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网新智造按:亚马逊的Echo音箱的成功,刺激了很多中国的硬件公司和人工智能公司,不过在提供自然语言理解的创业公司海知智能创始人谢殿侠看来,中国版Echo音箱没戏,特定用户、特定场景、特定需求,语言类AI才有意义。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接受雷锋网新智造采访时,海知智能创始人谢殿侠主动提起了亚马逊的智能音箱Echo落地中国的可能性。成立于2015年的海知智能,致力于为智能硬件、机器人和移动应用等提供自然语言理解服务,网红贤二机器僧就由海知智能提供技术支持。
和最知名的聊天机器人微软小冰不同,海知智能并不强求自己的机器人能回答任何问题——即开放域聊天,它要做的是在特定用户、特定场景、特定需求下,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智能助手。
“中国版Echo音箱”:橘生淮北
在谢殿侠看来,Echo音箱就是海知智能方法论的完美代表。在北美,使用Echo音箱最多的是全职太太,她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而且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听音乐、听电子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场景;放学、下班后,Echo又有了新的场景:孩子做作业时会用Echo查询百科、词语拼写,大人在准备晚餐时同样会有听音乐的需求;另外,因为北美的智能电器渗透率高,Echo已经可以控制很多东西。
在这些场景之外,Echo的成功还归功于它过硬的品质,“它的语音识别、语义理解、产品打通这块,准确度做得很高,而且影响速度很快。它为了让响应时间在2秒以内,愣是一两百人多花了一年时间。其他产品很多时候需要4、5秒的响应时间,会进一步降低大家对新产品的容忍度。”甚至即使单纯作为一个音箱,Echo的音质也比同价位的传统音箱音质好。
谢殿侠告诉雷锋网新智造,在中国,很多情况完全相反:“Echo中国版”的目标用户中,全职太太的比例很低,年轻的都市男女白天上班,晚上习惯应酬,很少有和音箱长期独处的时间;另外,中国的有声读物还非常不成熟,虽然有资源丰富的网络电台,但内容参差不齐,难以形成黏性;另外,国内如讯飞、百度等自然语义处理实力比较强的公司,习惯于涉足很多品类,但不愿意如亚马逊All In一个垂直领域。
“国内厂商对创新的魄力也不够,一定是不见兔子不撒鹰,见到东西再做,你看到亚马逊Echo起来了就去做,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电视是未来
在雷锋网新智造采访当天,小米在国内发布了小米电视4,和之前的小米电视4A一样,它主打的卖点是人工智能。小米电视负责人王川在发布会上宣布启动水滴计划,即开放小米的人工智能平台,相比之前可以用语音搜索诸如“主角一开始就死了的电影”的小米电视4A,最新的小米电视4还增加了诸如菜谱、健康百科、古诗词、成语接龙等功能。为小米电视增加这些能力的,正是海知智能。
在谢殿侠看来,电视在中国是更好的承载智能语音助手的平台。同样使用特定用户、特定场景、特定需求的方法论,老人、小孩都对电视有强烈的刚性需求,而在追剧、看直播时,年轻的父母、白领也是电视的忠实用户;另外,虽然有声书生态不成熟,智能硬件上音乐版权成本极高,但中国的视频生态是非常成熟的。以一部《星球大战》电影为例,在美国的Apple TV上售价要15美元,但在腾讯视频上,只需要5元,如果用户有包月套餐,甚至可以免费。
这样的情况下,语音作为电视的交互方式的客观条件就有了。小米的水滴计划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它不仅对如海知智能这样能提供服务的AI公司,还对智能家居产品开放,事实上,任何可以接入Wi-Fi的第三方设备都可以接入这个开放平台系统。而且,相比比较难做的远场识别,基于遥控器的近场识别可以做到更高的准确率。
海知智能也有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开放平台,并将不同的技能做成“技能插件”,一方面,它可以开放工具给品牌客户,另一面,可以把整个平台的所有或部分“技能插件”开放给如小米这样的平台。这也是目前海知智能和其他提供语义理解的公司不太一样的地方。
语义理解商业落地:海知智能还要做智能客服、智能分析员
海知智能坚持“三个特定”的原因是它一开始就很看重商业落地。谢殿侠认为,锁定了用户、场景和需求,然后通过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图谱的构建,可以为客户、合作伙伴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这样才能获得商业回报。
目前,海知智能关注的业务分为三块:智能家居、智能客服和企业内部的智能化。
在智能家居领域,海知智能又特别关注带屏幕的家居,比如它为海尔的智能冰箱提供语义理解服务:冰箱门上有一块大屏幕,用户可以和屏幕语音对话,查询菜谱、营养知识;对于竞争激烈的智能客服市场,海知希望通过把一个领域的知识以自然语言处理的方式加工成知识图谱的方式,进入售前导购、售后甚至业务咨询中,扩展智能客服的能力;对于企业内部智能化,海知正在尝试为企业做一些分析员的bot,通过对采购、市场、客户管理等工作的理解并建立知识图谱,bot可以大大减轻人类分析员的负担。
“完全取代人类还不可能,但它可以自动化分析员的很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