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按:1969 年,IJCAI(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首度于美国华盛顿召开,发展至今已成为国际人工智能领域排名第一的学术会议。随着会议的重量级日益凸显以及人工智能的热度日益攀升,自 2015 年开始,IJCAI 也由奇数年召开变成每年召开的盛会。
在迎来 50 岁生日的今年,无论是对 IJCAI 的组织者来说,还是对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来说,IJCAI 2019 都承载着非凡的意义;而对于中国来说,这一年同样是值得纪念的一年——中国与 IJCAI 结缘的 40 周年。也许是冥冥之中想为中国与 IJCAI 的周年纪念献上一份有意义的礼物,今年的 IJCAI 将在 8 月 10 日至 16 日于中国澳门隆重召开。
这也是 IJCAI 于 2013 年首度选址中国北京举办后的再度回归,对于 IJCAI 2013 当时的场景,当年的参会者以及关注会议的人工智能研究者们想必都历历在目。而除了「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中国与 IJCAI 自然还有多个重要「第一次」,包括中国学者第一次参加 IJCAI 、第一次在 IJCAI 发表论文、以及第一次当选 IJCAI 咨询委员会委员、第一次获得 IJCAI「杰出论文奖」、第一次受邀在 IJCAI 大会上进行学术演讲以及第一次担任 IJCAI 理事会主席。
下面就让我们以时间为轴线,一一回顾中国与 IJCAI 的多个「第一次」。
自成立以来一直到 1979 年,IJCAI 尽管成立了 10 周年,并先后举办过了 5 届,然而对于中国来说,这一国际会议还是一个遥远的存在。直到 1979 年,第 6 届 IJCAI 于日本东京举行,以林尧瑞教授为代表的七人团才正式参加了这一顶级国际会议,实现了中国与 IJCAI 的第一次「会晤」。
个人简介:林尧瑞,清华大学教授。1956 毕业于东北大学,之后分配到清华大学并先后在电机系、自动控制系、计算机系任教,直至 1995 年退休,期间曾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系主任(1984—1989年)、人工智能教研组主任,并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同时,他还曾先后应邀在日本九洲工业大学任合作研究教授,应聘为苏丹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而中国与 IJCAI 在 1979 年的这次结缘,背后还有一个值得说一说的故事:1978 年,林尧瑞教授所在的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面临着教师「归队」、研究方向调整的问题,而人工智能则是他们考虑的一个转型方向。当时国内人工智能的相关资料很少,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了解到第 6 届 IJCAI 将于 1979 年在日本召开,便通过信件向大会的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辻三郎(Saburo Tsuji)教授联系参会事宜,又通过清华大学将参会申请上报到了教育部——最终教育部决定由他与来自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王湘浩、来自华中工业大学的彭嘉雄组成了教育部考察团前赴 IJCAI 大会现场。而在去往日本的机场又偶遇了中科院的四人代表团(自沈阳自动化所的蒋新松、刘海波,来自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的陈晓肯,来自中国科学院三局的张玉良),于是两个代表团的七位老师共同代表中国首次拜访了 IJCAI。
林尧瑞教授与中科院和教委代表团出席日本东京第六届国际人工智能会议(IJCAI-79)
左图:开幕式;右图:中科院和教委代表团(前左二至左四:蒋新松、王湘浩、林尧瑞)
在 1979 年中国与 IJCAI 实现第一次「会晤」后,一直到 1983 年第 8 届 IJCAI,才有中国学者的论文被 IJCAI 收录,这几名中国学者分别为来自北京大学的马希文、来自沈阳自动化所的蒋新松以及来自清华大学的张钹。他们当时被收录的论文分别为《W-JS: A MODAL LOGIC OF KNOWLEDGE》(马希文)、《AI RESEARCH IN CHINA: A REVIEW》(蒋新松)、《The Statistical Inference Method in Heuristic Search Techniques》(张钹)。
个人简介:张钹,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清华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863」计划自动化领域机器人主题专家组成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及智能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计算机学报》副主编、福建省及厦门市等政府以及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顾问等职。
张钹院士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理论研究,以及这些理论应用于模式识别、知识工程与机器人等技术研究,并且在这些领域,他共发表 200 余篇论文和 5 部专著。他的研究成果曾获 ICL 欧洲人工智能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学进步三等奖,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版专著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奖(科技著作)一等奖,中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两次获得教委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国家科委颁发的个人「金牛」奖、「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2014 年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距离中国第一次在 IJCAI 上发表论文 8 年后,中国在 IJCAI 又有了新的「第一次」——1991 年第 12 届 IJCAI 举办之际,中国计算机软件专家陆汝钤院士当选 IJCAI 顾问委员会委员(Advisory Board Member)。
个人简介:陆汝钤,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同时,他还曾长期兼任 CCF 会刊《软件学报》执行主编,全国名词委计算机术语审定委员会主任,CCF 名称审定工委顾问等。陆汝钤院士以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和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为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该领域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在国际上率先研究异构型分布式人工智能(DAI),把机器辩论引进人工智能,设计并主持实现分布式逻辑推理和基于分布式推理的城市交通管理软件等成果应用。
迄今为止,陆汝钤院士已发表论文两百余篇,撰写和主编出版著作十余部,包括《人工智能》、《计算机语言的形式语义》、两卷扩充版《计算系统的形式语义》、《Knowware the third star after hardware and software》、《软件移植:原理和技术》、《专家系统开发环境》、《Domain modeling based software engineering-a formal approach》、《Automatic generation of computer animation》、《Algol68 导引》等,所有这些中英文专著中陆汝钤均为唯一、第一作者。同时,陆汝钤院士还获得过诸多重要奖项,包括 2003 年华罗庚数学奖、2014 年 CCF 终身成就奖、2018 年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同时,他在创作上的成绩也斐然,曾获得过科普创作一、二、三等奖,在第三和第四次中国科普作协代表大会上两次被评为「建国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
1997 年第 15 届 IJCAI 上,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林方真教授以《Applications of the situation calculus to formalizing control and strategic information: The Prolog cut operator》这篇论文为中国一举拿下了首个「杰出论文奖」,为中国与 IJCAI 再添一个「第一次」。
个人简介:林方真,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其研究方向主要是知识表示及推理。林方真教授是 AAAI 研究员、曾担任国际著名人工智能刊物《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副主编、国际顶级会议 KR2010、LPNMR2009 程序委员会主席,以及国际顶级会议 IJCAI、AAAI、KR、ECAI 等的程序委员会委员。他在非单调推理、自主机器人理论、逻辑程序设计和行动推理等领域均做出杰出贡献,先后获得 1997 年 IJCAI「杰出论文奖」、2000 年 KR「最佳论文奖」、2004 年 AAAI「杰出论文奖」、2006 年Ray Reiter KR「最佳论文奖」等。
第一位受邀进行学术演讲的中国学者:杨强
中国在 IJCAI 的第五个重要的「第一次」则是 2009 年中国首位学者——杨强教授受邀在 IJCAI 大会上进行学术演讲,这一年距离前一个「第一次」已时隔 12 个春秋。
个人简介:杨强,微众银行首席人工智能官,IJCAI 理事长,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第四范式联合创始人。同时,他也是 CCF 专业会员、杰出演讲者,香港科技大学冠名讲座教授和前计算机系主任,香港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学会创会理事长,多个国际人工智能研究学会组织者、国际机器学习领域及「迁移学习」领域国际领军人物,并兼任 ACM AAAI/ IEEE/AAAS/IAPR Fellow 以及 ACM 和 IEEE 等多个国际高级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领域杂志编委。
他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国际专家和领军人物,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做出了杰出的服务和贡献,尤其近些年为中国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的发展起了重要引导和推动作用,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享有多个「华人第一人」的荣誉:他于 2013 年 7 月当选为 AAAI 院士,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之后于 2016 年 5 月当选为 AAAI 执行委员会委员,是首位也是至今为止唯一的 AAAI 华人执委;2017 年 8 月他又当选为 IJCAI 理事会主席,是第一位担任 IJCAI 理事会主席的华人科学家。
而中国在 IJCAI 最振奋人心的一个「第一个」则要数 2013年 IJCAI 选址中国北京举办会议了。这场会议本地组委会主席(Local Arrangements Chairs)为当时来自于中国科学院的王飞跃研究员、刘德荣教授以及来自清华大学的孙茂松教授。
当时大会共收到投稿 1473 篇,最终收录的论文为 413 篇论文,其中 Ziyu Wang 等人的论文《Bayesian Optimization in High Dimensions via Random Embeddings》和 Michel Wilson 等人的《Flexibility and Decoupling in the Simple Temporal Problem》获得「杰出论文奖」(Distinguished Paper Award),IJCAI 的其它重要奖项「卓越研究奖」(Award for Research Excellence)、计算机与思想奖」(Computers and Thought Award)、杰出服务奖(Donald E. Walker Distinguished Service Award)的获得者分别是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 Hector Levesque、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计算机科学系的副教授 Kristen Grauman、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首席执行官 Wolfgang Wahlster。
与共收到 3470 篇投稿并最终收录 710 篇论文的 IJCAI 2018相比,当年学者们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热情或许并没有那么高,但是在人工智能热火朝天的当下,当我们回想起来这场首度造访中国的会议时,还是会有着无限的感慨,而今年 IJCAI 再次回归中国,是对「中国与 IJCAI 的 40 周年」最好的回响,也是对 IJCAI 2013 的一次饱含回忆的延续。
第一位担任理事会主席的中国学者:杨强教授
在 4 年的时间跨度后,中国又迎来了另一个来自 IJCAI 的好消息——2017 年,杨强教授当选 IJCAI 2018-2019 理事会主席,成为 IJCAI 自1969 年创办以来的第一位当选理事会主席的华人学者。
杨强教授当选 IJCAI 理事会主席宣布现场
对于这一荣誉,杨强教授曾在接受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的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首先,我很荣幸成为第一个进入 IJCAI 理事会的华人,而在 IJCAI 2015,我还曾担任过程序委员会主席(Program Chair)。在今年竞选中,有来自加拿大、欧洲、中国等国家的候选者,我的胜出则是意味着中国有了足够的影响力,也给了我一个代表华人站在国际会议舞台上的机会。
而当时同样享有「华人第一人」(首位担任 AAAI 2019 大会程序主席的华人)盛誉的周志华教授也在第一时间送来祝贺:
香港科技大学杨强教授当选 IJCAI Trustee (IJCAI 理事会) 主席!IJCAI (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 是国际人工智能领域创立最早的顶级国际会议。1969 年创办以来,第一次由华人学者担任大会理事会主席,这是华人学者在国际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大步。从「捧场」,到「跑龙套」,再到「领衔主演」,非常之不易!
之后,随着 11 位 IJCAI 「卓越研究奖」获得者采访计划的进行,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也会对林尧瑞教授、张钹院士、陆汝钤院士、林方真教授以及杨强教授这 5 位 IJCAI 「中国学者第一人」展开采访,欢迎大家前往雷锋网 AI 研习社专门开设的 IJCAI 小组(https://ai.yanxishe.com/page/meeting/47)向各位学者提问,而我们也将有选择性地将大家的问题传达给各位学者,并最终以文字的形式反馈给大家!
为了此次会议,我们专门建立了 IJCAI 顶会分享群,让大家可以第一时间了解会议最新消息,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群满一百人可以添加 AI 研习社小助手微信(AIyanxishe2019),备注 IJ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