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网按: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雷锋网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程承办的 AI 盛会 --「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CCF-GAIR),将于 7.7-7.9 日在深圳召开。
CCF-GAIR 为国内外学术、业界专家提供一个广阔交流的平台,既在宏观上把握全球人工智能趋势脉搏,也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每一个垂直领域的应用实践细节。
延续上一次大会的顶级嘉宾阵容,本次 CCF-GAIR 2017 将会迎来更多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行业重磅专家。在未来的一段日子里,雷锋网将陆续放出嘉宾介绍。今天要介绍的是未来医疗专场大会嘉宾——中国科学院健康信息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元亭教授。
张元亭教授是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CAS/CUHK生物传感器与医疗仪器研究中心名誉首席科学家。目前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名誉首席科学家。
学术生涯:一路敞亮、硕果累累
张元亭教授(中)带领的科研小组的两项发明获2008香港资讯及通讯科技奖(图片来源:cuhk.edu.hk)
1990年,张元亭教授在加拿大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获得博士学位。
1989-1994年,这段时间张元亭教授一直在University of Calgary里担任研究助理兼助理教授。
直至1994年,张元亭教授开始进入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自此,从讲师、副教授到教授,张教授的学术生涯开始一片敞亮。
与此同时,张元亭教授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担任主任时,还引领性地开发和教授了包括生物医学建模,医疗仪器和传感器以及远程医疗技术和应用的课程。
在专业机构中,张元亭教授也担任过多种重要职务。如曾任香港工程师学会生物医学分部1996/97年度及2000/01年度主席;在IEEE生物医学工程学报和IEEE移动计算学报担任副主编,同时在多家国际权威生物医学工程学学报担任编委等。
多年来,张元亭教授一直活跃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界。回看张元亭教授的研究领域,其主要集中在这5个方面:穿戴式医疗仪器和躯感网、神经工程、心血管健康信息学、生理建模、远程医疗与移动键康技术。
除此之外,张元亭教授还著有多篇学术论文,曾发表文章300多篇,申请专利20项以上,获30多项国际/地区性奖项,其中包括IEEE-EMBS 2006年度杰出服务奖、IEEE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学报2007年度杰出论文奖等。
瞄准健康信息学
在张教授看来,健康信息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当时,美国国家工程院也将其列为21世纪最具挑战的14个重大科学领域之一。
为此,张教授带头拉起了中科院生物医学信息与健康工程重点实验室向中科院健康信息学重点实验室的更名。该实验室于2007年由中科院批准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进行筹建。
围绕健康信息学这一核心,张教授确定了两大优先主题:“生物传感”和“医学成像”。其认为,“这两大研究主题对现代医学诊断、监测和治疗尤其对重大疾病的早期预警与早期防治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张教授的带领下,该实验室以解决健康信息与生物传感、新型多模医学成像以及疾病治疗与康复三个研究方向的基本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为重点,从而推动实现重大疾病的个性化早期精确诊断和治疗、推动“p-健康”医疗新范式的发展。
除此之外,该实验室还以可穿戴无扰式多参数监测关键技术和多模多媒体移动健康信息融合及疾病早期预警系统为研究重点,并对穿戴式生物传感与躯感网、神经调控理论与技术、快速生物医学成像、单分子检测和纳米传感技术、海量健康数据处理五大研究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经过多年的研发和积淀,中科院健康信息学重点实验室于2014年12月获得由IEEE-SA(电气与电子工程师标准协会)颁发的新兴技术奖。在此之前,中国21年来尚只有华为和国家电网两家公司获得过该协会颁发的奖项。
移动健康的“拓荒者”
此外,张教授在穿戴式医疗设备,生物传感器,BSN安全,神经生理建模,CVD健康信息学和m-u-p-Heath技术方面也做出了很多贡献。特别是在移动健康领域,张教授可以称得上是国内的“拓荒者”。
“2000年,中国香港地区和其他国家几乎在同一时间关注到移动健康技术。”
在这一契机下,张教授带领他的团队早已开始了这一方面的学术研究,并在2000年于美国华盛顿举办的IEEE-EMBS专题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利用手机与互联网无线连接的模拟与实验方案。该方案不仅实现了短信、语音与数据传输,还在移动手机上首次获取并显示了存储在互联网上的生理数据,例如心电、血压等。
2004年,张教授携手英国科学家Robert S.H. Istepanian、美国科学家Emil Jovanov,在《IEEE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学报》上对“移动健康”作了较早的界定,也是国际上首次将可穿戴技术引入移动健康。
10年后,可穿戴设备在张教授及其团队取得的研究成果的积淀之下带起了一波强节奏,并在全球智能硬件行业里风头颇盛。
为AI医疗提供大数据支持
随着可穿戴市场的热潮逐渐冷却,业界已然将医疗行业的重点放在与人工智能的应用的结合上来。
对此,张教授及其团队结合此前在移动健康领域的研究成果又进行了一大深化,对外推出了可穿戴“MINDS智能”系统。张教授认为,对于AI医疗的应用,应坚持安详性、无扰性、个别性、高效性和鲁棒性的“SUPER-MINDS”设计理念。
张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表示,智慧医疗在大数据时代将拥有巨大的潜力。其认为,“未来,移动健康技术不但可以实时、连续、无扰式地监测人体物理量和生理参数,而且可以实现无损测量血液的生化参数和心脑血管斑块生物标记物等,甚至可以进行疾病预测和闭环给药。”
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张教授正带领团队在此前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之上再融合生物传感信息、医学影像、基因信息与生物标记物,力求为AI医疗领域早日实现个性化服务提供稳固的数据支持。
随着传统医疗与微信、支付宝接入的程度逐渐深入,其对AI应用的落地也将拥有更高的包容度。再加上有诸如张教授团队类似的科研机构的助攻,AI医疗应用的成熟将指日可待。
而在今年7.7-7.9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主办,雷锋网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承办的CCF-GAIR 大会上,为医疗健康行业贡献过光和热的张教授也将莅临CCF-GAIR大会的【未来医疗】专场,和大家一起分享他对医疗行业在 AI 上的应用的洞见和想法,欢迎大家关注。
注:部分资料来源于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院健康信息学重点实验室:用信息技术解决健康问题》及《中国科学报:移动健康刚刚迈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