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场人工智能卡位战悄然打响,BAT等巨头纷纷入局。
3月份的两会上,“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培育,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三项提案皆为“人工智能”;而刚刚结束的IT领袖峰会,李彦宏、马云、马化腾三巨头领袖再聚首,纷纷将人工智作为企业的战略级布署。
百度是最早布局人工智能战略的,提出了百度大脑计划,挖来了华人在AI领域的顶级人才,进军无人驾驶汽车,还试图用算法技术改善搜索和资讯流的技术,以应对各种竞争;阿里巴巴最早布局云计算,提出了未来20年的“NASA”计划,其核心是智能;腾讯在移动互联网上表现耀眼,但面对人工智能,马化腾表示“技术焦虑”,希望通过研发或投资的方式,打造一个围绕AI的生态。
在这场卡位战中,巨头玩家在资金投入、资源倾斜、技术保障等方面不遗余力,而领跑的“技术派”百度则率先将“人才”纳入战略规划,通过“百度+校园”的模式,拉开了人工智能人才储备竞赛。
目前,虽然有一些国内外高端学者的加盟,但事实上,人工智能若要大规模应用,所需要的人才却面临严重短缺。“百度率先将人才这个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基础工程抓起来,将是AI卡位决胜的真正关键。”业内专家表示。
领英平台的数据分析显示,全球AI人才数量约为25万,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印度及中国。从中美AI人才的从业年限构成比例上看,美国拥有10年以上经验的AI人才比例接近50%,而我国10年以上经验的人才比率只有不到25%。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石,如何解决产业人才稀缺的问题?同高校合作是全世界科技企业的主流做法。
“硅谷—斯坦福”模式是国际上最知名的校企联动、产学研联动模式。一方面,斯坦福大学源源不断地为硅谷创业界输送优秀人才和科研成果。谷歌、雅虎、思科等顶尖企业创始人、高级人才均来自这所大学——刚上市的SnapChat,其原型便来源于创始人在斯坦福的一个课堂作业,原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负责人 Fei-Fei Li去年加入谷歌,领导后者的人工智能团队。反过来,硅谷企业也通过捐赠、数据共享等方式反哺斯坦福大学,共同成长。再比如,Uber 从卡内基·梅隆大学国家机器人工程中心一连挖了40 名研究人员。数据显示,在过去5年间,美国刚毕业的计算机博士中,进入到硅谷中工作的人员数量逐年上升,已经超过了高校中学术研究人员的数量。
在校企联动上,百度正在率先建立本土化“硅谷-斯坦福”模式。2016年以来,百度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大数据创新人才平台、开设人工智能班;与中科院旗下的研究生院中科院大学达成合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数据开放、资源共享等方面合作。
高校的相关负责人对百度的校企合作给予了积极评价。中科大信息学院副院长李厚强教授认为,企业与学校共建工程实验室,能够有效连接科研与产业,“使我们的创新紧扣市场导向,也有利于技术转化。”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副所长刘成林业认为,学术界对产业界有价值,可以提前投入:“当他们博士生三年毕业的时候,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转换成产品或者某个技术环节。”
决定人工智能的有三个因素,算法、数据、计算能力。
“企业有数据,院校有算法。但这两者往往脱节。”这成了人工智能校企合作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可以做出来识别度很高的人脸识别测试机,但是我们缺少大数据的支持。”多年来一直从事图象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方面研究的李厚强,也时常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
“有数据的企业不一定算法能力很强,因为有近期获利的压力;大学的算法能力很强,但接触不到大量的数据来做研究。”博鳌论坛期间,斯坦福大学教授张首晟多次呼吁,“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公司和大学的合作”。
在人工智能这波新的技术浪潮中,校企之间的“联姻”被前所未有地寄予厚望。高校拥有顶级科学家和算法人才以及更好的科研环境,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则拥有AI研究所依赖的大数据资源和海量计算资源,以及实践AI技术的工程环境。
不久前,由百度牵头筹建,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机构参与的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这意味着百度将人工智能中的算法、数据开放共享给顶尖高校。
无论在语音合成、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用户画像和无人驾驶等技术方面,百度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而其开放自身的数据、计算能力给高校,弥合了校企合作的“最后一公里”。
与医疗等其他领域的“学界研究带动产业落地”不同,在人工智能的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出现了产业界走在学界前面的情况。以百度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公司,无论在算法、数据、计算能力上都远远领先与学界。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表达了对高校现有培养体系的担忧:“这些新技术(人工智能)原本应该从大学产生,却产生在了大学之外。现在社会走到大学的前面。”
那么大学与企业之间如何深入合作?百度校园相关负责人提出了“双师制”的观点,得到了学界的拥护。
“双师制”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企业的研究人员作为学校学科的讲师,定期将具有实践意义和符合行业发展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甚至老师,另一方面高校师生也有机会走进企业实操技术。
“我觉得这个是一种很好的模式,特别像人工智能领域,发展非常迅猛的往往是企业,像百度的研究员,他们对这个行业更敏感。另一方面,他们可能更能够提出实质性的问题。通过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这样的合作,既能够把握学科的基本问题,又能把握住学科的前沿方向。”李厚强教授对双师制明确表示支持,“它能有效连接科研与产业,推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有力地推动功能实验室的科技创新,使得高校创新紧扣市场导向,也有利于技术转化。”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章毅向记者透露,“人工智能的突然火热,导致好多老师没能主动跟上来。但是企业不一样,确实有一些好的企业有专门的工程师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章毅看来,双师制的构想很好,“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我个人当然是非常欢迎百度工程师来给我们学生开讲座什么的。如果这些工程师们能够做出适用于学生的教学规划,那么对于教学的帮助是很大的。”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何清则在双师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将人工智能“升级”为一级学科的想法:“在现有的学科体系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级学科,往下就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与结构和计算机应用等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再往下才是人工智能方向。”
百度负责人则表示,同高校的合作,是百度一直以来的战略构想,百度愿意为中国高校的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任何帮助,这也是百度所应有的一种责任。
李彦宏曾表示,人工智能是一场革命,将给这个社会带来的改变应该堪比当年的工业革命。而与工业革命对于资源、资金的突出需求不同,人工智能能否真正落地,人才的储备是第一位的。在这场已经拉开序幕的革命中,百度+校园的AI人才战,或成为卡位制胜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