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江苏卫视选择在一个很好的时机播出了这段早已录制好的人机大战节目。雷锋网
AlphaGo 本周刚以 Master 的名字在围棋赛中横扫中日韩高手斩获 60 连胜后,在昨日,江苏卫视播出的节目最强大脑第四季中,百度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度”也在中国版“人机大战”中胜出。“小度”首战告捷:在跨年龄人脸识别任务上,以 3:2 的比分险胜“最强大脑”代表王峰。
有人将这场比赛称之为 “中国电视史上首次人机对战”的比赛。但平心而论,这场比拼在科技领域的意义并不大。雷锋网
找错了对手
首先,选择和小度对战的王峰并不是人脸记忆/识别专家,哪怕王峰是多个世界冠军,哪怕在比赛中已经表现的非常优秀,但这仍旧是一场错位的较量,而且王峰自己也在比赛中承认十个项目里面最不擅长人脸识别。这好比多届国际象棋冠军跟弱鸡围棋 AI Zen 对战围棋,Zen 仍旧可以完虐国际象棋大师。好比詹姆斯纵使拥有 NBA 最强壮的身体,但如果混进橄榄球场,其身体素质未必在 NFL 中有优势。
其实去年阿里巴巴就已把人工智能拉出来与人类进行对战倒是一次正面较量。其在一次大会中公开展示实时语音识别技术,并现场挑战第 50 届世界速记大赛亚军姜毅,最终在准确率上以 0.67% 的微弱优势战胜马云“御用”速记姜毅。
和人比人脸识别,这本身就是欺负人
接着上面的内容,如果寻找一位世界顶级人脸记忆/识别大师,那么这场比赛的结果会是什么样的?我的答案仍旧是机器赢的概率更大。
我们再以围棋为例,人一出生虽然不会下围棋,但其水平通过后天训练就能达到指数级的提升。而视觉和识别作为人类天生拥有的能力,即便通过后天大量训练,其提升的空间也并不明显。在视觉识别方面,大师和常人的并没有质的差距。
机器识别准确度超过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虽然在复杂光照以及光线暗淡等情况下,机器识别率会大打折扣,但总体而言,机器在人脸识别上依旧强于人类。云从科技 CEO 周曦曾向雷锋网透露:
人脸识别技术在过去一年以来,平均 6 - 8 个月,识别率就会提升一个数量级,测试结果表明,在银行人脸识别项目中的人证合一对比,人眼的识别率平均为 72.5%,而机器识别率普遍已经超过 99.5%,相对机器识别会更准确。同时,机器不会疲劳,很适合长时间应战。
机器可以并行匹配所有结果,而人类大脑执行该任务均是进行串行比较。
之前旷视科技首席科学家孙剑博士在微软亚洲研究院院友会中提到:
人脸识别研究已有三十年,机器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人脸的识别率是强于人类的。
因此和人类比人脸识别,本身就是欺负人。
也有亮点
当然,比赛中 Cross-Age Face Identification(跨年龄人脸识别)是一个难度较大的挑战,在第一个节目设置中,需要识别对象的年龄跨度大概为 20 岁。在第二个节目设置中,对比小学毕业照和成年照,年龄跨度也高达十几岁,而且第二个节目设置中的人脸数达到了1500 个以上。在稀疏的数据集上学习到更好的特征,保证跨年龄的同一个人的两张人脸的距离,比不同人相似年龄的两张人脸距离小就是关键。
最终,小度的表现让人觉得非常惊艳,这也得益于百度拥有两亿量级的训练数据。除此之外,比赛过程对工程要求也非常高,这些条件均是国内绝大部分公司难以比拟的。
少把 AI 当 PR 使
其实此次人机大战的科技意义主要体现在,百度在跨年龄人脸识别方面表现非常出色,仅此而已。
但对普通民众的 PR 意义则完全不同,它再次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人工智能靠智慧打败了围棋手,而现在视觉上也比人眼厉害了。
当下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以人机大战的方式向群众展现其技术实力,让 AI 与人类同台竞争是好事,向群众展示最新科技成果。但鉴于普通民众对 AI 的认知有限,选择在综合类大型电视台抛头露脸,其往往会被一些非专业的声音曲解。而且人工智能本身作为一个经常出现在科幻片中的词汇,人们很自然而然地会把它与科幻与威胁联系起来。
这是一种对 AI 行业并不有利的舆论,它存在误导性。
AI 本身无罪,如果愣是把它当做 PR 来使,这无异于主动把 AI 推向“被邪恶”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