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众与奔驰呼吁汽车制造商搭建独立的数据平台,以避免对第三方系统的依赖,同时避免客户将敏感信息透露给谷歌等公司,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与谷歌等公司在合作中的地位。这一举动直白的显露出大众等传统汽车厂商在面对谷歌等科技公司时的焦虑。作为智能化浪潮的下一个关键节点,智能汽车的概念早已甚嚣尘上,面对诺基亚、摩托等传统手机厂商在智能化冲击下的衰败之势,大众们毫无疑问会对谷歌们的汹汹来势表示出强烈的抗拒心理,但自身的局限又迫使其必须与谷歌等合作,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更增添了不安,因此,大众和奔驰选择另立炉灶,从而摆脱对谷歌苹果等的依赖也是完全可以理解,只不过,搭建属于自己的数据平台,乃至未来的生态系统就可以让大众们高枕无忧了吗?
智能汽车的定义
乔布斯在其一生中留下了不少颇具个性的语句,比如说微博上广为流传的stay foolish stay hungry,又比如说已被各大手机厂商用到泛滥成灾的one more thing。这些话虽然在如今因被过度抄袭而变得索然无味,但不可否认,每一句话中所蕴含的理念依然值得我们深究和学习。
今天我们就套用乔老爷子的另一句经典用词——重新定义,来浅述一下智能汽车的问题。
对于大众和谷歌而言,智能汽车的概念从来就不是一个模子出来的。
在大众等传统汽车制造商而言,所谓智能汽车,是一个会思考的交通工具。对内,汽车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操作进行学习和处理,从而在长期的使用中领会使用者的个性,从而对汽车进行针对性的调整,让汽车的使用更加的顺手和自然;对外,汽车则可以通过广泛的传感器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并通过强大的处理能力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分析,最后将分析后得出的结果送到用户,从而让使用者可以更快捷的进行判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机器可以帮助用户做出判断,借此减少对驾驶的干扰。
而对于谷歌等科技企业而言,智能汽车,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空间。汽车的用途在于代步,这一点没有任何疑问,而如今的汽车驾驶却是由用户主导,需要时时刻刻的全神贯注,一不留神就可能车毁人亡,这种代步的牺牲太大。对于一款智能的汽车,代步将仅仅扮演一个附属的角色,无人驾驶将势在必行,用户无需将全部精力集中于驾驶上,而是在车上享受个人活动,你可以聊天、影音、游戏、新闻、休息,想像一下,原本每天开车上下班的两个小时,如今却可以用来补觉休息,原本驱车野外郊游的漫漫路途,如今已是一家三口聊天看片的绝佳良机,这样的体验相信绝对会让大部分人心向往之。如今,谷歌等企业已经在研发并即将推出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汽车之路又近一步。
因此,大众们和谷歌们对于智能汽车的定义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更侧重驾驶的乐趣,强调的是为驾驶者提供最佳服务,这与大众等汽车制造商的身份不无关系,毕竟对于他们而言,汽车制造才是他们最大的利润来源;而对于谷歌,他们的着重点则是移动中的无限可能,驾驶的过程与他们无关,而这段移动时间内的服务才是智能的意义所在,别忘了,谷歌可是个靠服务挣钱的家伙。
智能的催化剂
智能化的浪潮已经不是一两年了,但除了智能手机,其他的一切智能化产品几乎都以改变世界开始、无人问津结束。
智能穿戴设备,智能路由,智能家电。这些所谓的智能更像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噱头,而缺少了最为本质的东西。
这个东西就是催化剂。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任何一款产品都需要时代的依托。苹果的牛顿再惊艳,在那个见过电脑的人都屈指可数的时代依然是无人问津;摩托的铱星再伟大,也抗不过技术不成熟带来的成本压力。家用电脑的普及,互联网帮了大忙;智能手机的成功,3G的推广功不可没。
那么,对于智能汽车而言,这个催化剂是什么呢?
答案是能源。
汽车自从诞生之后,尤其是福特的T型车之后,几乎没有本质的变化,很大程度是因为其动力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也就是以石油为原料的内燃机提供动力。这种模式决定了汽车的根本构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汽车的内部空间和造型想象。
而对于谷歌们主打的智能汽车,其定位决定了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端坐绝不是一个出色的体验,更何况如今汽车的噪音之大决定了在汽车内部娱乐并不舒适,这种服务上的要求将反过来推进动力结构的更新;而当下都市的交通环境和智能汽车的自主驾驶模式也让智能汽车在速度和续航上与传统汽车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异,低速稳定的行驶体验将成为主流;硬件为辅,服务为主的理念也将决定智能汽车的成本务必将大幅缩减以争取用户,设备更新频率也将大幅提升,这都决定了传统的化石能源是不能胜任智能汽车的使用方式。
智能汽车,需要的是一种更为清洁,更为安全,更新更加迅捷,成本更加低廉的能源,这种能源的普及需要技术的积累,政府的支持,更需要不断的试错与尝试,石油的枯竭已是不争的事实,新能源的推广也早已不是一朝一夕,只有在能源上得到了突破,工程师、设计师才有机会去描绘智能汽车的未来,也才有空间去展示在移动世界中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