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施方圆
编辑 | 陈彩娴
2022 年 10 月 31 日,第五届达摩院青橙奖名单公布,白蕊、陈明城、陈勋、陈厅和江一舟等 15 位中国青年科学家获奖,每位获奖者将获得可任意支配的税前 100 万元奖金以及阿里巴巴全方位科研支持。
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是 2018 年设立,面向对科技进步有关键推动作用的中国青年学者颁发的公益性学术奖项,参选人年龄在 35 周岁及以下。
今年青橙奖共收来自全国135所高校及研究所的近 500 份有效申报材料,基础学科领域占五成, 约 3% 参评人获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只有 33 岁,六成来自基础学科, 15 位得主中只有 4 名女性,而去年 10 名获奖者中有 3 名女性,获奖总人数扩大了 50% ,女性获奖比例却从 30% 下降到约 26% ,达摩院青橙奖还有很长的性别均衡的路要走。多名女性获奖者表示,做科研天赋和兴趣,比性别因素更重要。
其中清华大学成为本届达摩院青橙奖的最大赢家,共有 1/3 的得主来自清华大学,分别是任炬、同丹、吴昊、吴嘉敏和杨杰,他们分别在计算机、自然科学、理论数学和科学技术领域做出重大贡献。值得注意的是,西湖大学的白蕊曾经也是清华大学的学生,在施一公教授门下学习。
据悉,这 15 名获奖者分别来自理论数学、量子生物、生命医学、化学材料、软件安全、端边云协同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覆盖领域广泛。11 月 3 日,杭州云栖大会上,将有多名院士为他们颁奖。
接下来让我们一睹这 15 位学者的风采吧。
白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师从施一公教授, 2019 年从清华大学提前毕业后入职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启博士后生涯。2020 年,年仅 27 岁的白蕊,获得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世界上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有人问白蕊怎么看待科研女性,她表示:“遵从自己的内心,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你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呀。”并相信,“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
获奖理由:
她参与并主导了全球唯一覆盖完整 RNA 循环的剪接体系列成果,为相关遗传病和癌症机理研究带来新思路。
陈明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 29 岁时获得 2019 年福布斯中国 30 岁以下精英榜,致力于研制可扩展的新型量子计算机。
获奖理由:
他回答了量子力学中的基础问题,同时展示了量子计算的优越性。
陈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 年 6 月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年 1 月博士毕业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随后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医学人工智能、自然人机交互、移动健康监护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获奖理由:
他专注于神经生理信号处理与分析,助力实现面向开放环境的实用脑机接口。
陈厅,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领域是区块链安全、软件安全。
获奖理由:
他提出了一系列软件安全的关键理论与技术,在区块链软件、安卓软件和桌面软件领域应用。
江一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导,医院学科办主任。他致力于乳腺癌外科和综合治疗,聚焦“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和精准治疗”取得系列成果。
获奖理由:
他建立了三阴性乳腺癌的精准分型及个性化治疗方案,提升了难治性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任炬,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长期从事物联网、网络计算、边缘智能及操作系统等方面研究工作,入选 2020 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及斯坦福大学发布的 2019 全球前 2% 科学家榜单。
获奖理由:
他在端边云协同智能计算领域提出多个创新性成果,为分布式协同模型训练与推理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邵立晶,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对引力天体物理学的许多方面感兴趣,特别是引力波天文学和脉冲星天文学。他还对利用各种天体物理观测来探测超越标准模型和广义相对论的新物理学感兴趣。
获奖理由:
他提出了检验引力的新方法,为基础物理理论“添砖加瓦”。
同丹,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助理教授, 2019 年被 MIT 科技评论评为 35 岁以下创新 35 人。她的研究方向是全球人为源大气成分排放核算、全球能源基础设施锁定气候环境影响评估、能源环境经济综合评价模型模拟分析以及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治理。
获奖理由:
她构建了能源-经济-排放-协同治理间的交叉耦合模型,为减污降碳政策提供理论基石。
吴昊,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教授,师从两位菲尔兹奖得主。她的工作是主要是利用SLE研究统计物理模型,例如渗流模型、伊辛模型和高斯自由场等。她曾说:“做数学的人多多少少都比较随性,因为我们可能只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不做有用的问题。”她也从不觉得女生不适合学数学,因为“其实学数学也好、做科研也好,要有天赋、感兴趣,这两方面我觉得比性别因素更重要。”
获奖理由:
她研究伊辛模型、高斯自由场、均匀生成树等物理模型,解决多个本领域公开问题。
吴嘉敏,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助理教授。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应用计算成像方法,综合编码光学设计与计算重构,突破传统光学成像极限,实现大范围跨尺度活体显微观测,为研究哺乳动物体内大规模细胞或细胞器相互作用提供了新途径,支撑了包括脑科学、肿瘤科学以及免疫学的发展。
获奖理由:
他通过计算成像方法突破了传统显微成像局限,显著提升活体成像的时空分辨率与数据通量。
杨树,浙江大学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2010 年于复旦大学获微电子学学士学位, 2014 年于香港科技大学获电子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 2014 - 2016 年分别于香港科技大学担任客座助理教授、英国剑桥大学任博士后。她主要从事宽禁带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的设计、微纳制造、分析表征以及可靠性研究。2018 年获得 IEEE ISPSD Charitat Young Researcher Award (该奖项创办 30 年以来首位中国大陆获奖者)。
获奖理由:
她研制出高压、高频、高效的新型垂直氮化镓功率器件,攻克了长期困扰氮化镓器件的动态性能退化难题。
杨辉,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他的研究方向是光通信与光网络、 6G 光与无线融合、全时全域光智能互联、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人工智能网络、区块链等。
获奖理由:
他致力于光通信网络跨层域高效调控技术研究,助力加速光通信网络智能化发展进程。
杨杰,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毕业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物理与天文系,曾任美国 SLAC 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研究员。杨杰课题组致力于通过发展最前沿的科学仪器与实验方法学,促进人们对非平衡态分子动力学的深层次理解。
获奖理由:
他发展了分子电影技术,实现对分子结构演化的直接捕捉。
姚永刚,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师从美国马里兰大学胡良兵教授。他长期从事材料的超高温瞬态合成与制造技术,特别是清洁能源与电池材料的快速开发与制造。曾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及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并获得美国“ 2020 R&D 100 award ”。
获奖理由:
他研发出精确可控的电热瞬态高温合成技术,有望促进材料制造及化工生产的高效、低碳、清洁化。
周杨,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青年研究员, 2018 年获斯坦福大学博士。
获奖理由:
他通过构造“纠缠的有理尾巴”,得到了拟映射不变量穿墙公式统一的几何证明。
未经「AI科技评论」授权,严禁以任何方式在网页、论坛、社区进行转载!
公众号转载请先在「AI科技评论」后台留言取得授权,转载时需标注来源并插入本公众号名片。
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