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应用变成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产业,从早期的WhatsApp、Instagram到后来的SnapChat和Slack,这似乎预示着应用正逐步取代网页。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时不时会出现“网页濒临淘汰”的文章,但情况往往更加复杂。
有越来越多的人指出,随着手机的普及,应用的地位日益重要,用户会使用指定的应用,而不是网页浏览器。而且,应用往往是某个公司不与他人分享的“后花园”,数据都归自己所有,这不利于网络的开放。
“网页濒临淘汰”的论调至少始于2010年,当时连线杂志主编Chris Anderson写了一篇代表性的文章“网页已死:互联网万岁”,他论述了Facebook、Twitter、Pandora、Netflix等应用的兴起。文中对完全开放的网页向半封闭式平台的转变提出了警告,将网页比喻成“需要工业巨头资助的青少年期”。
连线讲述的故事指出了不少问题,包括视频流量的增加以及网页流量的减少,尽管绝大多数视频的流量来源于网页或类似YouTube、Hulu、Netflix等基于网页服务的应用,但是它所叙述的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像Instagram和WhatsApp这样没有传统网页的应用也得到了飞速地发展。
不过这类论调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暗示互联网的份额是有限的,即手机应用在与开放的传统浏览器抢夺市场份额和用户的关注度,令网页濒临淘汰。但毫无疑问互联网的份额在不断增长,这就意味着手机应用是从其他事情上,包括各类线下活动,赚取关注度的。
而且,有分析师指出,移动应用让人们在游戏和即时通讯中花费大量的时间。但这类东西此前往往基于客户端,所以并没有决定性的迹象表明网页正被应用取代。很多数据中显示的并不是应用相对网页的提升,而是游戏与社交相对其他的提升。除开YouTube和其他的娱乐软件后,其他的流量份额只剩下8%,这些就包括了公用事业、生产效率等,当然也包含网页。
“网页濒临淘汰”观念最大的漏洞是,它假定应用本身不会为开放的网页带来大量流量,而事实上应用会。像Twitter、Facebook会让众多用户分享链接,利用内在的浏览器打开这些链接,消耗的流量仍算作网页的流量。
另一点让人担忧的是,应用的兴起具有危害性,因为它们的设计理念是封闭式的,这对开放式的网页是一个潜在的威胁。网页创建者Sir Tim Berners-Lee在2010年曾提出过类似的担忧,他将网页形容为“批判的,言论自由的民权社会”。
值得一说的是,Lee的评判是正面的,批评并非针对应用本身,而是针对苹果和Facebook等部分公司不仅想要控制用户访问他们的平台,还想收集用户信息资料的行为。这也不特指应用:Facebook应用与其网站的行为如出一辙。应用只是实现同一目标的另一种形式。
但应用使得或终将使得某些行为具有意义,无论是游戏、闲聊式的探讨、分享照片,还是地图与导航。在许多方面,桌面上基于浏览器的网页没有应用方便。但这并不意味着网页过时了,或濒临淘汰。
毫无疑问,应用将会保留下来,并用于一些卓越的交互模型中。但网页就像水一样:它弥补了特定用户在游戏和社交应用不能满足其需求时的差距。
我们不必支持开放型网页需要防卫的观点。现在,大公司也为将越来越多的活动和内容加入到应用中,做了很多努力,这对Facebook等公司来说明显是大事件。那些对应用怀有抱怨的人属于目光短浅,毕竟应用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via gigaom