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医疗科技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GE医疗发布搭载“数字化天眼”的64排CT,第四季度正式上市

作者:李雨晨
2019/11/16 14:31

GE医疗发布搭载“数字化天眼”的64排CT,第四季度正式上市

雷锋网消息,11月13日至17日,CCR 2019(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在北京举办。GE医疗在会上正式发布全新一代64排128层数字化CT系统—— Revolution Maxima(以下简称:Maxima)。

据了解,这款产品搭载了此前推出的Edison人工智能平台,应用了“数字化天眼视觉认知系统”“数字化自由心平台”和“高清诊断平台”三大核心技术。

作为目前临床诊疗路径中的重要的医学影像诊断手段之一,CT在我国临床应用已非常广泛,但当前我国各级医疗机构的CT扫描操作中普遍存在两大问题:第一,扫描流程复杂耗时。调研显示,技师在日常操作过程中接近30%的时间被用于定位摆位,且步骤繁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第二,操作人员水平不一,尤其是部分基层医师常因定位不准而造成扫描数据不准确,需要重复扫描,对于基层技师的操作与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而如何有效简化工作流程,降低人员成本,成为推进CT检查标准化的关键一步。

GE医疗发布搭载“数字化天眼”的64排CT,第四季度正式上市

GE医疗中国CT产品部总经理黄毅向雷锋网表示,以前的CT检查需要医生进行手动定位,需要技师把病人放到床上,通过扫描板上的按键,以及目测激光的定位灯到人体中线的位置来进行定位。但人体是椭圆形轮廓。所以,每次CT扫描平均有2.3个毫米等中心的偏差。

而等中心的偏差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因为不在等中心,所以辐射剂量就比等中心剂量增长将近30%;其次,因为不是等中心扫描,所以图像噪声比也上升了7到8%左右。

作为Maxima的核心技术之一,“数字化天眼系统”是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化定位技术,通过3D传感器识别人体八大定位点,并形成三维图像,自动定位扫描部位的中心位置,实现一键精准定位和零接触进床的自动化扫描。

GE医疗发布搭载“数字化天眼”的64排CT,第四季度正式上市

相较于传统扫描流程中放置患者、打开激光定位、手动调节扫描位置等多个繁琐步骤,在天眼系统的帮助下,只需要三步即可完成整个CT扫描前的操作。同时,只需配备一位技师,即可完成全部扫描工作,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医院的人员投入和运营成本。

“现在这个机器可以做到近乎100%的精准定位,因此病人的辐射剂量不会那么高,病人也受益。”

黄毅说到,如果一个三甲医院以前一台CT一天扫150个病人,用了数字化天眼系统,可以给医院至少节省一个小时的时间:以前8个小时扫150个病人,现在只需要7个小时就完成了。

“时间上的缩短带来的好处是,可以继续用这多出来的一个小时扫更多的病人,减少病人的候诊、预约时间,缩短整个就诊流程;其次,如果医生不想扫描更多的病人,也可以用这一个小时的时间对病人进行更多的关护。”

当然,在图像重建等“源头端”进行效率提升之外,Maxima也采用了GE在CT技术方面一直沿袭下来的Revolution ASiR-V平台,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后处理流程,自动识别、测量、提取病灶,提供了一些帮助医生解决临床问题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以脑卒中为例,Maxima有一项应用叫做Fast Stroke,进行快速脑卒中的处理。例如,脑卒中病人来了之后,首先要判断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如果是出血性就要测量出血的面积和容积。以前二维图像只能看面积,而容积对治疗则更有意义,Faststroke能自动把容积、体积及三维图片自动呈现。

“我们可以在2分钟左右的时间之内,把脑卒中有关数据收集起来供医生快速诊断,扫描+报告的时间是3分钟左右,有了这些数据之后,医生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药物或者手术治疗。”

还有一种情形是缺血性脑卒中,这种情况更加复杂。

首先,医生需要判断这个病人是否在时间窗以内,超窗的病人又不能马上做溶栓的治疗,要进一步查看功能区缺血斑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以前为了进行CT扫描,要用灌注的方法给病人打造影剂。而且,技师要进行全脑灌注,扫描起来非常繁琐。因此,技师既要看平扫,又要看CTA,又要看灌注,要求非常高。

黄毅表示,如果技术员不熟练,整个过程要10分钟左右,“但是,脑卒中病人时间要求非常紧,希望马上看结果,以前不能兼得,现在有缺血性脑卒中方案,可以一站式把血管图像包括灌注的结果一站式的呈现出来。”

除了“数字化天眼系统”,在数字化自由心平台上,Maxima可以模拟大约16种心脏扫描的场景,只要把病人的参数输入进去之后,平台会自动的给技师推荐最适合病人的扫描场景,以此来保证冠脉扫描的成功率。“用64排冠脉扫描对技术员要求非常高,需要调整12种形状,要看心脏的速率快慢,甚至是心率不齐。而且,病人的体重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冠脉的扫描。”

最后,Maxima还搭载了数字化冠脉运动追踪冻结平台,29ms的心脏时间分辨率,解决冠脉运动中的伪影问题,实现更为快速、精准的自由心率下胸痛三联检查,能够对急诊胸痛患者进行快速诊断鉴别。

目前来看,CT的种类比较多,而GE医疗本身已有了更加高端的256排CT设备。但是,为什么会把“数字化天眼”先用到64排CT上?

黄毅解释到,Maxima的设计逻辑,是更多面向大流通量的病人的医院。因为中国的医疗临床环境中,64排CT是更常见的机器,承担了医院大部分“走流量”的任务,以三甲医院为例,平均一天扫描量在150个人到200个人。而更高端的机器一般应用在复杂的检查中,但一天的病人量也就是5、60个。“所以我们把这个设计首先设计在64排CT上。”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数字化天眼系统”只能搭载在Maxima。黄毅向我们表示,“因为Maxima是一个联动的设计,在病人测试过程中,扫描床和病人是实时同步的。这里面搭载一个全新的三维摄像头,与整个扫描机架包括床的运动完全整合在一起,没有办法搭载在其他的CT上。”

据雷锋网了解,Maxima生产出来之后的首批用户是欧洲和美国,“这和两个地区的认证体系有关,他们的认证体系比我们的食药监部门更快一些。”

来自法国南锡的SOLIME影像中心是Maxima的全球首个装机用户,他们的CT技师在总结设备使用心得时表示:使用“数字化天眼”技术进行一键定位后,整体检查效率提升了27%。

但是,黄毅也表示,今年9月,Maxima这台CT在NMPA获批,预计会在四季度正式上市和接订单。目前在欧美市场用户有正式装机超过10台,中国第一批用户会在今年年底装机,大概在10家左右。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GE医疗发布搭载“数字化天眼”的64排CT,第四季度正式上市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