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是被腾讯寄予希望的一步棋,也是腾讯“数字化助手”的角色体现。从2018年被整合到腾讯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后,医疗成为腾讯的一块战略要地。
而在今年的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医疗C2B的战略没有变。
围绕这个核心的是两大发力方向:一方面,帮助个人打通资讯、挂号、问诊、购药、支付等健康服务环节,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健康服务;另一方面,帮助政府、医院、医疗机构、医药企业实现升级,通过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实现供给侧的创新。
2018年11月,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CSIG事业群总裁汤道生曾说过,未来20年互联网的重要发展来自ToB领域,腾讯有决心集公司全力迎接产业互联网的到来;同时,产业互联网不仅是ToB、ToG的,归根结底是要服务用户,也是ToC的。腾讯将用C2B的方式,服务产业,也服务于人。
C2B这一模式的逻辑在于,整合腾讯在微信、QQ等社交工具上积累的用户,利用AI技术帮助B端企业、G端场景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因此,用C2B的思维来看待腾讯医疗业务今年的几大解决方案布局,主线会显得更加清晰。
在接受雷锋网采访时,腾讯医疗副总裁吴文达说到,“美团知道你喜欢吃什么外卖,但医生不知道你到底有怎样的医疗需求,这是因为大家以前把看病看作很简单的交换,我有需求,医生帮我服务。但是,没有有效运行的家庭医生制,医患关系是割裂的。”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帮助一个病患跟某一个医生、某一个社康、某一个医院,建立更长久的关系。不管是连接、沟通、还是通过技术AI提升基层医生的能力。”
这也是腾讯电子健康卡的初衷:凭借腾讯的“连接”能力,让医患双方能更精准地对接,并且将用户的检查报告、个人档案沉淀下来;而面向支付环节的医保电子凭证,则是打通线上线下支付流,缩短患者就诊购药的等候时间。
在最新的数据中,微信医保电子凭证,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国31个省;电子健康卡落地20个省、接入1500多家医院。
此前,在接受雷锋网采访时,电子健康卡产品负责人吴一凡表示,健康卡团队本身的定位就是to G、to B再to C,帮助政府和医院将医疗服务延伸到健康服务,让用户通过这张卡管理自己的健康。而to G、to B的一大特点是要做“重”:跟各个地方的卫健委和医院合作,考虑怎么跟医院系统打通、怎么获得各个地方卫健委政策的支持。
吴文达将其比喻为“铺水管”:“基建服务不是以前QQ、微信一铺就可以覆盖全国人,我们还是要埋头苦干,一个个县、城市、医院慢慢去做。”
所以,腾讯投入很多精力与三甲医院、基层医院合作,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摆脱纯线上的单线关系(这点区别于其他的O2O或者B2C平台)。吴文达设定的一个远期目标是:不管用户在哪里,都可以挂到所在地的号源。“如果我在北京,医生在深圳,对我来说意义很小。”
据动脉网的一份抽样调查中显示,47家开通预约挂号的医院中,有44家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在线预约挂号,22家医院开通了多个预约挂号端口。
吴文达也向雷锋网坦言,“(发掘B端能力)这件事情非常重要,不着手做就不能解决‘让病患跟医生建立长期关系’的问题。但是,这件事情还处于早期,目前团队正在准备。”
怎么发掘B端能力?他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腾讯医疗健康开发出的专科肿瘤助手,这是腾讯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合作多年的成果,吴文达称之为“To B端的新尝试”。
2018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院门诊量达到了144.72万人次。“但是,他们发现一个病人来挂号,只有10%的病人是这个医生想看的、擅长看的。”“我们利用AI进行配对和整合,患者按照平台要求实名上传病史资料,AI引擎通过计算分析判断患者病情,并将专家号匹配给病情重、急需专家诊疗的患者。”
例如,通过分析病史资料,初步判断为需要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比单纯想要做甲状腺体检的人群有更大可能匹配到头颈外科的专家号,从而提升专家号的利用效率。
从2018年3月试点精准预约到201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共有11个外科科室、83位医生,每周共计875个专家号接入精准预约功能。
问诊、分诊类的应用也在深圳南山医院开展。
南山医院是深圳市首家通过国家标准复评的三甲医院,是全市十七家区域医疗中心之一。2018年,南山医院完成门诊量303.65万人次,出院量51119人次。
在电子健康卡应用方面,该院网络技术科副主任吕周平说到,目前医院采用了腾讯优图实验室的人脸核验能力,为医院的实名就诊提供支撑。此外,南山医院使用了AI分诊技术,在南山医院所有的科室,都可以分时段预约到半小时以内。
“我们在进行分时段预约时,发现了一个很大的矛盾:患者的医疗知识跟医生是不成比例的。很多人不知道肚子痛该挂什么科。因此,我们利用了AI的方式,把每一个医生的知识图谱构建出来,在患者输入肚子痛的时候,只要勾选几个简单问题,就会分诊到合适的医生。这样的分诊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医药其实是今年生态大会上的一个新话题,也是今年腾讯扩大医疗布局的体现。
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腾讯宣布推出人工智能药物发现平台“云深智药”。目前,云深智药已经和多家药企达成合作、将AI模型应用到实际药物研发项目中。当然,云深智药背后,是腾讯旗下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而站在腾讯医疗健康团队的角度来看,C2B战略更多的是面向药企和药店的流程改造。
腾讯智慧医药行业总经理刘运霆说到,智慧医药解决方案主要是帮助企业建立IT与数字化能力平台、医生数字化管理平台。
一方面,是提升药店在平台服务的宽度,从一个单门店服务变成一个全天候的服务,24小时地帮助药店去提供相关的健康服务。
另一方面,是拓展业务场景,不光是从卖药这些简单的事开始,而是通过小程序、会员体系以及各种不同的复购健康管理方案,将药店变成一个线上、线下健康管理平台。
未来药店的功能或许会有所改变,承担一部分社区中心的功能。因为在处方外流的趋势下,药店势必要对员工进行医疗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才能满足用户对医学知识的需求。
海王星辰是腾讯医药合作的代表案例。
海王星辰在全国70多个一二线城市设立了3200多家健康连锁药房,线上线下拥有8000万+会员。通过对线下门店进行电商化改造,患者通过海王星辰微信小程序在线商城购药,可以享受到最快25分钟送药到家的便捷服务。
在雷锋网的实际走访中,海王星辰市场部总监刘承龙向我们表示,海王星辰的微信公众号有1000万用户,可以更好地运用私域的流量进行数字化营销。
帮助医生更好地管理患者,是提给药企的一个数字化问题。
在去年的进博会上,腾讯与诺华共同推出“护心小爱”。在这个案例中,腾讯会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帮助诺华通过互联网的手段管理重度心衰患者,连接患者和主治医生,并且提供医学知识和疾病预警。
当然,不管是海王星辰还是诺华,在刘运霆看来,腾讯的思路仍然是针对医药类客户,提供聚焦的营销工作、学术支持工作以及相关的客户管理工作。
相比于去年,腾讯医典的“变化”非常大,C2B的思路更加清晰。
2017年12月29日,腾讯对外宣布成立医疗资讯中心,旗下首款互联网医学科普产品企鹅医典正式上线。此后,企鹅医典更名为腾讯医典。作为腾讯旗下的医学科普资讯平台,腾讯医典成立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打造一个可持续、可信赖的内容平台。
在去年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雷锋网也曾写到:腾讯医典是一个和其他产品属性完全不同的“另类”,完全面向C端,未来会积累大量的用户群。
而现在,这句话需要“更新”了:腾讯医典正式发布内容开放计划,以API开源形式,向合作伙伴输出权威科普和智慧工具。
目前,腾讯医典已经与超过5000名专业医生建立合作,内容覆盖1万个病种,涵盖85%以上常见疾病,并在肿瘤等慢性病建立覆盖单病种诊疗全流程的知识图谱。
如腾讯医疗副总裁张猛所言:做一个中立、没有商业色彩、比较实用的医学知识图谱。但是在C2B的战略下,医典将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要与其他B端厂商产生“化学反应”。
API(应用程序接口)的核心特质是分享、标准、去中心化、开放和模块化,能很好地满足科普过程中对于内容质控和精准触达两个关键需求。
手机健康APP和语音搜索应答内容接入
目前,腾讯医典已经与搜索入口、内容平台、移动应用、智能硬件等不同类型的平台建立合作。
腾讯医疗副总裁黄磊透露,腾讯医典最近与一款美食类APP建立合作,在菜谱中标注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及搭配建议。这样一来,通识性知识因为考虑到场景化特异诉求,做到精准适配,与用户产生深度连接,融入到健康生活方式中。
除了体系化知识图谱的构建,腾讯医典还将医学与AI进行结合,推出多个便捷工具,如基于光学字体识别技术的体检报告解读、基于视觉感知技术的血氧测试工具、基于关键点识别的体态评估等。
就以血氧测试工具而言,血氧饱和度是呼吸循环的重要生理参数。监测血氧饱和度可以对肺的氧合和血红蛋 白携氧能力进行估计,以便了解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是否正常。
希波实验室主任范伟博士说到,在新冠期间,实验室运用光体系测量技术,通过手机的摄像头去检测病人的脉搏包括血氧。在线下,实验室也进行了与医疗专业设备的一致性检测。除了脉搏、血氧之外,实验室也开发了呼吸音监测,包括通过呼吸音,判断有什么样的肺部感染。
而这些功能同样可以通过API的形式,向生态合作方开放共享,为用户提供资讯相关的轻量级、可交互的智慧工具。
此外,腾讯医典还可开放医生在线咨询服务,满足平台上的用户对于长尾资讯内容的需求。“腾讯医典的体系化知识图谱及专业医生资源,能够与可穿戴设备等硬件厂商形成很好的补充,将用户的生活习惯,与信息、专业医生等资源形成串联,便捷进行自我健康管理。
因此,智能硬件也是腾讯医典API开放合作的重要一环和未来持续深耕的方向。而B端的合作形式更多是基于渠道合作,例如腾讯视频对视频类医学内容的需求。
至于与手机厂商的合作,张猛则表示没有太多的商业属性,在内容上腾讯也没有进行独家授权,只是让手机用户更方便的调用接口。对于腾讯医典来说,这也是扩大影响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雷锋网看来,腾讯医典是实现健康管理到问诊就诊的一个“转换器”,基于内容建立起的用户信任感,会给未来的下游服务带来更多的粘性。
张猛也透露,未来在医学科普方面,腾讯医典会实现一个“T”形结构:一横是提升大众认识,解决基本问题;一竖则是常见、复杂的慢性病领域,把内容做透,解决用户在诊前、诊中、诊后跟临床贴近的医学内容,让用户和医生讨论时,更了解治疗方案的选择。
同时,为了能让内容做得更深,未来腾讯医典会在内容上更加开放,更多地是输出质量标准,剩下的交给生态合作伙伴去做。
不管是从上面所说的电子健康卡、医保电子凭证还是医药行业的数字化决策、腾讯医典的内容开放,我们都可以看到,C2B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很难短时间内见成效。
就如吴文达所言,作为一名医生,自己也很想一套工具走天下。但是,还是需要慢慢丰富医疗知识,这不是慢,而是谨慎。
张猛也说到,一件事情的发展是阶段性的,从一窝蜂涌入到真正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价值,需要时间的验证。“我始终觉得医疗不是暴利,或者快速能够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需要大家都有一颗长跑的心、解决用户问题的心。”
最近几年,几十家医疗科技企业被纳入腾讯的生态圈下:丁香园、微医集团、卓健科技、医联、好大夫在线、企鹅医生、晶泰科技、碳云智能等。
去年,腾讯与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了“数字医疗创新联盟”,今年,腾讯又推出了“杏林计划”,面向主管部门、医疗机构、ISV服务商、信息化厂商、医疗器械企业、投资机构等。
不管是自建还是拉起一个“朋友圈”,在医疗这一高度细分门槛较高的领域,腾讯还有很多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