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保险公司集中披露了上半年经营状况,包括“5家保险类上市公司中报悉数披露完毕,利润同比下滑”、“2020上半年互联网财险业务负增长”、“上半年42家保险公司实现互联网车险保费收入111.72亿元,同比负增长24.34%。”等等新闻频频被爆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健康险相关新闻—— “普惠型医疗保险火了!25元一年保55万!大势所趋”以及“百万医疗险破冰!保险期间内保证续保,69万人抢购一款产品”等。
无独有偶,与2020年一季度情况相同的是,2020年上半年,健康险再一次成为了一个“异类”。
据雷锋网了解,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46%,与2019年上半年相比,下降了7.7个百分点,但健康险保费收入4760亿元,同比增长19.72%,是上半年仅存的3种两位数增长的保险业务之一。
不仅如此,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健康保险相关企业近7万家。今年上半年,注册量达到2399家,同比增长84.1%,其中二季度新增1685家,环比大增136%。
国际疾病管理协会理事汤子欧说道,“疫情的催化让健康险行业迅速崛起,但不免也暴露健康险的短板,包括风控成本高及承保无力、产品同质化严重、产业上下游不健全等等。行业全面扭亏的拐点还未到来。”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目前普惠型的医疗保险已经在22个城市落地,一年保费只有几十元,但其对应的保额可高达100万元甚至200万元。
2015年,深圳市政府推动了具有普惠性质的深圳政府重疾险,拉开了各地发展普惠险的序幕。到今年,“一城一险”的普惠型医疗保险大有爆发之势。
具有低保费、高保额特点的“惠民保”等普惠型健康险产品,在地方性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之下,由商业保险公司承保,通过商保与医保的衔接,为超出医保范围的部分风险进行赔付,参保群体以该城市有医保的群体为基础,基本是一城一模式。
主打“低价”、“性价比”等特点的普惠险, 在“引流”阶段必定广受欢迎,但由于涵盖了老年人和既往症用户,低保费高保障的普惠险风险也相对较大。
业界普遍认为,如果出现后续赔付比例大幅高于预期,或者业务质量有恶化的趋势,保险公司不排除会采取类似百万医疗险的策略。但如果这样,保费上涨是必然的选择,对用户的筛选(核保)也会更为严苛,也就脱离了普惠险的现有形态。
国际疾病管理协会理事汤子欧指出:“万人多面”的产品设计和定价方式,才是健康险产品顶层设计的核心,好人生科技提供的“全量承保”技术,可以让保险公司结合市场真实客群画像定制“万人多面”的保险产品,实现保险机构健康险业务真正放量发展。”
“未来投保用户不再是由于低价等因素来选择健康险,一定是因为健康险产品适合自己、能够为自己带来健康,才会进行选择。”
中国的保险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大众认知为等同于理财产品。因此当目光聚焦到健康险时,大家所关注的点也被带进了“保费多少”“理赔多少”“返还多少”这些与健康无关的“理财”特性上,产品宣传的核心也总是聚焦在“钱”上。
雷锋网了解到,今年4月,银保监会发布通知,明确费率可调的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范围、费率调整的基本要求等内容。
“超长续保”的百万医疗险也应运而生,目前市面上最长续保时间可达到20年,不受健康情况、产品下架的影响,给投保用户吃了一颗定心丸,但仅仅把关注点聚焦在“续保”时间上,仍然不能让健康险回归本质。
从参保人群来看,“百万医疗险”一般对健康告知的要求更加严格,这点与普惠险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也就导致百万医疗险的投保用户大部分都是健康人群。
而国人对保险的长期认知(即对“理财”特性的关注)会导致大部分没有享受到“赔付”的健康人群续保概率大大降低,续保的用户中“非健康”人群的比例越来越高,赔付率也随之升高,保险公司的赔付压力可想而知。
那么,针对健康人群的保险产品定制,则直接决定了他们的续保率,也决定了能够为保险公司盘活多少“沉默资产”。
好人生科技的“全量承保”技术,可以把人群分成9.3亿种健康和医疗风险画像,生成个性化的健康风险管理方案。这也就意味着,通过基于数据的由“千人一面”转向“万人多面”的产品设计和定价方式,并进行精准的健康风险干预。无论是健康还是非健康人群,在购买了健康险以后,都可以获得定制化的产品,得到更适合自己的健康管理服务,让自身的健康获得保障。
汤子欧指出:归根结底,用户对健康险的要求并非金钱赔付,而是健康保障。健康险的本质应该回归到“人对健康的诉求”上来。雷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