主控阀生产线全面实现了智能化应用,并在去年推动了一台全自动挖掘机。
钱诚:智能芯片及其产业生态
大会最后,寒武纪科技副总裁钱诚用题为《智能芯片及其产业生态》的演讲结束了上午的精彩分享。
钱诚表示,由于技术和数据积累的限制,2007年以前AI对芯片要求不高,大多是采用通用的CPU芯片提供所需算力。如今,随着产业向纵深发展,应用规模扩大,AI芯片需要更强的性能、更高的效率和更小的体积才能支撑AI技术和产业更进一步的发展,这给新兴企业带来了机会。
作为AI芯片领域的重要玩家,寒武纪目前主要分为两条线,一条是面向嵌入式终端提供IP授权,这些芯片通过提供强大的推理能力赋予终端设备AI处理能力;另一条是面向云端服务器提供芯片和加速卡,在面向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的专用处理器上,在云端或者在数据中心大规模的学习中提供推理+训练的能力,使得端移一体的架构能为人工智能提供强大的助力。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