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智能硬件行业的号角已经吹起,有越来越多由小团队设计的智能硬件产品在今年不断地涌现出来,众筹平台转型做智能硬件的首发平台,为广大智能产品提供了市场试水的机会,还有很多不甘寂寞的互联网大公司和传统企业也开始尝试智能硬件的品类。
可是智能硬件真是如人们吹捧得那样好的东西吗?智能硬件的未来真的如人么想的那么乐观吗?首先谈谈智能这个概念,正如同去年被炒热的“创客”一词,“智能”也被赋予了有些过多以致于不切实际的期许。实际上,促成这个热潮的背后,正是因为沉醉于做方案的硬件行业和痴迷于圈用户群的互联网行业在交叉的路口上互相碰面的结果,一对刚好走到瓶颈期的好基友正好一起构想一下中国电子信息科技产业的未来,物联网、车联网、智能家居、大数据一下子就充满了想象空间。可是归根究底,首先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一下:
诚然,连上了硬件可以使信息网络的触觉传达到更深远的地方,在以前的虚拟世界里,我们只有鼠标和键盘作为输入设备,以屏幕为输出,移动时代多了触屏的操控方式,但是这些都只是人为的输入。如果虚拟世界跟现实世界的结合点还加上了各种传感器,温度,湿度,气体浓度,液体酸碱度,光学、声学、热力学、遥感等技术,那么人与机器的交互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但是,硬件产品跟互联网产品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一切以人的需求为出发。虽然硬件技术对于互联网人来说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让他们热衷于去探索硬件可以做什么,于是很容易就会陷入我要使用A技术,我要使用B技术来做产品的思维枷锁。点一杯咖啡你不是非得用个无线传输的平板才可以看菜单,看一份报纸你不是必须要用划屏来翻页,检查家里的粉尘状况不是真的依赖一个智能设备来告诉你结果,判断东南西北也不需要每次问磁强计。
智能硬件之所以智能,是因为它包含了对样本信息的解读,解读方式决定了它的智能程度。简单地把采集的样本数据告诉用户根本没有智能可言,在呈现给用户信息之前,我们应该先考虑用户想获得到什么信息。比如说你在喝一杯水的时候,是否需要知道这杯水准确有多少毫升?做每一顿饭的时候我是否需要准确知道做每一个菜的时间?在每天醒来之后我是不是有必要知道自己的心律血压正不正常?
只是因为我们可以测量这些东西,并不代表我们真的需要每时每刻知道这些东西,还要额外买个东西来告诉我。真正的智能是在我想知道的时候它能告诉我这些信息。我喝药水的时候需要明确知道摄入量是多少,杯子上的刻度可以告诉我;我在做一顿饭请客时需要先做好时间和菜式上的规划;我感觉最近精神不太好才需要检查一下自己的健康状况是不是正常。在切入人们的生活场景的时候,首要考虑的是产品如何服务于人,能帮助人们在某个特定场景下快速地进行分析判断、下决定、解决问题的才是真正的智能。
传统的硬件产品由于处理能力以及信息呈现的方式有限,使得应用场景有很大的局限。通过网络的互联,它们的边界可以延伸到网络上的任何一端,这是网络带给硬件最大的好处。在以前你很难想象出来电冰箱跟电视机之间的对话,也不会想到你可以在千里之外控制家里的电灯亮灭与否,但在接入了互联网的硬件设备上,这些想象的东西都可以实现得到。
然而是不是每一件东西,只要连上网就能给它赋予生命呢?在我们幻想把一切物件联网之前,是不是该先考虑下为何要联网?家里的衣柜需要联网吗?牙刷需要联网吗?饭碗需要联网吗?菜刀需要联网吗?鞋子需要联网吗?镜子需要联网吗?与其想把一切联网化,还不如先想想联网的逻辑是否说得通。
而且,网络并不是完美的东西,虽然有2G、3G的无线通信技术,近距离的有WIFI、蓝牙、红外和NFC等,有线的也有串口、网线,但从端对端通信的角度来说,这条链路越长,需要打通整条链路的困难就越多。典型的“蓝牙-移动设备-云端”这样的链路,也有可能在某个环节耗费过多的技术成本。这些成本最终都要转嫁到产品的成本之上,到最后就会做出来一批成本高而使用价值低的产品。
实际上,互联网的真正价值在于收集、记录、分析和传播信息。国外的人喜欢收集和分析数据,因为他们会通过客观的数据来认识具体的事物,并从中总结出有用的知识,再应用到产品的改善上,让工具更有效地服务于人。然而国内的智能硬件只是做了一个带传感器收集数据的设备并卖钱,真正花在数据分析上的心思并不多。脱离了数据分析服务的物联网,则仅仅是满足了通路需求而已,并没有具备真正的智能,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
要审视一个智能硬件的产品,不应该看他用了多崭新和炫酷的技术,而更应该考虑他用什么样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了什么样的用户问题,不然就如我们现在一样看到各种奇怪的产品逻辑,和大炮打蚊子的大材小用。一个硬件产品的智能之处,首先应该体现在产品设计者的智慧上。
一个号称可以识别出来你喝的是什么东西的杯子,但你会把不知道是什么的液体倒进你饮用的水杯里吗?一个只能看半天时间的智能手表,它是你理想的手表吗?一个能外放音乐的手环,比手机的外放有更多的作用吗?一个需要每个月给通信费用的GPS跟踪器,只能跟踪20分钟更新一次的位置,它在关键时候能发挥作用吗?只是因为我们可以把一个技术复制再复制,我们就做一个发信息的手机,能发信息的手表,能发信息的手环,能发信息的镜子,能发信息的眼镜,把一切可能的功能从平台A复制到平台B,再复制到平台C,这样真的好吗?在这种智能硬件里,我们看到的是它把生活里的一个又一个平凡的物件赋予了不属于它本身的复杂意义而已,如果我要看时间,我需要身边所有的物件都有时钟功能吗?如果我要发消息,我需要身边所有的物件都能发消息吗?
脱离了用户的使用场景,脱离了用户的实际需要,强行地假设一些需求出来,并辅以自己认为新潮的技术,并希望用户买单,最终只会加速了电子产品的垃圾化而已。
要改变一个行业,应该从改变整个行业审视产品的观念开始。
让我们认真地审视一下,大众需要的智能硬件是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